您现在的位置:刻瓷艺术网 > 刻瓷学院
编辑

淄博刻瓷是宝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明文先生访谈

发布时间:2016-07-04 来源:新浪收藏 作者:常晓彤 编辑:yuxun
摘要 是一位陶瓷艺术家,他也是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许多人知道他从事刻瓷艺术50多年了,在他的努力下,这个曾经被视为“散兵游勇”的刻瓷艺术于2006年被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列入“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产业”主要品种门类。但很少有人知道是他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将淄…

他是一位陶瓷艺术家,他也是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许多人知道他从事刻瓷艺术5 0多年了,在他的努力下,这个曾经被视为“散兵游勇”的刻瓷艺术于200 6年被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列入“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产业”主要品种门类。但很少有人知道是他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将淄博的刻瓷艺术作为中国的一门国粹艺术展示给了世界,在德国、美国、瑞士、新加坡人惊讶的目光下,他用一把神奇的刻刀在同为中国国粹的陶瓷上刻下了5000年华夏文明的历史、艺术和文学。国外的朋友通过欣赏他的刻瓷作品而领略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文明的同时,也给中国这门艺术留下了不少的货币,仅1 982年,美国人就为他的刻瓷作品留下了4 9 9 0 0美元,这个数字在当时绝对是个天文数字,对现在月退体金只有1 200元的他也是个不小的数字。他获得无数次的艺术奖项,但他从来都是淡泊名利。他是谁?

他就是淄博刻瓷艺术的创始人、淄博籍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张明文先生。

记者(以下简称“记”):张大师,您在今年1月11日被国家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您同时也是中国陶协刻瓷文化研究会会长,您认为淄博的刻瓷艺术在国家层面上为什么得到这样的重视?

张明文(以下简称“张”);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谈谈“中国美术馆陶瓷艺术馆陶瓷艺术邀请展”,这个展览于2006年6月30日在令美术界和陶瓷美术界神往的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举办。中国美术馆馆长范笛安说:“这次邀请展是首次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大型陶瓷岂术展,旨在传 承传统的陶瓷文化,推动当代陶瓷艺术创造,促进本馆对陶瓷艺术的研究、收藏和交流,以见证时代,以构建经典。”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杨炳延说,这次入展作品是从1400多件作品中精选出来的,是通过艺委会全体老师的眼力和智慧遴选出来的163位陶瓷艺术家的作品。学术部主任陈履生说,中国美术馆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展览,40多年来这个水一直没有流到陶瓷艺术界,如今终于在铁打的营盘中展出了和“中国”名字相应的一个陶瓷艺术展览。

在这个展览上,我们淄博有4个人的作品被展出。它们分别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贻谟的《贾思勰》、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尹干的《沧桑岁月》、中圈陶瓷艺术大师杨玉芳的《追》及我的《石头记群芳》。我们4个人的作品不仅被展出还被收录入《中国美术馆陶瓷艺术邀请展作品集》。

这是我们淄博的刻瓷艺术第一次进入这么高级别、这么专业层次的展馆,说明刻瓷艺术以它独特、神韵、讲究工法及融合篆刻、金石、书法、绘画等多门艺术的新的艺术门类真正征服了有关专家评委和全国的工艺美术界。

也在这年的12月31日,由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共同主办、国家博物馆等承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优秀作品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我的《中国才女》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孝诚的《赏花大观园》又被陈列其中。这个代表我国当代传统工艺美术技法和成果的集中展示的展览再次证明了刻瓷艺术从民间到官方真正得到了认可。从此,淄博的刻瓷艺术不再只属于淄博,它属于中国,属于工艺美术界的一朵奇葩

记:淄博的刻瓷艺术的起点在哪一年?又在哪一年被全国发现的?

张:那说起来话长了。那是1975年春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个刻瓷小瓶,刻瓷画面既像国画,又有点金石味道。我看后非常着迷,回到家后就找来一个瓷瓶,让爱人扶着,我就尝试着刻了一株梅花,并配上了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接着用墨上了色就这样一件现在看来很粗糙的刻瓷作品诞生了。

不久,我这个小刻瓷瓶被当时我们淄博瓷厂的厂长槐兴亮看中,他就把它要去放到了企业的展室里,正巧这个小刻瓷作品被前来瓷厂参观的外交部礼宾司司长翟荫塘看到,当即他定下300件这种刻瓷作品作为国礼。

可以说,我这个偶然的尝试之作在当时竟然为企业带来了意外的订单。很快,淄博瓷厂把分来的5名美术学校的学生划到我手下,就这样成立了厂里的刻瓷组,由我负责传授掌握不久的这门新技术——刻瓷。也就在这一时期,我创作出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和陈毅几位老一辈革命家的刻瓷肖像,并被送到了中央美术学院展出,一时引起轰动。从这以后,全国的工艺美术界才知道了这种把绘画、篆刻、书法、文学融为一体的新艺术来自山东淄博。

记:刻瓷艺术是淄博的一门宝贝艺术,对于它的传承你有什么考虑?

