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作品更精美,在鼻烟壶内绘制内画时需借助放大镜。
内画笔上的狼毫或羊毫,都是经过仔细筛选的。
往鼻烟壶上绘制内画是个细致活。
张广庆在教弟子绘制内画。
一支竹签笔,一只水晶鼻烟壶,一盏压低的台灯把光反射进鼻烟壶的内部,竹签笔下很快便出现惟妙惟肖的人物。在山东,鼻烟壶内画自成一派,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绘出山东人的粗犷与热情。自清代光绪年间,鲁派初成,到现在鲁派内画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技艺的传承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内画赋予鼻烟壶艺术生命
明末,鼻烟自欧洲传入中国,据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给明代万历皇帝的贡品中就有鼻烟。鼻烟壶的材质几乎包含金银铜宝石及陶瓷,鼻烟壶上也日益装饰起色彩缤纷、内容包罗万象的字画,一时之间,一只小小的鼻烟壶成了身份、品位的象征。
鼻烟壶内画则源于水晶鼻烟壶的出现。内画鼻烟壶也赋予了鼻烟壶艺术价值,让它渐渐不再单纯停留在装盛鼻烟的实用阶段,成为一种全新的工艺品。清光绪年间,淄博本地商人王滋将这门技艺从北京带回博山,由当时的博山画师毕荣九、薛向都等人细加钻研,结合本地特色,最终形成以历史典故、英雄传说等为主要题材自成一派。
成为该流派的一个特点。一些能够体现鲁派风格的代表作,如《水浒一百零八将》、《洛阳兴建》、《百虎图》、《春秋故事》、《三国故事》等在建国后出现。
“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让更多人知道鲁派内画,虽然从现在的形势来看,鲁派内画不会有后继无人的情况,但要推陈出新,创作出精品,就需要更多有思想、有专业功底的学生。”鲁派内画技艺传承人,现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鼻烟壶专业委员会会长张广庆说。
一笔笔绘就老人浓浓乡愁
张广庆的内画人生,按照他自己的分析,大概有三个阶段。年轻时,富有挑战热情,绘制了很多大场面、多人物的作品。其中如《水浒一百零八将》便是此时的得意之作。进入90年代,他的阅历日渐深沉,开始了描绘意境的阶段,此时他最喜爱的题材是李白的《下江陵》。2000年以后,张广庆的作品越来越写意,也越来越具有历史的沧桑感。这段时间,他开始创作自己的童年记忆。
张广庆1947年出生在山东济宁,由于战乱,1950年,父母带着张广庆和哥哥逃至博山。这一事件被他绘制在了鼻烟壶内,取名《逃反图》,描绘的是父亲挑着担子,前面筐里是哥哥,后面的是他自己。因为生活贫困,在博山最初的岁月里,张广庆的父亲一直以卖帽子、肚兜为生,而父亲的叫卖声,也被他记录在了内画中。类似的作品还有《童年的回忆》、《迁移图》等,每幅画里都有一个老内画艺术家的浓浓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