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刻瓷艺术网 > 艺术视频
编辑

董善习:痴迷刻瓷三十余载 肌理镌刻自成一脉

发布时间:2016-04-18 来源:淄博大众网 作者:赵凯 编辑:石涵
摘要 【艺术格言】“艺术是无止境的,虽然看着赏心悦目,但是非常辛苦,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刻瓷创作并不是非常热闹的一件事情,得沉住气,艺术之道,是寂寞之道,能坐住,深进去,还要爱好。”

董善习:痴迷刻瓷三十余载 肌理镌刻独具风格

W020140715380865661781.jpg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董善习

W020140715380867388164.jpg

董善习现场展示刻瓷技艺

W020140715380868322078.jpg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董善习展示钻石刀刻画手法

W020140715380869561850.jpg

董善习与作品《王者》合照

【艺术格言】“艺术是无止境的,虽然看着赏心悦目,但是非常辛苦,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刻瓷创作并不是非常热闹的一件事情,得沉住气,艺术之道,是寂寞之道,能坐住,深进去,还要爱好。”

他专注陶瓷四十余载,对中国刻瓷艺术的发展了如指掌,他见证了淄博刻瓷从无到有,逐渐发展为淄博一张地域名片的过程,他出书,搞创新,努力做好刻瓷艺术的传承以及让刻瓷艺术能够永久保存,他就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董善习。6月23日,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董善习做客大众网与淄博陶瓷网联合推出的《陶瓷大师》系列访谈节目时,从刻瓷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入手,向记者诠释了“艺术是无止境的,虽然看着赏心悦目,但是非常辛苦,非常寂寞,创作刻瓷也并不是一件非常热闹的事情,得沉住气,艺术之道,是寂寞之道。”这句话含义的深刻。

刻瓷艺术始于乾隆年间 上世纪七十年代传入淄博

现在的董善习,一直专注于刻瓷艺术和手工彩绘艺术。在访谈的一开始,董善习就向记者介绍了整个刻瓷艺术的发展历史。董善习说:“因为刻瓷艺术在淄博发展的比较迅速,通过近40年的发展,淄博的刻瓷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很有名气,应该是淄博艺术陶瓷的特色产品。”

董善习介绍说,从现存的刻瓷艺术的作品来看,最早的刻瓷艺术就是清代的乾隆年间,在北京故宫和台湾故宫存有这个时期的刻瓷,以台湾故宫为例,存了23件汝瓷作品,其中有13件就是刻瓷作品,作品的内容就是乾隆皇帝的题诗。

“宫中的造办处有刻玉的工匠,他们用专门的工具就把乾隆的墨宝刻在了陶瓷上,然后上上颜色,这就是最早的刻瓷,这种工艺以后慢慢的传到了宫外,用刻字的工艺然后再刻一些山水,人物和花鸟,慢慢就形成了刻瓷工艺。”董善习说。

2009年,董善习为了探讨山东的刻瓷渊源,到青岛拜访了山东刻瓷第一人郑慧民。“由于不经意间留意到刻瓷艺术大师陈智光的一件刻瓷作品,这让郑慧民对刻瓷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70年代文化大革命后期,他就开始琢磨把刻瓷艺术如何继承和发展起来。”董善习说。

董善习介绍,当时的青岛不是一个产瓷区,没有发展陶瓷艺术的土壤,时任山东省委副书记高启云就把刻瓷介绍到了淄博陶瓷公司,于是淄博陶瓷公司马上派人去青岛学习刻瓷艺术,淄博才开始兴起了刻瓷艺术。后来,淄博瓷厂成立了刻瓷组,相继博山陶瓷厂、美术陶瓷厂也都成立了自己的刻瓷工作室,刻瓷在淄博逐渐发展起来,从七十年代末到现在,大约有四十年的时间,短短四十年时间,淄博的刻瓷可以说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耳濡目染学刻瓷 凸显地域特色轰动海外

董善习1972年开始参加工作,当年11月份,就被淄博陶瓷厂派去景德镇学习陶瓷艺术。被派去景德镇的董善习学习青花,经过半年的学习回到淄博陶瓷厂后,董善习继续绘画青花。董善习说,淄博陶瓷厂的青花、粉彩、景德镇的浮雕艺术都已经开始生产,但一直没有地方特色。

