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舞千秋净碧麓
琉光溢彩近却无
璃釉璀错泽青黄
美玉绝世敛翠湖
——致琉璃
花团锦簇
琉璃,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我们没有人不知道它的存在,但又没人能说得出它的故事,在古代,诗人对琉璃都有一种不一样的情怀,不论是白居易在《答尉迟少监水阁重宴》中的“水轩平写琉璃镜,草岸斜铺翡翠茵。”还是王维的《游化感寺》中“翡翠香烟合,琉璃宝地平。”都是引用琉璃描绘出当时的心情。那么,受古人推崇的琉璃,如今又是一种什么景象?它的前世今生又有什么变化呢?
前世
根据《史记》记载,琉璃的起源与千古美人西施有关。春秋末年,被后世称为财神爷的“陶朱公”范蠡负责为越王勾践督造王者之剑。王剑铸成之日,范蠡在铸剑模内发现一种神奇的粉状物质。与水晶熔合后晶莹剔透却有金属之音。范蠡认为这种物质经过了烈火百炼,又有水晶的阴柔之气暗藏其间,霸气与柔和融为一体,他将这种物品和铸好的王者之剑一起进献给越王,并称此物为“剑道”。越王收下了剑,却将剑道奉还给范蠡,并赐名此物为“蠡”。
当时范蠡为西施美貌倾倒,专门以自己命名的“蠡”打造成一件精美的首饰,作为所谓定情信物送给了西施。相传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琉璃配饰。可惜的是,就在这一年,勾践得知吴国夫差为父报仇,日夜练兵,他决定先发制人,结果越国几乎亡国。西施被迫迁往吴国,临别时,西施把“蠡”送还给范蠡,传说西施的眼泪滴在了其上,天地日月为之动容,至今还能看到西施的泪水在其中流动。因此后人称之为“流蠡”,琉璃就是从“流蠡”演变而来。相对于西方玻璃起源的传说,“范蠡铸剑发明了琉璃”的传说则更具中国文化的浪漫主义色彩。
战国时期的故事,我们后人无法去考证它的真实性,可是,在上世纪80年代博山百货大楼的基建工地上挖出了一座琉璃作坊遗址,经过调查得知,那是一座元末明初的琉璃遗址,也是国内发现最早的古琉璃窑炉遗址,这就证明博山自古以来就是琉璃的发源地。
琉璃根据工艺不同分为两大类,一种是自古以来相传的古法琉璃,通过化料、挑料、吹制、塑型、退火,经由1400多度的高温烧制,几秒的瞬间成型,造就了琉璃独有的瞬间璀璨。
另一类是相传于台湾的脱蜡工艺,它通过创意设计、原型制作、制硅胶模灌制蜡模、拆取蜡模、修整蜡模、制石膏模、蒸汽脱蜡、精选原料、进炉烧结、石膏模、切割修葺、粗模细模、冷工细修等工序,创造出一种独有的琉璃之美。
不管是传承已久的古法琉璃,还是推陈出新的脱蜡工艺,琉璃的诞生都逃不了那熊熊烈火的考验,唯有经受住千百次的历练,方能成就那万众瞩目的绚丽。
今生
如今,琉璃经过上千年的文化传承,早已不是当时只有真正的王族才能使用琉璃制品,其工艺得到不断的创新与开发,更多的与现代化气息相融合,形成新的琉璃风采。
人立文创也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将首届中国琉璃艺术大师徐月柱的作品与国际艺术大师韩美林老师的作品相结合,创造出了人立墨彩这一惊世之作,更在2015年11月人立墨彩荣登世界艺术殿堂——法国卢浮宫。
纵观古今,琉璃的发展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早的战国蜻蜓眼,到如今琳琅满目满目的各种艺术品,琉璃在滚滚历史长河里留下了浓重的色彩。但,不管是古往还是今来,琉璃的本质从来没有变过,它仍然要冲破那一次次的烈火考验,为那瞬间的璀璨和永恒的绚丽,不断鞭策自己!人立文创也将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加完善琉璃工艺,不断创新,突破自己,为广大群众创造出更加绚丽夺目的琉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