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在堂,山东淄博淄川昆仑人,国内鱼盘收藏第一人。在民间陶瓷收藏和研究方面独辟蹊径,颇有造诣。鱼盘收藏贯穿古今,涵盖中外共8000余件,颇有研究和欣赏价值。著有《吉庆有鱼——在堂爱玲收藏研究集》一书,该书于2009年在德国·法兰克福书博会上受到各国友人青睐,并产生广泛影响。
新浪山东:众所周知,淄博是中国最早的陶瓷产地之一,同时也被称为“当代国窑”,淄博陶瓷能够获得国内外赞誉的因素有哪些?
曹在堂:据沂源桃花坪扁扁洞出土的陶片证明,淄博陶瓷的生产已经有一万年的历史了,当时我们的祖先,囤土制器,掘地筑窑,从生活的经历中,开始了陶器最原始的生产,后来呢,随着时代的发展,淄博的陶瓷一步一步走向发展壮大,走向辉煌。汉代的陶罐、陶鬶、陶符,就体现了整个淄博陶人的图腾。目前全国仅存的几个青瓷莲花尊,就证明,我们淄博南北朝时期的青瓷达到了中国的最高水平。中国陶瓷馆陈列的青釉莲花尊,就是目前全国唯一能找到窑口的北方青瓷制品莲花尊,这个是咱淄博寨里窑生产的。到了唐宋,淄博是陶瓷的一个兴旺发达时期,宋代的线条罐、宋三彩,包括白釉褐彩、贴花印花刻花等各类的产品,都有着较大的发展,成为全国一个重要的陶瓷产地。到明清,以淄博鱼盘、大盆、大罐以及大碗等日用品,成为涵盖中国北方的老百姓的家庭日用品。建国后,淄博陶瓷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淄博的陶瓷应该说是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在中南海,钓鱼台等国家最高机关的标准性用瓷是用淄博的中华龙等产品。淄博的色釉咖啡杯,青瓷器名扬四海,在国际市场上占有很大的地位,是国际名瓷。红红火火的淄博窑,世世代代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创造了在全国陶瓷行业中独树一帜的淄博窑文化,那么在淄博窑当中,淄博的陶瓷鱼盘制作成为最具特色的淄博文化传承之一。淄博鱼盘上的那条大鱼,形体之灵动,线条之圆润,画面之丰满,独具特色。鱼盘,凝世代陶人图腾,聚千年中华文明,属自由吉祥富裕,诉和谐淳朴新生,这就是鱼盘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不单是鱼盘的文化内涵,也成为激励和鼓舞淄博陶人不断地创新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新浪山东:在淄博陶瓷中有一种瓷器被称为“民间陶瓷文化的图腾”,就是淄博鱼盘。在2009年的时候您出版了一本鱼盘收藏研究集《吉庆有鱼》,向大家展示了数百件风格各异的鱼盘,可见您对鱼盘文化的深深痴迷,是怎样的魅力吸引着您近四十多年来对鱼盘文化的探索?
