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刻瓷艺术网 > 名家名作
编辑

阎先公谈创作(十五)关于《一张即将复原的罗汉图》和《孔子七十二贤》

发布时间:2016-07-18 来源: 雅藏趣 作者:阎先公 编辑:yuxun
摘要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师;中国壁画学会会员,中国刻瓷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山东画院高级画师,山东省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原淄川区美协主席、淄川文化馆馆长。

1

有些作品的内容和题目都是预先定好了的,再根据题目进行构思创作,这叫定向创作,可以说大部分作品都是这种情况。比如说前几年,文化部和财政部推出的国家近现代一百幅重大题材的美术作品,包括油画、国画、雕塑,规定好了内容和题目让作者自己选择创作。再如我先前创作的《领袖与将帅》,《十六位国画大家》,《诸子百家》等,都是先确定了内容和题材,然后按要求进行创作。但也有一种情况并没有明确的创作目标,是因为好奇和在探索创新中而逐渐发展成有主题性的作品,我所创作的《一张即将复原的罗汉图》就是这种情况。

1.jpg

创作这件作品的起因,是因为我平时在纸上画了些罗汉的变形形象,夸张的力度很大,觉得很有意思,如(图一),心想把他画在瓶子上也应该很好。当时考虑,如果画一圈,虽然形象夸张,但构图平淡。所以我试图用不规则的型块,有大有小,有梳有密来摆放,再在型块上画上罗汉像,效果很好。我在画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这样画虽然新鲜,但有何意义呢?这只能算是一副变形的罗汉图。我突然想到,这些不规则的型块假设是被撕毁的一张画,而且又能够连接起来,拼接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效果就会更好了。可是这幅被撕毁的罗汉图又意味着什么呢?所以我想到了佛教在历史上是否曾经经历过被破坏和摧毁,就像被撕毁的这幅罗汉图一样,我认为肯定有。但此时我对佛教的历史知道的不多,虽然也创作过关于十八罗汉题材的作品,但触及不到整个佛教历史。我在创作过程中有一个学生来玩,看到我的构图感到很新鲜,我对他说了我的创意和困惑,他跟我讲到,历史上有过三武灭佛,那次的灭佛行动太严重,应该有记载。他的提示令我兴奋不已,我立刻在电脑上查到了有关灭佛的历史根据。并找到了详细的三武一宗灭佛的介绍,使我有了创作的根据加创作的动力和信心。

2.jpg

所谓三武灭佛,是指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他们的谥号和庙号都带有武字,再加上后来周世宗的灭佛,合称为三武一宗灭佛。他们灭佛的理由和背景虽有特殊性也有共同点。比如有些帝王本身不喜欢佛教,或是听了别人的危言,或是因为国力薄弱,兵源稀少,佛门势大,影响了国家的安全等原因,便采取了灭佛运动。如北魏为了巩固中原地位,以全民为兵。那时候,由于佛门历来可以免除赋税,徭役,所以魏武帝下诏,凡是五十岁以下的佛门僧侣一律还俗服兵役。再加上在宰相崔浩的劝谏下,排斥佛教逐渐发展成了灭佛行动。周武帝灭佛是因为那时佛教盛行,佛寺众多,阻碍了经济农业的发展。佛教不纳税,不参军,佛寺占地太多,经常与官府争地,导致国家经济一落千丈。周武帝下令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佛门道士,并令还俗,三宝福财散给天下。寺院塔庙赐给王公,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反佛道行动。这次灭佛毁寺四万,强迫三百万僧尼还俗,加强了兵源和国家的财力。唐武宗灭佛的主要原因是,佛教势力非常强大,佛教寺院的规模比皇宫还要大,十方天下财,而佛有七八。寺院不纳税,对国家财务是一个重大的损失。另一原因是唐武宗本人信道恶佛。几次灭佛运动都是把佛像推倒,寺庙摧毁,僧侣还俗,严禁一切佛事活动。

3.jpg

佛教在历史上遭遇数次毁灭性的打击,正是我创作这件作品所需要的依据,我把这种遭遇比喻成这幅被撕毁的罗汉图画面。而中华人名共和国成立后,提倡宗教信仰自由,特别近30年来佛教活动频繁,信仰者和参拜佛堂者络绎不绝。每年的节假日,全国各地的旅游景点寺庙人山人海,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接见佛界的领导者后,更进一步体现了重现、推动了佛事活动。事实告诉人们,只要在国家法规范围内发展佛教活动,规劝教诲人们,扬善惩恶,大家做善事、做好事,对维护社会稳定是有好处的,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也说明佛教活动也正处在我国有史以来的最好时期。所以我以《一张即将复原的罗汉图》作为画名,点出了这件作品的重大意义,就是把历史上“撕毁”的罗汉图,今天再把它复原起来。本来是一幅很平常的罗汉画图,经这样处理,变成了有灵魂、有血肉、有深度、有时代性的,宣传佛教的有意义的作品。

从形式、内容、构图上解决了后,然后就是如何绘制和表现了。最初是想用刻瓷处理,但感觉表现力度不如彩绘。彩绘可以在层次关系,设色上表现的更加灵活、充实。关于罗汉的形象是用夸张手法,只有夸张才能强调它们的个性,神态的趣味。因我曾在纸上研究过较长时间,对形象的处理不是难题。这件作品多以头像为主,对部分罗汉,特别是前边的几个罗汉要画出身体的动势,这对我来说是很容易的事。问题是,这是一幅撕毁了的画,要考虑到断开肢体的画面的连接关系,块与块之间有间隔,还要错位,甚至散落在别的地方,这就要靠自己的把握能力了。如果是一幅实际撕毁的画,那还好处理,可这是假设的一幅画,又要避免头部被分在两处,因此要靠感觉、判断、推算来完成。再在画面上制造出纸张被撕断的边缘,陈旧纸的感觉,营造出纸边卷起的感觉,尽量强调是幅真实画。艺术只能表现相对的真实,还要合理。

