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生正在进行瓷创作
长春市绿园街里,有一个古玩大院。绿瓦红墙的仿古建筑下,是一排青砖的小房。房门口,种着大杨树,阳光从树叶间,倾泻下来。斑驳的树影里,一个男孩,坐在青砖小房门前,握着锤头只有5、6厘米长的小铁锤,在一个直径足有30厘米长的蓝色瓷盘上,专心地敲打着。走进一看,瓷盘上白皑皑地积雪,松树间,掩映着一间小木屋。这不是咱东北最有特色的画面吗?雕刻瓷盘的小伙子,叫张树松,今年28岁。3年前,为了学习雕刻艺术,他放弃了高薪的工作。如今,他师从瓷刻大师沙连仲。小伙子的理想,就是想像师傅一样,做一个“瓷刻艺人”。
本想“子承父业”却被父反对
张树松的老家,在农安县华家镇。张树松奶奶的剪纸,远近闻名。在他的记忆中,谁家有喜事儿,都要求几幅奶奶剪的喜字。张家人都会剪纸,后来父亲成了“接班人”。张树松也喜欢剪可父亲却固执地,不让他以此为生。“这算啥手艺,男孩子就应该有稳定的工作。”在父亲强烈反对下,他14岁离家求学。大学4年,他考的是销售专业,可实际上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画画。毕业后,做销售,一个月赚4、5千元。收入不错的工作,父亲很满意,但他不开心。就这样,他第一次辞职了。可老父亲不甘心,儿子一辈子搞艺术。硬是逼着他,去学习了一年焊接。接着,就被分配到了一汽大众。这个让很多人羡慕的单位,刚工作一个月,就开了6000多元。“别人看着眼红,可我不喜欢。”一边上班,他一边在朋友的画室、工作室学习。自己开工作室的念头,构思了很久。朋友的一句话,最终让他下定决心辞职。“不趁着年轻时折腾,啥时候折腾?”张树松至今,都记得这句话。也正是因为这句话,他才最终下定决心,写了满满一页纸的辞职信,离开了别人羡慕的工作。他第二次辞了职。
为学艺开办工作室做木雕销路火爆
2010年,张树松在凯旋路,筹建了自己的工作室。当时,他做的项目,是在木板上,雕刻婚纱照。这个项目,在南方特别火,而且销路很好。起初,他还需要白天出去跑业务,晚上加工。后来,业务源源不断,他只需要在家,专心雕刻就行。那时候,他雕刻的木板,都是进口的合成板,每一副雕刻婚纱照,都有不菲的收入。
生活稳定,他开始研究新的艺术。一次参展回来,他看到有人在红酒瓶上雕刻。他也想试试,为节约成本,找来了啤酒瓶,一个个地练习。后来,从啤酒瓶雕刻到红酒,他的雕刻技术,也娴熟了,可他还是不满足。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在景德镇制作瓷盘的朋友。朋友看他,能在红酒瓶上“作画”。就拿了一个盘子,让他在盘子上雕刻。张树松试了试,还真能雕刻出艺术品。当时,他还不知道,这种瓷刻,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他自己摸索着刻,进步不大。他想拜师,跟瓷刻大师沙连仲学习。为能求老人,收他为徒。他足足磨了4、5天,可到现在为止,他这个拜师头,还没磕成。
为学艺深山帮老师砍柴做饭
年逾七旬的沙连仲,瓷刻的手艺,是家传的。他的父亲,就是位瓷刻匠人。张树松要拜师,老人也是斟酌了很久。最后,才对张树松说,如果想学,就跟自己走。
张树松就这样,跟着师傅回了吉林市。师傅一个人,住在市郊的一座山里。他刚去的一个月,师傅压根没提教他瓷刻的事儿。而是每天让他做饭,砍柴,做些琐碎的家务。“那兔子让我喂得老肥了。”张树松每天尽职尽责,从不叫苦。他知道,这是师傅在考验自己。也许是诚意,打动了师傅。
一个月后的晚上,师傅拿出一个最普通的菜盘子,让他先可几个字。
“师傅说,要刻10个盘子,才能学下一步,可我刻了2个,他就让我刻下一个了。”张树松先前的功底,帮助了他。有了刻木板、可瓶子的基础,他刻起盘子来,也得心应手。刻完汉字,再可阿拉伯文,接着学刻盘龙,这其中有局部的渐变,考量的是线条的流畅性。下一步,就是刻木棉花,这里边的渐变,相对复杂。最后,学刻人物。
“学了快一年,敲碎了20多个盘子吧!师傅说,我是碎得最少的。”目前,张树松还没有正式拜师。师傅说,得等他把手艺都学会了,再让他磕这个头。
2014年元旦,张树松才下山。他又回到工作室,继续敲盘子。这次的40多件作品,发到广州、北京和天津,这批货,能给他带来,不少收益。可他不在乎,货都做完,他要再回山上,跟师傅学艺。
“下山主要是锻炼,这不是我的梦想。我希望能成为像我师傅那样的国际大师。”张树松说,这才是他辞职,学瓷刻的目的,也是他的“终极梦想”。他说,一直反对他做这行的父亲,如今也很支持他。而且,敢跟别人介绍,自己儿子是干什么的了。这也让自己,觉得很骄傲。
名词解释:
瓷刻:在上釉烧成的素色瓷器上,用钨钢刀或金钢石刀搂刻书、画的一种工艺品。制作过程是:先用刀尖刻出点线,再涂墨上蜡,即在瓷面上出现山水、花鸟等画面或各种书体的字迹,既保持了传统的书、画风格,又发挥了晶莹光洁的瓷面特色,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且经久不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