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成文与作品
在成武县有这样一位酷爱刻瓷的农民艺术家,他醉心艺术殿堂三十余年,从一名普通的刻瓷爱好者,笑傲刻瓷江湖,其艺术成就被多家媒体予以专题报道——
楚成文的刻瓷人生
走进楚成文的刻瓷工作室,记者看到了一件件美轮美奂的刻瓷瓷盘、花瓶、屏风等作品。这些作品摆放的错落有致,大小不一,但都雕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楚成文刻瓷酣畅遒劲,迥异精微,隽永典雅,从泼墨山水到人物肖像,只要经过他的刻刀,无一不幻化成盘上的风光。其刻瓷强调新颖的立意和巧妙的构图,尤其是其牡丹作品,线条自然、生动、美观,中间未开的花瓣与展开的花瓣衔接顺畅,色泽搭配富有层次感,仿佛一朵盛开的牡丹在瓷器上飘香。
师从名家 勤耕不辍
现年55岁的楚成文是成武县苟村镇人,自幼挚爱书画美工,纵览古今名作,践行躬摹。
1977年,他追随山东省工艺美院教授杨耀先生学习中国书画艺术,1978年师从中国美术教育家李正先生、工艺艺术家王同贵先生学习刻瓷艺术。
“那时候就像着了魔一样,天天研究,反复揣摩,刻刀与盘面的角度、用力的大小、点面的组合,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关系着作品的成败。”从楚成文的语言中,记者听出了他发自内心的热爱,若不是出于真正的喜爱,又怎么会一坐就是七八个小时,甚至从日出到日落,如痴如醉地挥洒着灵感和构思?“灵感这东西很奇妙,只是瞬间功夫,所以必须尽全力抓住它,如果错过了,就很难再把握了。”说完,他抚摸起瓷盘的表面,那里起伏不平的画面纹理,就像他生命的脉络,清晰、明朗,充满流动的色彩。
勤奋加上名师的指点,楚成文刻瓷如鱼得水,人物肖像、书法篆刻、山水风景、飞禽走兽、花草鱼虫等多种雕刻艺术方面成就显著,有“刀刻一绝,色墨永固”的特点,其作品享有“中华艺术珍品”的美誉。
学成之后,楚成文应邀到了江苏丹阳做瓷器雕刻,这一干就是12年。久居外地的楚成文非常思念故乡,决心回家干一番事业。2003年,楚成文在成武开发区创办了中国刻瓷艺达艺品社(现成文艺轩阁艺品厂),致力于传播和发展刻瓷工艺事业。
痴迷刻瓷 成果丰硕
30多年来,楚成文悉心钻研,如痴如醉,陆续创作完成8000多件作品,有时为了给作品搭配上好的底座,他不辞辛苦跑到江苏采购。在那些光洁的磁盘上、瓷器上,用密集的点、线交织出来的韵味无穷、风格独特的艺术作品,无不渗透着他辛勤的汗水和心血。
“刻瓷艺术,是依据书画艺术作品的‘二度创作’,需要经过绘图、选料、描图、雕刻、着色、表面处理等多道工序,具有很高的创作难度。”楚成文告诉记者,完成一件上乘的刻瓷作品往往经过几千刀甚至几万刀的雕刻,耗时甚巨,因此出一件精品相当不容易。
成功的背后是汗水,汗水的背后是掌声,楚成文凭借着自己对刻瓷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取得了丰硕的成就。1992年,楚成文同当代工艺艺术家王同贵老先生共镌的《双千件山水瓶》,以其雄浑的气势和淡雅的张力获得广泛赞誉,后来赠予国家外经委。1993年,楚成文依靠自己精湛的技艺,纯手工试凿(50件)超薄胎质花瓶,刻凿成功。2007年,国际(菏泽)牡丹艺术节授予其艺术品为“中华艺术珍品”称号等。2012年,获第二届中国菏泽艺术节·“修洋杯”中国菏泽刻瓷艺术大赛特别金奖……这些都是楚成文在艺术道路上孜孜以求的必然回报。
培养人才 继承艺术
经过长期的艺术锤炼,楚成文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的作品不拘于形,既传承了传统刻瓷艺术的精髓,又有大胆创新,巧妙地融合了自己豪放、简约的雕刻风格。他的夸张、抽象、寓意等现代派表现手法,以及情感细腻、虚实交融、洗练流畅的刀功,使他的刻瓷作品或婀娜多姿,栩栩如生,或笔墨淋漓,气势雄伟,受到广泛好评。
“刻瓷费时费力,而学精这门艺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几年几十年的努力与付出,所以大多数年轻人都不愿意从事这一艺术。”楚成文告诉记者,一天,三个孩子看他在薄如纸的瓷瓶上雕刻山水画,感到非常惊奇。楚成文看透了孩子们的心思,认真细致地教育孩子说:“瓷器雕刻跟学习一样要有耐心和恒心。”楚成文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艺术欣赏水准的提高,刻瓷艺术还要不断创新,才能满足社会需求,让这一刻瓷艺术走得更远。”
如何让刻瓷工艺更好地得到继承和发扬?楚成文充分发挥民间艺术家协会作用,组织周边所有刻瓷工艺爱好者定期召开研讨会,共同探讨、发展、传承刻瓷这一国家级文化遗产。同时,楚成文经营成文艺轩阁艺品厂还吸收和安置了大批年轻待业人员,通过手把手地传授和培训,培养专业刻瓷人才120余人,使刻瓷艺术得到了发展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