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历史的华丽,穿越千年的时空,琉璃中如歌如泣的色泽流动,仿佛还在诉说西施泪别范蠡时的凄凄切切,晶莹的泪花滴落于胸前的信物“蠡”上,这铸剑时的坚贞之物,亦为之动情。“流蠡”之称,由此而来。
琉璃烧制技艺是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琉璃是中国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以及现代中式建筑的重要装饰构件,用于宫殿、庙宇、陵寝等重要建筑,亦可做装饰物、器皿等。
相传,范蠡为越王勾践督造王者之剑,历经三年烧制才得以铸成。王剑出世之日,范蠡在铸剑模内发现了一种绿色的粉状物体,与有色水晶熔合后晶莹剔透却有金属之音。范蠡认为这种物质经过了烈火百炼,又有水晶的阴柔之气暗藏其间,既有王者之剑的霸气,又有水一般的柔和之感,是天地阴阳造化所能达成的极致,于是将其随铸好的王者之剑一起进献给越王,并将此物称为“剑道”。
越王感念范蠡铸剑的功劳,收下了王者之剑,却将“剑道”原物赐还,还以范蠡的名字将这种神奇的物质命名为“蠡”。
当时,范蠡刚刚遇到了西施,为她的美貌折服,惊为天人,他认为金银玉翠等天下俗物俱无法与西施相配,所以遍访能工巧匠,将以自已命名的“蠡”打造成一件精美的首饰,作为定情之物送给了西施。相传这就是世界最早的琉璃配饰。
后来,越几近亡国。西施被迫前往吴国和亲。临别时,西施将“蠡”送还给范蠡,传说中,西施的眼泪滴在这“蠡”上,天地日月为之所动,至今还可以看到西施的泪水在其中流动,后人称之为“流蠡”,今天的“琉璃”就是由这个名字演变而来,又称“西施泪”。
琉璃之中,或大或小、或浮或沉的气泡,是琉璃生命的特征。这些气泡游走于晶莹剔透的琉璃之中,漂浮于柔情似水的色带之间。或快意洒脱,或浩然气魄,将古代汉文化与现代艺术完美结合,其流光溢彩、变幻瑰丽,是东方人精致、细腻、含蓄的体现,是思想情感与艺术的融会。
古法琉璃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需在1400多度的高温下烧制而成,要经过造型设计、制硅胶模、灌制蜡模、细修蜡模、制石膏模、进炉烧制、拆石膏模、研磨抛光等几十道纯手工工序,火里来,水里去,每一件都需要约十多天的时间,且各个环节的把握相当困难。其火候把握之难可以说是一半靠技艺一半凭运气,仅出炉一项,成品率就只有70%。
而由于古法琉璃不可回收,也就是说一旦出现一点点问题,十数天、几十道工序,多少人的努力就立刻付诸东流,更让琉璃成为艺术珍品。
这世上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琉璃,亦如正蹊堂缂丝布鞋,每个手工制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因凝结着时光、倾注着汗水而愈发美丽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