曹在堂:淄博鱼盘的收藏是因为我从小就对淄博的鱼盘有着深刻的记忆,里面充满着神秘。小时候,每到年除夕,爷爷总是用一个厚墩墩的盘子装满香喷喷的水饺,端到桌子上来,全家吃团圆饭,随着我们吃着香喷喷的水饺,就看到一条大鱼展现在我面前,这就是淄博的青花大鱼盘。我上学的时候,母亲就给我讲过一个故事,说地球是两条叫做鳌的大鱼拖着,如果它身子一动,就会地震,它的喜怒哀乐就引起我们地球上的刮风下雨,电闪雷鸣,所以说,小孩从小就有着多做善事、多做好事,不要做对不起人民的事情,免得触怒神灵会把地球掀翻,在我心目当中就感觉到鱼盘是非常神圣的,也是非常神秘的,而且又是非常亲近的。截止到1969年,进淄博瓷厂当了工人,伴随着熊熊的炉火,和陶瓷老师傅们那种直率真诚的性格,烙下了深深的陶瓷情节。从九十年代开始,我们喜爱上收藏淄博大鱼盘了,我和我的夫人每到周末,一定要到文化市场上收鱼盘,接连收了接近有二十年左右的时间,从一元钱到五元钱,到五十元钱,一百元钱,现在应该在一千块钱左右的一般的老百姓的鱼盘,走乡串户,顶风冒雨到淄博甚至全国各地收藏我们奉为民间艺术神灵一样的淄博鱼盘。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又开始收藏全国各地的鱼盘,其中包括景德镇的、唐山的、佛山的、宜兴的,截止到目前为止,已经收藏到近千个品种,八千余件鱼盘作品,古今中外,品种比较齐全,每当看着摆满橱柜的鱼盘的时候,心里感到特别的高兴,上面那些鲜活的鱼儿,在跳跃着,在歌唱着,和我们产生了共鸣,使我们思想得到了升华,走向了沉浸,我们感觉,我们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和生命力如此生机勃勃的这些鱼生活在一起,充满了简单和欢乐。收藏有四个过程,一是“收”,第二是“藏”,“收”是过程,“藏”是方式,就是把你收集到的这些艺术品,这些古玩这些古代作品藏起来,以一种合适的方式放起来;“感”就是要观赏它,要观察它,要感悟它,从中悟出一些人生的道理来;“悟”是升华,通过“收”、“藏”、“感”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来,使自己的思想境界产生新的升华,变成一种新的激励你前进的东西。“收”、“藏”、“感”、“悟”使人健康快乐。我们一帮朋友,共同在研究鱼盘,也到了快乐,使我们的境界得到了升华,同时意识到,个人的快乐只是小乐,自己快乐,加上朋友的快乐当我们的一群收藏的人得到了快乐的时候是众乐,当收藏研究被社会上人们所了解,对整个社会带来欢乐的时候,是大乐,当这种快乐感动了天地万物,山也乐水也乐,飞禽走兽跟着乐,这种乐叫智乐,这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新浪山东: 那么收藏百件鱼盘尚且不易,但要收集千余件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靠得是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强烈的热爱诉求,那么在收藏这些鱼盘的过程的背后发生过什么故事让您印象深刻?
曹在堂: 2001年淄博办陶博会,请著名的清华美院的教授张守智老先生到淄博来干总顾问,我们一起每天周五周六早晨,六点钟起床,然后到淄博的文化市场挨家挨户地去收鱼盘。当时有的人抱怨,就是你们这帮人开始收鱼盘,把鱼盘的市场价格收贵了,还有的人说,只要看到北京的那个白头发的老头一来,我们的鱼盘价格就上去了,这就是指的张教授,那时候七十多岁的人了依然和我们一道变成了一个鱼盘收藏的小团体,大家辛苦和欢乐,有汗水,但是最大的还是有收获。2007年的元宵节,我就和张守智教授去拜访张仃先生。我们到那以后,外面大雪纷飞,里面我们就在畅谈鱼盘收藏,当谈到当前的收藏有些进了误区,只是成了收藏官窑,只是强调收藏品的价格和价值,忽视了最有意义的民间艺术,谈到民间艺术的传承、推广、发展问题,我们喜欢拿着大烟斗从来不多说话的张仃先生侃侃而谈,讲出了民间艺术是中国艺术之根。张守智教授激动地热泪盈眶,我们深深为这些国宝级的艺术专家、陶瓷专家这种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和真诚所感动,我们就感觉,有责任,有一种使命,要把民间艺术推向世界,要把鱼盘艺术推向世界,让世界知道淄博大鱼盘,让世界为陶瓷艺术所喝彩,张仃先生激动地为我们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淄博鱼盘一定要推到世界上,到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去办一个展,并给我写下了《吉庆有鱼》的书名,写下了到联合国教科文办展的牌匾,当时他就讲鱼盘的收藏一定要研究,把它编辑成册,这将是对世界文化的一种贡献,所以我就写了这部书。
新浪山东:在您写的《吉庆有鱼》一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艺术是形象化的哲学,收藏是人生感悟的过程”,那您在编纂此书和探索鱼盘文化中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您又有怎样的感悟呢?
