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刻瓷艺术,以刀代笔,以瓷为纸,因其手艺的高难度,创作成败不可逆转,而被视为中国传统手工艺里的一枝奇葩。
掌握刻瓷技艺的人不少,而刻瓷中的微刻艺术却是独一无二。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的张云波就是微刻艺术的代表。他独创“玲珑”技法,在鲁青瓷瓶上用隶书、行楷微刻汉字,最小的汉字仅1毫米大小,2寸之内刻字上千,且字字清晰。
近年来,他先后被评为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师,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工艺美术大师,首届山东省工艺美术名人,齐鲁工业大学陶瓷客座研究员、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
张云波展示他创作的金鱼呈祥。闫盛霆 摄
方寸之间 刻字上千
来到位于昆仑镇的张云波艺术工作室“三友斋”,他正忙着给北京顾客订制的《金龙鱼》作品打包。想象中的艺术大师应该是皓首苍髯、两鬓斑白,而面前的张大师却是位“70后”,年纪轻轻,却已有25年的从艺经历。
墙上悬挂的“三友斋”是张云波的老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明文大师题写。“从‘三人行必有我师’到‘桃园三结义’‘三三不断’,中国人对三情有独钟,‘三友’是指刻瓷艺术中的瓷器、工具、人三要素,三者要合而为一,才能创作出精品。”张云波说。
1971年,张云波出生在淄博瓷厂,父母都在瓷厂工作。这是一个名家荟萃、大师云集的企业,他从小便浸淫在陶瓷世界中,比旁人多了一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幸运。伴着刻瓷大师叮叮当当的刻瓷声,张云波自小学习书法、绘画,为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1990年,他从淄博陶瓷中专毕业,进入淄博瓷厂工作。因为他具有书法、绘画功底,所以被分配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大师、刻瓷艺术奠基人张明文先生身边,专攻绘画刻瓷艺术。在精心教授彩绘、刻瓷的同时,张明文还让张云波钻研、学习陶瓷微刻艺术。经过二十几年的锻炼,张云波成为张明文徒弟中唯一一名以陶瓷微书扬名的工艺美术大师,他刻的字可以自由的“小”下去,形成了小字如蚁、遒劲有力、线条流畅的独特风格。他仅用5年的时间成为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70后”里全国只有20余人。
张大师的工作室里,最吸引人的是一套鲁青瓷微刻文具,笔筒、笔洗、笔架、印盒等文具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凑近细看,原来是整部《论语》12000余字被刻到了不足八寸面积的文具上,整整耗时2个多月,刻了两万刀才完成。2013年,在武汉第十四届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于建明拿着放大镜看了两三个小时,没有发现一个错别字,对此他甚是惊讶。“即使是手抄这1万多字,都难免会出错,微刻没有草稿,一下刀就不能改,能刻成这样实属不易。”于建明表示。这套作品也因此在第十四届中国工业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2013“国信·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
腹藏千稿 挥刀成画
“岭上红梅得古春,高寒出手气无伦。”这是中国著名艺术大师刘海粟为刻瓷艺术的亲笔题词。
刻和绘是刻瓷艺术的两大艺术手法,灵透的悟性、精湛的刻瓷技艺、坚实的书法功底,在刻瓷艺术中缺一不可。张云波的优势在于他自小习帖,书法功底深深厚。创作时他不用临摹,用毛笔在瓷瓶上打好线条后,沿着线条直接刻字,落刀无悔。
“我对微刻的理解,就是能把最小的字刻在陶瓷上,字小却清晰,小巧又轻盈,还不影响书法、陶瓷、山水融合之美。”这就是陶瓷微刻中的“玲珑”技法,是张云波在刻瓷艺术中的创新之处。
刻瓷时,他将中国画的笔墨、气韵与西方写实艺术相结合,并巧妙融合西洋画的点、线、面于刻瓷技法之中,让作品既保持了金石韵味,又具有了笔墨妙趣。“刻山水,远看、近看都要禁得住美的考验,否则就成了毫无生命力的小土包。”张云波说。
《泰山赋》是山水题材的鲁青瓷刻瓷作品,也是张云波艺术成就的代表。在这个60公分高的鲁青瓷鹿头尊瓶上,张云波把赵华民的《泰山赋》全文刻于瓶上,26000多个如蚁小字面积五寸左右,环绕泰山风景一周,近观是字,远看如画,与绘画相得益彰。画面上黑龙潭、中天门、南天门等景点巍峨壮观,亭台楼阁端庄、典雅,诗、书、画、印、刻集于一体。该作品在第十五届中国工业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2014“中国原创·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也是山东省唯一一件获得金奖的鲁青瓷刻瓷作品。
张云波正在进行创作。闫盛霆 摄
精益求精 工匠之心
微刻艺术最大的难度在于要有书法功底,字写不好,刻出来的作品就不美观。再就是刻瓷艺术对刀法力度有很高的要求,力度达不到,釉面较浅,上色后显示出来的很淡,看不出金石味道。多年来,为了保证臂力和手的劲道,张云波每天都坚持健身,所以他丝毫不像超然世外的艺术大师,而是练就了孔武有力的精壮模样。“我应该是艺术大师里肌肉最发达的一个。”张云波笑称。
由于瓷器本身的特性,刻瓷只能一次成功,而不能重复修改,需要高强的专注力和耐心。“刻瓷必须在绝对静的环境中进行。我一般是在早上脑子最清醒的时候工作,工作一个小时左右就必须休息。”张云波说。《泰山赋》历经八个月才成功,一套《论语》文具整整刻了3个月,多年的刻瓷经历让张云波的手指已经变形。
他坚持用作品说话,踏踏实实搞创作,每年的作品只有六七十件,但是保证件件出自本人之手,杜绝枪手,精益求精。《关圣帝君像》在2013年十艺节上获得特等奖,飞碟瓶《江南情》作品让人在嘈杂的都市生活中体会到扑面而来的田园风光。“作为大国工匠,创作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张云波表示。他的每一件作品中都附有亲笔书写的作品简介、创作由来,瓷器朗朗,墨香犹存,他对作品的尊重、对收藏者的尊重由此可见一斑。
他还热心公益事业。2015年,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大师捐赠活动,全国36位大师捐出了自己的作品,刻瓷艺术仅有张云波的《凌波仙子》一件作品。当天,他把这件价值1.5万元左右的作品捐给了焦裕禄纪念馆。
刀代笔,瓷为纸,在光滑的瓷器上,张云波又开始了创作。刻刀上下飞舞,很快他便用双钩法在瓷器上绘制成一幅生动的画面……(闫盛霆 郗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