“只有刻瓷才有地方特色,因为刻瓷,其他瓷区没有,再就是淄博发展的很快,很普及,通过短短四十年的时间,刻瓷也成为淄博的特色产品了。”董善习说。

八十年代初开始董善习师从张明文和李梓源学习刻瓷艺术。1988年,董善习跟随山东省经贸团去澳大利亚举办展览会,在展览会上他做刻瓷艺术展和交流,1992年又跟随山东省经贸团到韩国进行展览和交流,看到刻瓷的外国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独创“机理镌刻法”自成一脉 画面栩栩如生

1996年,董善习却遭遇了一次工作上的变故,由于陶瓷行业的不景气,淄博陶瓷厂倒闭了。“我当时已经50岁了,根据当时的规定,是不安排工作,要求我们自谋职业。”董善习说。虽然遭遇了工作上的打击,但是丝毫没有减少董善习爱好陶瓷创作的热情。

从1996年到2000年,短短四年时间,董善习编写了一本《刻瓷艺术》。“平时我也很注意经验的积累,然后利用这段时间进行理论的总结,编写了《刻瓷艺术》这本书,2000年这本书一面世,就获得了淄博市首届文学艺术成果奖,这是刻瓷界第一本专著,填补了专业空白。”董善习说。

四年时间,董善习开始尝试把中国画的画法引进到刻瓷中使用,就是把绘画的肌理效果运用到刻瓷上,形成独具风格的“花鸟肌理镌刻法”。董善习说:“从2000年以后的作品,都是用这种方法来创作,接下来的一些获奖作品也与改变技法有关系,几乎是每次陶博会、山东省刻瓷评比或者是全国刻瓷评比都有获奖作品,我现在创作的这些作品也很难复制。”

此外,董善习还创新了在镌刻动物的“丝毛镌刻法”。“这种方法与原来的动物的表现不一样,这种方法看起来更加形象、生动,用刻瓷把动物具象的效果展示出来,与传统写意方法有所区别,跟手工绘画还不一样,是手工绘画所达不到的。”董善习说。

“刻瓷烤彩”产生质的飞越 让画面永久保存

董善习2012年来到硅元之后,与这儿的副总经理任允鹏共同开发的“刻瓷烤彩新工艺”得到了许多业内人士的认可,让刻瓷的画面得到永久保存。

董善习说,刻瓷从历史上刻没有多大改变,从之前单一的刻刀发展到现在各种工具都有,但是刀法还是原来的刀法。唯一不同的就是给刻瓷上颜色,最早给刻出来的作品上国画颜色,这种情况一直到解放初期也没有改变。但是国画颜色也有缺点,比如怕水。最后许多刻瓷大师在上色之后,用加热的方式在作品表面打上一层蜡,然后用刀片把表面的蜡刮去,这样有一部分蜡就填到了刻的痕迹里,罩住颜色,如果经常擦洗,蜡就会流失的很快。

“到上世纪70年代,老艺人就开始用油画颜色代替国画颜色,油画颜色干了之后有一定的防水性,而且容易操作,干的比较慢,用起来也顺手,逐渐的油画颜色开始取代国画颜色,一直沿用至今。”董善习说。

来到硅元之后,董善习开始与任允鹏进行研究试验,从不同的材质、颜料、温度进行试验,试验的目的就是把刻瓷的刀法表现的淋漓尽致还要保持颜色的永久性。“因为只有在700到800度之间,釉面不流动,才能保证作品的完整性,不会发生变化。”董善习告诉记者。

经过不断地摸索与试验,“刻瓷烤彩新工艺” 终于研制成功,2012年参加陶博会及全省的新产品评比,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这是刻瓷历史上300年来一次质的飞越。

W020140715380870505224.jpg

1.2m×0.6m刻瓷壁画“王者”创作时间2009年

W020140715380871440576.jpg

16吋彩绘瓶《事事如意》创作时间2013年

W020140715380882670709.jpg

16吋彩绘瓶《铁骨寒香傲雪迎春》创作时间2013年

W020140715380883295034.jpg

20吋刻瓷盘“铁骨傲雪”创作时间2009年

W020140715380884236961.jpg

22吋彩绘瓶《迎春图》创作时间2012年

原文发表于:2014年07月15日

关注中国刻瓷艺术网微信公众号
0
关键词: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刻瓷艺术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

上一篇:葛春平会长谈淄博陶瓷行业发展-视频
下一篇:乔希儒:瓷绘“山水”五十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