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刻瓷艺术网 > 陶琉雕刻
编辑

如幻琉璃,“五色石”的精工秘密

发布时间:2016-11-10 来源:旅游世界杂志  编辑:yuxun
摘要 博山,地处淄博市南部,享有“中国琉璃之乡”美誉,琉璃文化源远流长,涌现出一大批琉璃工艺大师,精美的琉璃产品,成为皇室贡品,享誉海内外。晶莹剔透、美轮美奂、工艺精湛、妙趣天成的博山琉璃吸引了的世界的眼球

琉璃是佛教“七宝”之一,为消病避邪之灵物。其瑰丽的外表下蕴藏着传奇的色彩。《西游记》中的沙僧就是因为打破一只琉璃盏而被贬下天庭的。中国古代制造琉璃最初制作琉璃的材料,是从青铜器铸造时产生的副产品中获得的,经过提炼加工然后制成琉璃。琉璃的颜色多种多样,古人也叫它“五色石”。古时由于民间很难得到,所以当时人们把琉璃甚至看成比玉器还要珍贵。博山,地处淄博市南部,享有“中国琉璃之乡”美誉,琉璃文化源远流长,涌现出一大批琉璃工艺大师,精美的琉璃产品,成为皇室贡品,享誉海内外。晶莹剔透、美轮美奂、工艺精湛、妙趣天成的博山琉璃吸引了的世界的眼球,那么,这巧夺天工的艺术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和传奇呢?

7e0006286b9e00e479.jpg
鸡油黄笔洗,康乾琉璃艺术的藏品

流离·琉璃

中国琉璃是古代汉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其流光溢彩、变幻瑰丽,是东方人的精致、细腻、含蓄体现,是思想情感与艺术的融会。它沉积历史的华丽,穿越三千年的时空,以内敛的丰富保留着不可磨损的色彩。

2.jpg
内画鼻烟壶摆件——《齐鲁青未了》,这是“鲁派”内画大师李慧同先生的作品。

琉璃,古代写作流离,最早见于西汉桓宽的《监铁论》。又称璧琉璃,见于东汉班固著《汉书·地理志》,琉璃是璧璃的简称,后来加上“王”旁,成为“琉璃”。我国古代自己制造琉璃的记载,在《穆天子传》中所说的天子登采石之山,取采石,使民铸以成器的故事。东汉王充书中所说的道人消炼五彩石作五色之玉的记载。

关于中国琉璃的起源,自近代以来就有“西来说”和“自创说”之争。我国古琉璃究竟是“舶来品”还是“中国制造”,建国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湖南、广西、陕西、广东、山东等地从西周到西汉的古代墓葬中,多次出土圆珠、管珠、琉璃璧、琉璃剑饰等大量琉璃文物,尤其在湖南一些古墓中出土的战国西汉时的琉璃文物标本上面有中国民族装饰特点的纹饰及图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通过大量出土的琉璃文物,经中外专家和现代光谱实验鉴定,得出的共同结论是,大都是我国自己生产的,在三千年前我国就已有琉璃的生产。

3.jpg
形神兼备,美轮美奂的琉璃,让美国友人目不转睛

我国的“铅钡玻璃”(琉璃)与西方的“钠钙玻璃”属于两个不同的玻璃系统,这一事实表明我国的古琉璃(玻璃)是我国先人们利用一种特有的原料独立制造出来的。我国古玻璃(琉璃)技术萌芽于西周,到战国时期已生产出真正的玻璃。

历经两千余年,至清代发展到鼎盛时期。清代玻璃器宫廷制造与民间制造两大系列,宫廷玻璃代表了清代玻璃制作的最高工艺水平,是造办处玻璃厂按照皇帝的瑜旨为皇家制作的各种玻璃器皿,造办处是内务府下属机构之一,成立与康熙年间,专门负责制造和存储宫廷需要的各种器物的机构。在康熙三十五年奉旨设立玻璃厂,专门为皇室成员制作御用玻璃,雍正年间新窑址建立在圆明园,有德国人纪里安主持清宫琉璃厂的建造,清宫玻璃厂建厂之初有外国传教士、山东博山的工匠和广东的工匠,各种单色玻璃是雍正朝制作数量最多,器型最丰富的品种,至乾隆时期因为政局的稳定及乾隆皇帝对文化艺术的雅爱和推崇,使乾隆玻璃厂的发展生产达到了鼎盛时代。

4.jpg
《天籁之韵》,爱美琉璃的作品

这件葫芦蝈蝈琉璃,一对肥硕的蝈蝈趴在葫芦上,在休息还是准备用餐,谁知道呢?顶上的那只瓢虫悄悄的,似乎是位隐者,但它那色彩鲜艳的外衣难掩它的身姿。一切都那么浑然天成,栩栩如生。

