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朝至宣统朝的百余年间,玻璃厂制作玻璃器的数量、种类已成定例,即每年端阳节成做盘、碗、瓶、炉81件,鼻烟壶60件;年节成做盘、碗、瓶、炉100件,鼻烟壶60件。即每年烧制玻璃器301件。一般在每年的四月和十二月呈进,但偶尔也有例外,如道光年间,皇帝谕令玻璃厂一次制作玻璃器300件。
如:道光二年,二月十四日,总管魏进朝传旨:乾清宫每年赏用玻璃盘、碗、瓶、盅、渣斗等项,着交造办处烧造三百件。钦此。于本年十二月十四日做得观音瓶八件,宝月瓶八件,八棱瓶八件,盘十二件,汤碗十二件,茶盅十六件,香炉六件,渣斗十二件,斗碗十件持进,交太监总管魏进朝点收迄。本月十六日又做得一批,道光四年十二月又做得一批。
嘉庆朝至宣统朝的玻璃工匠主要来自山东博山,见于记载的,嘉庆年间有吹活匠郝珍、郝兰、郝海,道光年间有张坤、李克成等。 《清档》记载的嘉庆至宣统朝的玻璃制品只记录了数量、种类,实际上并没有指明玻璃的品种。从现存实物看,嘉庆朝至宣统朝的玻璃器有一个共同点,即这一百年间制作的玻璃器皿几乎都是单色玻璃,而乾隆年间盛极一时的套玻璃、金星玻璃等工艺荡然无存,嘉庆朝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玻璃制作工艺从此进入了衰落期。 嘉庆朝的玻璃器虽然只有单色玻璃,但尚能保持乾隆朝的工艺水平,只是传世品很少,不超过10件。道光至宣统朝的玻璃器,主要也是单色玻璃,目前所见只有道光、咸丰朝有几件磨花玻璃器,其制作工艺一落千丈。这一时期的单色玻璃种有涅玻璃与亮玻璃两种,玻璃颜色有天蓝、浅蓝、宝蓝、豆绿、琥珀、藕粉等。玻璃器型在盘、碗、瓶、渣斗等形式上不断地重复。玻璃胎体厚重,大部分器型不周正,比如直颈瓶的瓶颈不在一条垂直线上,有的器型不方不圆,线条非曲非直,款识也很潦草。咸丰皇帝对此也不堪满意,于咸丰八年(1858年)曾亲谕玻璃厂“嗣后玻璃活计要素,俱不拉花,款要真”。遗憾的是,皇帝的亲谕也无法挽救玻璃制作水平一路下滑的趋势。即使如此,嘉庆到宣统年间,对达赖、班禅的赏赐品中仍然有玻璃器皿,如嘉庆十二年(1807年)六月二十八日,赏班禅的物品中有亮蓝玻璃瓶一对,琥珀玻璃盘一对,亮绿玻璃瓶一对,玻璃鼻烟壶四个。大清朝皇帝仍把赏赐玻璃器看作是等级的象征。
(图一)茶色透明玻璃马蹄式瓶 嘉庆
高17.5厘米 口径3.8厘米 底径10厘米
(图二) 豆绿色玻璃碗 道光
高5.4厘米 口径10.3厘米 足径4.7厘米
(图三) 绿色透明玻璃直颈瓶 咸丰
高22.4厘米 口径3.6厘米 足径5.1厘米
(图四)天蓝色玻璃直颈瓶 同治
高18.9厘米 口径3.5厘米 底径4.6厘米
(图五) 琥珀色透明玻璃葫芦式瓶 光绪
高23.2厘米 口径3.5厘米 底径5.3厘米
综上几期所述,康熙朝是清代官造玻璃制作工艺的开端和奠定基础的时期,玻璃厂的建立是康熙皇帝玄烨继承中国传统玻璃制作工艺和吸收欧洲科学技术的产物,也是皇帝对玻璃制品重视与喜爱的结果。晶莹璀璨的玻璃器成为清代艺术品中的新宠和皇帝重要的赏赐品。雍正朝玻璃颜色达30种之多,可谓五彩缤纷,斑斓绚丽,成为雍正朝玻璃制作工艺的闪光点。乾隆朝是有清一代玻璃制作工艺最为辉煌、全面发展的时期。嘉庆朝是玻璃制作工艺的转折点,从此造办处玻璃厂一蹶不振,工艺水平逐步下降。清代玻璃工艺制作与发展的历史与清王朝的兴盛衰亡息息相关,这正是官办作坊不可抗拒的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