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刻瓷艺术网 > 艺术鉴赏
编辑

美国学者南希•柏琳娜探寻中国古老绘画艺术“锦灰堆”

发布时间:2016-10-17 来源:原创 作者:杭永 宗志 天智 编辑:yuxun
摘要 10月17日,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和建筑史博士,美国中国历史学者南希•柏琳娜女士来到淄博市周村区开始了为期两天的探寻中国古老绘画艺术“锦灰堆”之旅。

10月17日,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和建筑史博士,美国中国历史学者南希·柏琳娜女士来到淄博市周村区开始了为期两天的探寻中国古老绘画艺术“锦灰堆”之旅。

南希·柏琳娜此次来到周村将与“锦灰堆”代表性传承人耿玉洲、耿学知进行文化交流,洽谈“锦灰堆”艺术赴美举办画展的有关事宜,同时南希·柏琳娜还将参观活着的古商业街---周村古商城。

据了解,南希·柏琳娜,中文名字白玲安。毕业于哈佛大学,现任波士顿美术馆和皮博迪博物馆中国艺术部部长。曾在大学期间选修中国历史文化课,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0年访问北京,1982年住在北京,并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 南希·柏琳娜上世纪70年代曾在台湾花费300美元,购买了“锦灰堆”作品,从此一发不可收,对“锦灰堆”进行深入研究,并将自己收藏的136幅清代至民国的“锦灰堆”绘画作品全部捐赠给博物馆。

锦灰堆起于明代,最早出现在明代的鼻烟壶上,它源自中国传统本身,并受到西方物质文明的一定影响,非常真实的描绘古代文人雅士书房所常见的杂物。创作"锦灰堆",一般是在画纸上先框定轮廓,形状不拘、然后就中设计摹画若干重叠交错的小事物,诸如旧书的残页,揉皱的画幅,发黄的报纸,甚至门券邮票等等,只要上面有书有画即可,而且大多还是破烂的面貌,活像灰堆里拾出来的,这就是"锦灰堆"名称的由来。

绘制“锦灰堆”技术含量高,绘画者需多才多艺,要善写真、草、隶、篆以及能模仿各家字体和善画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熟知各种碑拓、青铜器造型、能篆刻各种印章、等等绝活。制作难度大,耗时之长,胜任者极少,所以日渐萎缩,终成绝响。2013年5月“锦灰堆”被列入山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注中国刻瓷艺术网微信公众号
0
关键词: 南希•柏琳娜 “锦灰堆” 绘画艺术 淄博市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刻瓷艺术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

上一篇:泡茶,品秋
下一篇: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柴慈继——牙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