单色玻璃是乾隆朝玻璃器制作数量最多的品种,见于记载的玻璃颜色有三十多种,主要有白色,天蓝,宝蓝,孔雀蓝,鸡油黄,雄黄,橘黄,娇黄,豆绿,粉红,大红,紫红,茶色,葡萄紫等。单色玻璃器大部分光素无纹,但其颜色娇艳纯正,呈现宝石般的色彩,鸡油黄玻璃即为其中翘楚,因黄色皆为宫廷独享所以流入民间极少,至嘉庆,宣统朝的百余年间玻璃制作工艺进入了衰退期,工艺水平逐步下降以至很多独有的配方及技术流失失传,清朝末年圆明园烧毁,因为当时的琉璃制造工人多为博山人,所以把制造琉璃的工艺技术带回博山继续为宫廷制造所需的琉璃用品及摆件毛坯。

5.jpg
《珍禽图》是著名内画艺术家文向君先生的套色内画鼻烟壶

1982年,在博山大街博山第一百货大楼基建工地发现了元末明初琉璃炉作坊遗址,据考古专家证实,为国内已发现的最早的古琉璃窑炉遗址。所以博山琉璃的起源,至少推至元代,到了元末明初博山的琉璃业已具备相当规模,博山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国琉璃的发源地之一。

为何琉璃产业这么早就在博山出现?博山当地的矿产为其提供了必要条件。博山,因境内群山广博而得名。境内山岭起伏,层峦叠嶂,地质条件的复杂性,造就了博山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根据《博山区志》记载:博山有莹石矿2处、重晶石矿9处、长石石英矿3处、铁矿20处、铜矿2处、铅矿2处。紫石即莹石。另据古书记载,马牙石产于博山两平和淄川昆仑,凌子石产于博山甘白峪、奎星楼等处。古法琉璃的各种原料,博山基本都能自给自足。

6.jpg
鸡肝石萝卜瓶,康乾琉璃艺术的藏品

元代存在不足百年,在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的古代社会,一个行业发展到如此规模,绝非短时间内可以达到的。专家据此推断,1982年发现于元末明初的琉璃作坊遗址,不会是博山琉璃的发端,博山琉璃的出现时间,应该推至更早的古代。到了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由民间艺人徐应元发起建立博山“炉神庙”,该建筑至今尚保存完好,这也是博山琉璃发展的一个历史见证。

博山鸡油黄千锤百炼的稀世传奇

7.jpg
鸡油黄笔洗,康乾琉璃艺术的藏品

在博山的琉璃史上有一种名贵琉璃,流传几百年至今不衰,那就是鸡油黄。博山“鸡油黄”在明初兴起,盛产于乾隆年间,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清代乾隆年间,宫廷造办处玻璃厂请博山工匠生产过这种琉璃色料,为宫廷专用贡品,称为“御黄”,又称“黄玉”。中国古代以黄为至尊之色,故明清两代“鸡油黄”制品只供皇家使用。博山名贵琉璃料器“鸡油黄”,色呈正黄色,光泽晶莹,温润凝重,抛光后,似被酥油浸透,艳艳欲滴。因其色泽和油润度都酷似母鸡腹中鸡油,博山人便给它取了一个形象贴切的名字——鸡油黄。

8.jpg
套料开光刻花碗

“鸡油黄”工艺曾一度失传,1971 年博山美术琉璃厂恢复生产,经研制小组反复试验偶得数件鸡油黄料瓶坯,因为当时的技术及环境条件限制,制作而成的鸡油黄产品均为配方及窑炉变化偶然所的,至 1997年博山美术琉璃厂因为大环境问题倒闭,所有关于鸡油黄琉璃的技术资料流失殆尽,企业倒闭后原博山美术琉璃厂离休工人孙即敏及其弟弟原博山美术琉璃研究所所长孙即杰历时十几年的反复实验 , 耗费巨大的精力资金 , 终于在2009 年研发成功。鸡油黄传人孙云毅为了更好地继承传统所独有的琉璃色彩艺术,不仅采用了电坩埚炉进行生产,并且进行了科学的原料配比的精确计量,而且在器型方面大胆地继承和创新。

9.jpg
《雅集》,康乾琉璃艺术的藏品。这是孙云毅先生镌刻的鸡油黄鼻烟壶,金声系列

“鸡油黄”色料多用于制成造型古朴、端庄的瓶、壶、罐、盒、盘等器皿,刻以浮雕纹,含蓄蕴藉,格调高雅。由于配料昂贵,制作工艺复杂,成品极为难得,加之工艺师精心设计、雕刻,所以鸡油黄制品是收藏家首选藏品之一。最近在博山举办的一场鉴宝活动中,博山民国鸡油黄琉璃成了琉璃收藏的新宠,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博山琉璃专家张维用认为,民国时期的琉璃中黄金、白金等贵重金属的含量较高,雕工精细颇受藏家的喜爱,价格是历代鸡油黄琉璃中比较高的。

10.jpg
鸡油黄萝卜瓶,浮雕佛陀造像。康乾琉璃艺术的藏品

“鸡油黄”的制作配方非常复杂,须精心调配,特别在烧制过程中更为讲究,品质上乘的鸡油黄作品极少,匠人中有“十缸九不成”之说。因此,此种料器更显得珍贵。

博山名贵琉璃料器“鸡油黄”的生产制作过程为:

