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瓷器市场,除了清三代等一些的精美瓷器,海捞瓷也逐渐浮现在人们的眼中。而且广受藏友的关注。
海捞瓷,顾名思义就是从海底捞的,不是出土的。这些瓷器,一般是发现于海上丝绸之路,涉及各个朝代,是我国与海外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沉船遗失的。
尤其是近十年,五艘沉船相继被发现,而随着船中瓷器的大量出现,海捞瓷的关注度也开始急剧提升。
据观察,目前市面上出现的海捞瓷中真品还是较多的。就整器而言,宋代以前的陶瓷器也经常可见真品,但多属普品,而品相较好的青花、青瓷类器物很难见到完好真品。
海捞瓷多以外销瓷为主,大都是为西方市场量身订制的,所以它们在造型、纹饰及工艺上与传统瓷器也有所不同,往往会呈现出东西方文化结合的特点。
以著名的“克拉克瓷”为例,作为中国明末清初时期出现的一种以青花为主的外销瓷器,克拉克瓷大多出自福建的漳州窑。其典型特征是宽边,在盘、碗的口沿绘分格及圆形开光的山水、人物、花卉、果实等。克拉克瓷的生产可分为明万历至清初和清康熙两个时期,前者为开光的青花瓷,后者则为胎薄。
在历史上,中国著名的瓷器就是经由“海上丝绸之路”销往各国,所以这条线路也被称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福建边防总队后勤部办公室主任林遵说,由于船的装载量大,通常一艘普通中型商船就能装载上万件瓷器,因此在文物市场上有“一艘船十个墓”的说法。
海捞瓷本身属于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有着其独特的历史背景,非常特殊;其次,海捞瓷数量庞大,价格也更亲民,更适合一些普通藏友入手;尤其最重要的一点,海捞瓷的真品率比较高,对于历史年代的判定也基本上不会有大的问题,这个是海捞瓷价值保障的一个重要方面。
自去年底以来,中国嘉德拍卖公司举办的海捞瓷专场拍卖,成交率竟达到了92%,成为当年瓷器拍卖的一大亮点,海捞瓷”在海外市场也深得藏家的青睐。
2014年5月中旬,在北京的京广中心举办的一次拍卖会上,一把元末明初的青花龙纹大提梁壶和一只明洪武釉里红莲口鱼藻大盘,都是海捞瓷中难得一见的大型器物,前者以671万元人民币落槌,后者以792万元人民币拍出。
尽管这些瓶瓶罐罐算不上官窑的名品,但在中国嘉德四季拍卖会上却大显身手。200多件拍品总成交额达2727万元、成交率为92.05%,而拍前的预估价仅为100万元。显然拍卖成交结果情况出人意料,而各方对明清流失海外的外销瓷的热情也出乎人们的想像。
业内人士表示,“海捞瓷”来自海底沉船,基本上还原了制造时代的艺术风貌。除了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外,一个“真”字或许是“海捞瓷”受到买家欢迎的原因之一。
海捞瓷不仅仅是中国古代的文物,也是一个历史的鉴证。海捞瓷代表着一个历史,对于收藏行业来说这是一个新起收藏方面,有很高的升值空间,绝对有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