4.jpg

我用带胶的陶瓷颜料来画,尽量画的充分、有厚度。要画出明暗,但不是自然的明暗,用明暗来强调结构和形体,也要用明暗来衬托形体,还要用明暗来制造出“旧”的式样。比如纸上的孔和卷起的边角,我用赭石色加点黑色,渲染出陈旧纸张的感觉。尽管这件作品还存在某些不足,但在展览会上还是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和好评。

2

前年,我从景德镇买了两个大瓶子,瓶高六十厘米,直径约四十五厘米,呈浅青绿色,和淄博产的鲁青瓷很像,挺大气的。用这个瓶子搞什么内容好呢?内容过简单了是不合适。想到我曾创作过《诸子百家》,也曾刻制过《中华历史上的十四圣人》,孔子与七十二贤还从未搞过,也未见他人用刻瓷表现过,我认为这是个非常好的题材,所以决定创作刻制《孔子与七十二贤》,人物多,场面大,在这个瓶子上创作最为合适。

5.jpg

孔子这个人物,大家都很熟悉。他是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圣人。我要创作的不是孔子一个造型,而是要把孔子一生中的几个重要时期,重要作为分别画在瓶子的四个面上,然后在孔子的后面画上七十二贤。这样的话,首先就要对孔子的一生进行全的了解。

孔子一生很坎坷,他三岁时父亲去世,家境贫困。在母亲的教导下虚心向学,三十岁时就成为了各诸侯国中学识最渊博的人。在仕途受挫后,中年开始设馆授传,从事教育活动,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把文化教育推向民间。 他在五十岁前后从政,曾任鲁国中都宰、司寇、摄相事(代理鲁相),政绩卓著。后辞职周游列国十四年,历尽艰险,足迹遍布魏、曹、宋、陈、蔡、楚等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寻求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但又处处碰壁。他的政治主张始终没有被各国执政者采纳。晚年返回鲁国后,潜心整理古代的典籍,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赞周易。

6.jpg

我把孔子一生概括为四个部分,第一是行礼。孔子一生都在倡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复周礼,为此他曾几次向老子请教周礼。他所提出的仁、义、礼,后经人完善为仁、义、礼、智、信,至今仍是用来教育人的标准。第二部分是执教。他三十多岁就博学多才,成为当地有名的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并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他创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的教育愿望。第三部分是周游。孔子当时对鲁定公整日迷于色酒中非常不满,便辞官周游列国,这是他一生中遭受挫折,历尽艰辛的十四年。他的政治主张不被采纳,政治愿望不能实现,遭人歧视,生活极为困苦。但他始终保持乐观,沿途收徒施教,与学生共患难,终于在他六十八岁那年,他的弟子冉有在鲁国干出了政绩,赢得了季康子的赏识。在冉有的建议下,季康子派出特使将孔子从魏国迎回,终于演完了周游列国的悲壮一幕。第四部分是著书。孔子回到鲁国,鲁哀公继位,但对孔子不以重用,只是尊为国老,封爵厚祿,冠冕堂皇的把他养着。孔子开始潜下心来,整理古代的典籍。编诗书、订礼乐、修春秋、赞周易。

7.jpg

8.jpg

孔子的主要著作有《诗》、《书》、《礼》、《易》、《乐》、《春秋》等。我对这四部分尽量的创作出能体现特点的动态和形象,使人能感觉到这是在做什么。比如孔子行礼,(图2)画的是他弯腰施礼。孔子行教,(图3)画的是他拿着书在讲解。孔子周游列国,(图四)画的是他手拄拐棍,边走边在收徒。孔子著书,(图五)画的是他手执毛笔的样子。对人物我力图夸张,强调动势,增其感染力。

孔子的身后是七十二贤。孔子弟子有三千,精通六艺有七十二位贤人,其中有十位杰出弟子,又称孔门十哲。这十哲分别是在德行方面出众的颜回、闵损、冉耕、冉雍。在政治方面出众的有冉求、仲由。在语方面出众的有宰弓、端木赐。在学方面出众的有言偃、卜商。我把这十位成就大的贤人安排在七十二贤的前面,并根据其特点分布在行礼、执教、周游、著书的之间。七十二贤大部分是用头部形象来表现,而这十哲基本画的是全身。这七十二贤全部是用线来刻制的,与孔子的块面、粗线处理,有明显的对比。

9.jpg

这件刻瓷作品最大特点是,构图上把孔子的四个时期画在了瓶子的四个面上。形式上大块的黑色的面与大面积的线组成的灰色形成对比。手法上是用明暗对比来刻画孔子,把国画的大写意和明暗用在上面。但这里的明暗处理既不是西画中的素描关系,更不是生活中的明暗关系的再现,是用大写意的黑墨对所谓暗部的渲染,并且渲染的有变化,不严格的按结构和自然的明暗来处理,让人感到生动自然。这也是我在画国画时探索的表现方法,(图6)又运用到了刻瓷中。可见,刻瓷与国画或是其他画种都能结合在一起和相互借鉴。

10.jpg
阎先公又名阎先恭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师;中国壁画学会会员,中国刻瓷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山东画院高级画师,山东省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原淄川区美协主席、淄川文化馆馆长。

关注中国刻瓷艺术网微信公众号
0
关键词: 阎先公 刻瓷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刻瓷艺术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

上一篇:苏清河爱徒陈进宝的瓷雕艺术
下一篇:丁邦海刻瓷艺术作品欣赏——线刻工艺仕女人物系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