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刻瓷艺术网 > 天下刻瓷
编辑

一刀刀刻下的,是他半辈子的瓷刻生活

发布时间:2016-09-21 来源:重庆晨报 作者:敖一航 编辑:yuxun
摘要 李隆友:重庆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重庆市永川区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艺术专委副主任。2014年《川剧系列人物》瓷刻作品入展2014中国(广州)民间艺术博览会。2014年瓷刻作品《川剧戏剧人物·碧波红莲》荣获首届中国(张家港)长江流域民间艺术博览会“金菊奖”铜奖。2015年瓷刻作品《人物肖像》获重庆市民协第二届渝西片区民间文艺作品展金奖。

1.jpg

2.jpg
李隆友正在给图案上色

在上釉烧制的素色瓷器上,用钨钢刀或金钢石刀镂刻书画,是永川瓷刻艺人李隆友的本事。

一把刀、一柄槌,在洁白坚脆的白瓷上敲打。下手毫不拖泥带水,雕刻出一片秀丽山水、张张百变脸谱和威武的常山赵子龙……

这门瓷刻技艺,李隆友用了16年琢磨,可他觉得还不够。因为“艺术是永无止境的”。

人物

李隆友:重庆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重庆市永川区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艺术专委副主任。2014年《川剧系列人物》瓷刻作品入展2014中国(广州)民间艺术博览会。2014年瓷刻作品《川剧戏剧人物·碧波红莲》荣获首届中国(张家港)长江流域民间艺术博览会“金菊奖”铜奖。2015年瓷刻作品《人物肖像》获重庆市民协第二届渝西片区民间文艺作品展金奖。

精神享受
  浸淫瓷刻10多年乐此不疲

2014年,首届中国(张家港)长江流域民间艺术博览会“金菊奖”评选中,来自永川的瓷刻作品《川剧戏曲人物碧波红莲》荣获铜奖。

作者正是李隆友。三国演义——虎牢关、聊斋志异——飞云剑、狸猫换太子……戏剧人物脸谱,名著英雄形象,总能在他的刻刀下栩栩如生。

李隆友把绝大部分时间,用在瓷刻创作上。每天7点起床,吃过早餐后,他就会伏案在摆满刻刀的桌前坐上一整天。这是他的工作,也是一生的爱好。拿他的话来说,每天10个小时的创作过程“是种精神享受”。

瓷刻作画至少需要4道工序。下手稿、雕刻、上色、配架。李隆友说,最难的是雕刻这道关。

30毫米宽的刻刀在直径30厘米的瓷盘上雕琢,需要慎之又慎。力度、刀法、对瓷器性能的把握必须拿捏得当。线条疏密组织要恰如其分,又得一气呵成。“疏可跑马,密不透风。”

浸淫瓷刻10多年,李隆友乐此不疲。他总能将深浅不一、疏密不同、长短不齐、有虚有实的凿刻技法与刀法巧妙地结合,将作品的物象机理生动地再现于瓷器表面。其作品深得坊间好评。

耳濡目染
  对民间艺术产生浓厚兴趣

李隆友老家在合川区,5年前才和妻子来永定居。说起他的从艺之路,家里长辈算得上是第一任启蒙老师。

“爷爷当年从事瓷绘工作,还有一位长辈在乡场做雕刻活儿。”耳濡目染之下,李隆友从小就对雕刻、书法和美术等民间艺术产生浓厚兴趣。

路边捡来的鹅卵石,常被他揣在兜里,带回家里刻刻画画。雕刻艺人摆摊做生意时,他盯得目不转睛。

学生时代受中国戏曲人物画大师龚思影响,李隆友对戏曲绘画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我有幸得到一些名师指点。”这为他的瓷刻艺术生涯奠定了基础。

1990年,李隆友在山东烟台入伍,成为一名海军军人。有一次,他跟随部队军舰出航归来,在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了瓷刻艺术。“在一个瓷器市场上,见到有人售卖瓷刻作品。”

那一刻,李隆友仿佛发现“新大陆”。这种“瓷器上刺绣”的独特作画技巧,将绘画与雕刻结合。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为什么不把中国传统戏曲人物画法,用在瓷刻上呢?”一扇新的艺术大门,缓缓向他打开。

全情投入
  辞职后拜师学习瓷刻技艺

退伍后,李隆友分配到长航集团工作。在1994年,600多元一月的工资,算得上一份体面收入。“在当时可以说是铁饭碗。”

但,这并非李隆友所爱。作出辞职决定时,毫无意外地遭到全家人反对。好在妻子陈晓棠给予他充分理解和支持。

辞职后,经济收入不再固定。陈晓棠回忆,最初几年,丈夫为学习瓷刻技艺需要花钱投入,全家人生活开支只能靠接些刻章和装裱之类的小活儿支撑。

修炼瓷刻技艺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瓷盘经过1800多度高温烧制后,硬度高达70多度。李隆友形容,用刻刀在瓷面作画是硬碰硬。

一件作品经过好几天心血制作,接近完成时,往往就因为最后一刀用刀力度或角度不慎,让瓷面砰然碎裂,之前所有努力功亏一篑。

甚至有时一不小心,铁槌打滑,锋利的刻刀割破手指,顿时鲜血直流。

“那太惨了。”李隆友深吸一口烟,又释然般地微笑着吐出:“往事不堪回首。”

技艺传承
  瓷刻技艺是传统文化瑰宝

每一项瓷刻作品的完成,都讲究慢工出细活。一“幅”戏剧脸谱瓷刻,看似造型简单,但往往单色上盘就得进行30遍层层覆盖。

“不能赶,不能慌,坐得住。”李隆友总结。拿今年年初完成的一幅宽47.5厘米的《三峡日出》瓷刻作品来说,他花了将近一个月时间才完成。

不过,对瓷刻的这份执着,也让李隆友在艺术道路上斩获颇丰。来永川定居后,他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潜心瓷刻创作,极少外出。

今年年初,李隆友为在瓷刻艺术上有所突破,拜在微刻大师潘启慧门下,期望习得大师的微刻技法,让创作画面呈现出更丰富的视觉语言。

“这门瓷刻技艺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应该传承下去。”李隆友说。

妻子陈晓棠能真正理解丈夫这份痴迷。陈晓棠也是一名二胡演奏的艺术工作者。或许正是因为对艺术的共同追求,成为他们能够互相理解的原因。

临近傍晚时分。一家人吃过晚饭后,陈晓棠会偶尔有兴致拉上一小段二胡。这时,李隆友也开始拾起刻刀继续埋头创作,发成“砰砰”的响声。

关注中国刻瓷艺术网微信公众号
0
关键词: 刻瓷 李隆友 重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刻瓷艺术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

上一篇:开拓·创新·共融——知名出口企业走进淄博,探寻合作新机
下一篇:人立大厦文化艺术篇:华光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