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瓷艺术是一种传统手工艺术,秦汉时便有剥凿瓷釉的方法,称为“剥玉”。从魏晋开始,随着陶瓷业的发展,大量精美瓷器出现,一些达官显贵和文人墨客在玩赏瓷器之余,很想把咏诗题文的墨迹留存于其上,以便永久保存,于是当时的艺人们便在施釉前的瓷坯上,用直刀单线刻出诗文书画的轮廓。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用特制刀具在瓷器、瓷板表面刻划、凿镌各种形象和图案,集绘画、书法、刻镂于一身,集笔、墨、色、刀为一体的民间艺术门类。
天津市工艺美术大师陈起平,花费几年的时间,对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研究及临摹,用刻瓷的艺术手段进行再创作,从而诞生了这一组瓷板雕刻作品。“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在创作作品的同时,陈老师深深地被这幅作品所震撼,由衷地敬佩我国古代名家的艺术造诣,也深感自己在艺术创作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提高的地方。
借用屈原在《离骚》里的名句,道出陈老师的心声,艺术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还将上下而求索。
下图为陈老师在瓷板上完美再现《清明上河图》的部分节选——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