1.配料:根据博山鸡油黄的配料秘方,静心选择成色好、纯度高、产地地道的琉璃原料备用;

2.融化:将精选原料以1400℃以上高温进行熔制;

3.成型:通过传统八卦炉,用吹、捻、滚、压等方式,制作鸡油黄料器或制作供雕刻的鸡油黄坯料;4.雕刻:一是在料器的表面用浮雕的刻法,增加表面立体效果;二是用其雕刻手法在“鸡油黄”坯上进行浅浮雕刻,然后用一种秘制的颜料,根据雕刻内容进行润色,润色后的花、鸟、鱼、虫均栩栩如生,再加上“鸡油黄”本身的颜色和润度,更彰显出了它的雍容华贵,天作之合。

博山名贵琉璃料器“鸡油黄”多用以制作造型古朴端庄的瓶、壶、罐、盒、盘等器皿,刻以浮雕花纹,含蓄蕴藉,华丽高贵。

11.jpg
鸡油黄双龙瓶,康乾琉璃艺术的藏品

内画方寸之间的大乾坤

内画,又称内画鼻烟壶,是中国一种特有的传统工艺,它的产生与高度透明玻璃的炼制、掏膛技术的成功是分不开的。内画的画法是以特制的变形细笔,在玻璃、水晶、琥珀等材质的壶坯内,手绘出细致入微的画面,格调典雅、笔触精妙。内画艺术分为京、冀、鲁、粤四大流派,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鼻烟传入我国后,在明清两代的上层社会里十分盛行,鼻烟壶的生产也随之发展起来。到了清朝的雍正、乾隆年间,鼻烟壶生产盛极一时,工艺精巧,品种繁多。匠人们纷纷在鼻烟壶的装饰上,争巧比美,苦心经营。到了清咸丰年间,北京艺人首创鼻烟壶的内画技术。从此,鼻烟壶的制作,进入了被西方称之为“内画壶时代”。

12.jpg
画鼻烟壶摆件——《山水》,这是“鲁派”内画大师李慧同先生的作品

内画艺术京派代表人物有周乐元、马少宣、叶仲三,现代是刘守本。清末民初,内画技艺传入山东博山,当时代表人物是毕荣九。现代有李克昌、王孝诚、张广庆,被称为鲁派。20 世纪 70 年代,文化大革命时,由北京下放到河北衡水的王习三,广收弟子传授内画技艺,成为内画新军,是为冀派。也是在20世纪70年代,具有国画艺术基础的吴松龄攻克瓶内画艺术难关,自成一格,在广东汕头开创了粤派内画。

内画是一种具有独特技法的工艺美术。它是把竹签一头削尖弄弯,制成钩形的细竹笔,蘸上颜料,由瓶口伸入壶内,在一方寸大小的壶壁上作画。绘画时,既不打草稿,又不能涂改,作画者必须成竹在胸,技巧娴熟,因此,内画一经出现,便轰动了社会。

光绪年间,博山商人去北京行商,带回内画技术,博山民间艺人毕荣久、薛向都、孙坦普精心研究,不仅很快掌握了内画技术,而且逐渐形成了内画艺坛上的山东画派,与北京画派同享盛誉。毕荣久的鼻烟壶,由于制作独特,画工精致、妙趣横生,受到了清朝慈禧太后的赏识,被列为宫廷用品之一。这三位老艺人的子女毕怀远、薛京万等继承父业,颇得真传,只因后来时局动乱,鼻烟业衰落,鼻烟壶销路甚微,内画技艺也濒临绝境。

13.jpg
内画鼻烟壶摆件——《太白醉吟》,这是“鲁派”内画大师李慧同先生的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内画艺术重获新生。老艺人青春焕发,新秀也迭起辈出,经他们苦心钻研,相继完成了内画工艺史上的两项重大技术革新:1958 年老艺人薛京万将内画颜色由水色改为瓷色,经加热固定,解决了内画遇水褪色的问题;同时,他又将一直沿用的竹笔改为羊毫笔,但是羊毫笔起落无弹性,画不出理想的线条来,1961 年青年艺人王孝诚制成狼毫笔,用狼毫勾勒、羊毫敷彩,从而将内画推向一个新阶段。他们绘制的山水花卉、珍禽异兽、古今人物和楼阁亭台,无不画工精致、栩栩如生。

在一个小瓶子里画万千世界,一个人的脑袋有时就只有芝麻粒大小,而且是反向作画,笔底所绘人物,头脸不过豆粟大小,但五官清晰、神态生动。其难度可想而知。在博山,记者见到了王孝诚的弟子李慧同先生,他说,要想学好内画,首先要能静得下心坐得下去,作画时必须屏住一口气,不能有任何的分神,手略微一抖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在不足三方寸的小壶上精雕出山水、人物、花卉,可谓方寸世界,毫厘之间,绘就大千乾坤,这就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内画技艺。

关注中国刻瓷艺术网微信公众号
0
关键词: 琉璃 鼻烟壶 博山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刻瓷艺术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

上一篇:齐鲁民间艺术—淄博琉璃
下一篇:校园添陶艺 大师送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