张:目前,淄博从事刻瓷工作的人不下万人,在中国陶瓷馆内还专门开辟了刻瓷艺术馆。我希望将刻瓷艺术在我有生之年发展得更好,使更多的人理解、喜爱、学习这门艺术。我现在也带了几个徒弟,如果我身体及精力允许,我希望多带些弟子,把这门艺术真正在我们淄博传承下去。

刻瓷艺术博大精深,融书法、绘画、篆刻、文学等多种学科内容,不是那么一蹴而就的,有志这门艺术的年轻人必须沉下心来.锻炼自己多方面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并要长期坚持实践。为了刻瓷艺术教育,我还专门编写了《刻瓷艺术与情理法趣》及《刻瓷教学大纲》,在全国推广刻瓷技法和刻瓷工艺。受国家原轻工部委托,由我起草的《全国陶瓷行业刻瓷技术等级标准》也早于1991年7月在宜兴举办的全国轻工陶瓷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制度会议上通过,并向全国颁发。有志这门艺术的年轻人可以多看看这些资料。

记:刻瓷艺术的市场化也是困扰许多艺术家的一个难题,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张:我想,刻瓷艺术工作者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刻瓷艺术上,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最好。对市场化问题,能引入经纪人机制最好,淄博应培养自己的经纪人,使刻瓷艺术作品流向经纪公司,艺术家只需埋头搞好刻瓷艺术,经营市场则交给经纪公司去打理,这也符合市场规律。

记:刻瓷艺术要大发展,政府部门应有什么作为?

张:在2006年12月31日举办的由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共同主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优秀作品展”上,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的话对这个行业很有鼓舞,他说,希望社会各方面更加重视、关心、支持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研究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激发工艺美术技艺人员的创作激情,营造开拓创新、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

广东省潮州副市长孙光辉对这个问题也有个论述,我引用一下就是了。他说,陶瓷艺术大有可为,但陶瓷艺术需要大家共同去推动、引导、扶持,这也是政府一贯想做的事情。

他说,在他当县委书记时他关心的是产业怎么发展的问题,而不是艺术怎么发展,因为,产业能够带动就业,产业能够带动税收,产业能够带动整个经济发展。5年后,他的态度已经改变了,他说陶瓷产业的竞争力,除了产业化本身外,它是来自于一种陶瓷产业与艺术的很好结合,与现代生活的很好结合,未来发展方向就是要把这种结合做得更好,如果产业化离开了艺术,那就等于在陶瓷这个领域离开了现代生活,你不可能有大的发展。所以,作为地方政府应该采取多方面有力措施来推动这个发展。

记:您对淄博的刻瓷艺术有什么思考?

张:刻瓷艺术从属工艺美术一个门类,是兄妹艺术队伍中的小弟弟,在淄博扎根至今近33年了。这门曾经名不见经传的雕虫小技,经这许多次庄重、诙谐、浪漫的洗礼之后(我和朱一圭先生、冯乃江先生都是一个战壕的战友)欣慰地看到它走出了第一步。坦言之,刻瓷艺术能够发展到今天,得益于淄博政通人和及乡亲们的理解、支持、呵护、激励,这推动了刻瓷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所以,我写了一首《刻瓷歌》,表达我内心对刻瓷艺术几十年发展的感受及期望吧。以下是它的内容:

“勤学学问,敏于学问。精研书画,潜心治印。书不作枕,刃砺不钝。临摹学步,贵在创新。放胆落笔,刻凿细心。因材施艺,三思再审。因势利导,点睛传神。刻画形态,凿鉴骨筋。捻转平点,刀法神韵。留足飞白,笔墨有痕。行运刀凿,滞板忌禁。宁拙勿巧,疏朗清劲。疏可行马,密不容针。删繁就简,瓷画相衬。切莫修饰,天然率真。小作神足,大则雄浑。情理法趣,承传新人。齐鲁瓷刻,跻身艺林。”(本文原刊于2013.12.25新浪收藏)

关注中国刻瓷艺术网微信公众号
0
关键词: 中国 淄博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刻瓷艺术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

上一篇:丁邦海编著的《中国刻瓷艺术》独家连载(四、上)
下一篇:李政道谈中国工艺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