曹在堂:鱼是人们的朋友和伴侣,鱼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本源文化,我们著名的道家哲学家美学家庄子,有三十三篇著作,其中十一篇讲到鱼,他的核心著作也是第一篇叫《逍遥游》,《逍遥游》的第一句话就是讲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庄子讲的鱼是自由、快乐大气的象征,所以鱼在人们的心目中是自由的象征,是一种气势宏大,自由奔放,是古人的图腾。再比方说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鱼纹人面像,当时人们说是寓人于鱼,就是人和鱼是一体的,我说呢,实际上这个半坡遗址的鱼纹人面像这个盘是有三层含义的,一是寓人于鱼,就是人和鱼是一体的,体现了寓人于鱼的图腾;再一个就是人鱼相依,就是人和鱼是相依存而存在的,有互相依赖这样的关系;第三就是人鱼互换,在我们好多记载当中就是人可以变成鱼,人鱼轮回,就变成一种轮回的理念在里面。到目前为止,中国历史上最经典最简单最被世人能够接受的图案,最代表中国特色的图案是鱼,大家看到就是太极图,太极图里面是两条黑白相间的鱼在里面,它既体现着鱼是一种自然生存的一种动物,又体现着不断运动变化发展地辩证法,首尾相参,循环往复,这两条鱼的运动和变化和发展体现了中国最早的哲学思想,里面有着最早的唯物辩证法。孔子,他非常爱鱼,当他的大儿子生下来以后,有人给他送来了几尾鲤鱼,当时孔子假以为瑞,感觉是祥瑞的象征,所以给他大儿子起名为鲤,把教育儿子的厅堂称为鲤厅,所以说孔子爱鱼若子。到了汉代的时候就开始有了鱼化龙的传说,鱼化龙就是黄河的上部有一个大悬瀑,叫龙门,每年就是又成千上万的鲤鱼集于龙门之下,跳跃过去的就会变为龙,跳不过去的仍然是鱼,所以人们把鲤鱼跳龙门变成是科考得第、晋升的一个良好的吉言。到了清代,人们对鱼的认识,更加现实化,更加丰富了。比方说,一般家庭的富裕叫年年有余,当生意兴旺了,人们称富贵有余,当家庭办喜事的时候,都要吉庆有余,所以这个鱼文化画着青花大鲤鱼的淄博鱼盘就深入到了中国北方的千家万户当中,成为和人们相依为命的一种文化载体和生活必需品,这就是淄博大鱼盘。那么在淄博也和鱼有着深刻的联系,比方说,淄博有一条河叫孝妇河,也是淄博的母亲河,孝妇河里面有一种鱼叫白条鱼,这白条鱼人称孝鱼,它为什么称孝鱼呢?就是当母鱼产子以后,眼睛就变瞎了,自己不能觅食,而它产子产出来的小鱼紧紧围绕在母鱼的身旁,以自己的身体为食,来让母鱼生活下去,当母鱼睁开眼以后又能觅食生存了,这些小鱼就散去了,它是孝文化的原源,后来延伸为凡是姑娘出嫁,回去看父母女婿都要提上两条咸鱼,去看望妻子的父母,以鱼的大小和鱼的品质来体现你对父母的重视程度,这是吉祥、孝敬、尊敬的一种寓意。
我们这一代的责任是留住历史的记忆,要说出时代的话语,把鱼盘所体现出来的,源源不断的文化要变成目前创意研制制作陶瓷的一种新的动力和源泉,目前我们在博山的西厢搞了一个寓乐屋,使它成为国际陶瓷体验基地,也变成中国陶瓷艺术的创作基地,将在这个基地上和我们全国十几个产区的艺术家收藏家一道为弘扬陶瓷文化、为发展传承鱼盘艺术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