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才有的珍品”——薄胎瓷 薄胎瓷,亦称“蛋壳瓷”,胎壁只有0.5毫米,创制于明永乐年间,并最终以轻巧秀丽、做工精致、透光性好,成为景德镇传统瓷器品种中久负盛名的特种工艺品。其制作从配料、拉坯、利坯(修坯)、上釉到绘画、烧制,须经40多道工序,全部采用手工,分多次烧制,是“薄似蝉翼、润比洁玉、轻若绸纱、透如玻璃”的特种工艺瓷品。
据记载,明代隆庆、万历年间,由景德镇自号“壶隐老人”、名叫昊十九的制瓷名家所制的“卵幕杯”,一枚重量才0.65克。清康熙、雍正年间出品的白釉薄胎瓷器,已薄到只见釉不见胎的“真脱胎”程度,故薄胎瓷又称为“脱胎瓷”。
“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消”的薄胎瓷,坯体薄、强度低,制作过程中极易破裂或变形,故对操作技艺、流程工艺等要求极为严格,甚至常常成为独门绝技。民间曾有传言,八角薄胎碗的发明者为保守工艺技术秘密,在夜深人静时才开始制作,拉坯、修坯、装匣等所有工序都是他“独家实现”,坯胎用纸盖着去,成品用布包着回,连使用过的窑具、渣饼都先捶碎,再趁夜深人静时倒人湖中。
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薄胎瓷器及工艺得到了继承与发展,人们不仅掌握了制作八角碗、荷叶瓶的传统工艺,而且在原料、工艺技术方面作了大量研究试验,品种由十几种发展到上百种,产品薄度、透度、白度、洁度都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造型规格也发展到能生产口径500毫米的碗和高度500毫米的花瓶等大件产品,国际友人连称薄胎瓷艺为“天国之神技”,盛誉薄胎瓷器为“仙界之神品”“天上才有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