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月柱,首届中国玻璃(琉璃)艺术大师,山东轻工协会首席技师。1965年生于淄博市博山区,出身琉璃世家,自幼爱好美术。1980年,开始从事琉璃工艺品制作,先后师从孔繁怡、刘持山等著名琉璃制作艺术大师,深得手工吹制琉璃技艺的真传。从业30余年,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苦心钻研吹制琉璃艺术之技法,深入探索吹制琉璃制作的新工艺和新技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琉璃制作技艺和琉璃艺术创作风格,成绩斐然。使用吹、塑、展、粘、捻、拉等手法,瞬间塑型,其作品造型灵活多样、形象逼真、丰富多彩、技法高超、炉火纯青。
一场与韩美林大师持续6天的深入探讨与现场创作,让以想象力和创造力见长的徐月柱,把琉璃这门自己钟爱的艺术以全新的姿态捧至世人的面前,使其走出了博山小城,逐渐成为了艺术界的新宠。人立墨彩系列的成功,填补了琉璃艺术热成型炉变、与其他艺术门类跨界结合等多项琉璃艺术史上的空白。然而,徐月柱依然习惯于将工作室设在办公室的旁边,走十几步就到。春日,徐月柱工作室里的千度炉火使工作人员早早地换上了夏装。虽然这间现代化的工作室里有良好的通风与降温设备,但旺盛的炉火依然让每一个靠近的人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汗流浃背。徐月柱依然每天在车间进行琉璃创作,从1980年入行至今,这门“瞬间的艺术”始终对生长于琉璃世家的徐月柱有着无尽的吸引力。
三十四年磨一剑
徐月柱的老邻居——当年的工友王先生至今也没搞明白,外貌普通的徐月柱脑子里怎么就装了那么多天马行空的创意,而且摆明了一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样子,逛个公园、喝杯酒都能让徐月柱灵感迸发继而拿起笔来记录。用这座琉璃小镇——博山的土话来说就是,徐月柱“忒能咧”。王先生说,徐月柱从小就是一个极富创造力且在艺术上极有天赋的人,画画、刻模板极为逼真且独特。后来,徐月柱子承父业,招工进了淄博市博山美术琉璃厂(以下简称“美术琉璃厂”),不久便承担起了工厂里的打样工作,即由他先创造出第一件产品,再由其他工人比照制作。
徐月柱入行时, 美术琉璃厂正值巅峰,国内外的订单不计其数,无数的琉璃工艺品(小摆件、花瓶等)从这里生产制作,然后被打包送至世界各地。虽然当时并不鼓励创新,但“满脑子都是点子”的徐月柱所创作的“鹅中鹅”、“鱼中鱼”等多个系列均成为当时的畅销产品,直至今天依然是一些中小型琉璃作坊的生产对象。
8年的美术琉璃厂工作磨练了徐月柱的手艺,为他日后的琉璃艺术创作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然而,美术琉璃厂逐渐落后于时代,偏重个人小型工艺品制作的工作模式愈来愈成为了徐月柱在琉璃艺术上继续创新的阻碍。1988年,血液里涌动着创新DNA的徐月柱毅然选择了离开工厂成立自己的创作团队,以更加专注于琉璃艺术的创新。
创业型公司的成长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在创业观念尚处婴儿阶段的90年代的中国小城,但徐月柱最不怕的就是吃苦和坚持。用他自己的话说:所有困难在“爱好”面前都是纸老虎,所有磨砺都是助力有心人通往成功的基石。有了较为先进的设备和创作团队的徐月柱开始了更为复杂的琉璃艺术品创作之路。20余年的创新实践与钻研不仅为徐月柱积累了足够的创作素材及创新思维,也极大地丰富了徐月柱的情感与想象力。艺术家突破自身艺术藩篱所必需的三个条件:充足的知识、细腻的技巧、丰富的情感,在徐月柱身上已全部具备。此时的徐月柱如同一支蓄势待发的弓箭,只待冲刺的最佳时机,而这个时机便是与淄博人立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立文创”)总经理焦新的合作。
2014年,致力于琉璃艺术创新的“手工匠人”徐月柱与博山琉璃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人立文创“领头人”焦新一拍即合,徐月柱直接把工作室搬到了人立琉璃艺术馆斜对面的人立琉璃烧制实验室,以便随时与其沟通、创作。加入人立不久,焦新就带着徐月柱多次拜访了国际艺术大师韩美林。韩美林被徐月柱带去的琉璃作品所震撼,动了要去博山看一看的念头,同时,徐月柱也为韩美林大师所赠画册中的色彩所触动,有了将墨彩画与琉璃工艺相结合来试一试的主意。2014年11月7日至13日,运行了37年之久的韩美林“艺术大篷车”终于趁势开进了博山。78岁高龄的韩美林每天深入琉璃制作车间,与徐月柱探讨艺术构思、现场绘制草图、手把手指导创作,最终在1400多度的高温下,成功将他的水墨画与琉璃艺术相结合,创造出了名震中外的人立墨彩。
人立墨彩神走红
开着“艺术大篷车”来博山传经送宝的韩美林虽然预见到了“这个既有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又有世界艺术审美情趣的新玩意”的成功,但还是低估了它蹿红的速度。从人立琉璃艺术馆会展的首次亮相,到上海、广州等地国内大型展会的备受青睐,再到荣登米兰世博会、法国(卢浮宫)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殿堂,人立墨彩仅用了短短一年时间便完成了荣登世界性舞台的三连跳,将琉璃艺术、人立文创、博山小镇一起捧入了国内外公众的视线,一举实现了“手工匠人”徐月柱的琉璃艺术创新梦与人立文创“领头人”焦新的博山琉璃文化传承与传播梦。
不同于以往以造型和着色为突破口的琉璃创新,人立墨彩是对琉璃制作工艺的一次颠覆式突破。一方面,人立墨彩创造性地将琉璃艺术与中国传统水墨画相结合,既包含了中国传统的墨彩元素,同时又以其独特的设计造型展现了前沿的时代艺术特征,在讲究艺术传承与创新的当下,为琉璃及其他艺术门类的发展拓宽了道路。另一方面,人立墨彩的制作工艺填补了国内琉璃艺术热成型炉变的空白,开创了中国琉璃艺术的新高度,标志着琉璃文化产业开启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时代。极大地突破性与创新性让人立墨彩迅速走红,一经推出便成为了广大艺术爱好者的新宠。不仅如此,人立墨彩的唯一性与不可复制性也使得收藏家们对其青睐有加。一方面,如成品所见,人立墨彩是将韩美林的水墨画融入琉璃艺术创作中,需要在琉璃的烧制过程中对其泼墨着色。然而,琉璃在烧制过程中仅存在色彩的变化,且所着颜色不可辨识,唯有在冷却后才能一一呈现,因而制作过程中的着墨位置、颜色浓淡全凭经验积累与手工技巧。所以,人立墨彩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凝聚着瞬时的思考与创意。另一方面,人立墨彩的每一件作品从设计、泼墨到退火降温都需要三到四天,且成品率仅为三成左右,即十件作品中仅能出两到三件精品。而经过三到四天的艰苦烧制之后,一件人立墨彩究竟能不能成为精品,很大程度上源于天意,如同玉石,全凭大自然造化。
与韩美林大师合作的人立墨彩系列的成功,给徐月柱带来荣耀的同时,也给徐月柱带来了大批的创作灵感以及全新的思考方式。在墨彩系列的启发下,徐月柱又打起了水墨画的主意。侃侃而谈“墨分五彩”与“中国传统艺术的前卫表现形式”时的徐月柱如同一位率领士兵不断发现和征服新大陆的将军,兴奋而骄傲,希望将自己所有的新发现以最好的方式悉数展示给世人。而这,也正是徐月柱选择并坚持了30多年琉璃创作的原因:做一个惊喜的创造者,把自己脑海中涌动的画面在瞬间凝固下来,让世人去欣赏,去揣摩,去赞叹。
博山琉璃理应震惊世界
徐月柱跟琉璃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创新琉璃艺术形式、提升琉璃艺术内涵、弘扬博山琉璃文化是徐月柱一直在努力及坚持的事情,也是徐月柱选择加入人立的原因之一。
徐月柱生长的博山小城,琉璃历史悠久,闻名遐迩。据1982年在博山大街的一次地下发掘得到的资料表明,元代博山琉璃的生产已具有相当的规模。明初,宫廷的“内官监”曾在博山(当时的颜神镇)为皇帝监造青帘、佩饰等琉璃贡品。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成书的《青州府志》记载,颜神镇当时已出产珠灯、珠屏、棋子、帐钩、枕顶等民用的琉璃产品,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创建的“炉神庙”标志着颜神镇的琉璃生产已形成了一个大的行业,是当时国内唯一的琉璃品生产中心。2008年6月,有着近3000年的悠久历史的琉璃烧制技艺入选了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琉璃的艺术地位再次提升。有了国家“撑腰”,徐月柱弘扬博山琉璃文化的底气更足了。
虽然有着如此深厚的琉璃文化底蕴及几千年的琉璃手艺传承积淀,博山琉璃目前的发展状况却并不乐观。深耕琉璃行业30余年的徐月柱介绍说,琉璃的国内销量一直较低,而且出口量近些年来也呈明显下滑趋势。
对此徐月柱认为: 缺乏创造力是琉璃市场持续降温的根本。当饱含吉祥寓意的白菜、蝈蝈成为了琉璃艺术长期不变的形象名片,无论多么细致逼真的做工都将再难提起人们的兴趣。徐月柱举例说,30多年来他带的徒弟不在少数,而有创造力的却屈指可数。几乎每一个徒弟都可以把徐月柱的创造性思维分毫不差地在琉璃上表现出来,却极少有人能仔细地去思考琉璃艺术创新。2 0 1 5 年1 2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淄博陶瓷学院落户博山,为博山琉璃行业输送了一批极富青春气息的新鲜血液。这让徐月柱看到了希望。这些科班出身的“年轻艺术家”们有着扎实的文化功底与良好的手工技艺,具备了传承博山琉璃工艺、弘扬博山琉璃文化的基本能力。在谈到对这些“年轻艺术家”的寄语时,徐月柱说:希望他们在传承和弘扬琉璃文化的基础上,能够有更多对琉璃创新的思考,不仅仅是从作品的设计形态上,而且要从琉璃的制作工艺等方面去突破、去颠覆。
“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强大的创新能力也需要被人们认识、欣赏才能发挥它的价值。然而让徐月柱焦心的却是,同为传统艺术门类,琉璃艺术的知名度与书法、国画相去甚远,甚至比不上同为博山特色的陶瓷艺术。徐月柱甚至想过将琉璃艺术编写成教辅书籍以提升人们对琉璃以及琉璃艺术的理解与重视。用他的话说,博山琉璃有着深厚的底蕴和内涵,博山的琉璃匠人有着优良的技艺和肯吃苦的精神,博山琉璃理应震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