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刻瓷艺术网 > 陶琉雕刻
编辑

《半世瓷缘梦与真——我的陶瓷生涯》读后感(二)

发布时间:2017-03-17 来源:山东陶瓷新闻  编辑:yuxun
摘要 杜祥荣,1936年生,山东淄博市人,中共党员。 1983年任中共淄博市委副书记,1991年任中共淄博市委书记。期间先后当选为中共十二大、十四大代表,中共山东省委第四届、六届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八届、九届人大代表。1996年当选为山东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98年当选为山东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jpg

2.jpg

杜祥荣,1936年生,山东淄博市人,中共党员。1961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62年调入淄博瓷厂,任技术员、车间主任、支部副书记、副科长、工程师。1978年调淄博市硅酸盐研究所任副所长、所长、书记兼所长、兼任山东省陶瓷公司副总工程师。先后研制成功高长石质精细瓷和高石英质日用细瓷,均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1983年任中共淄博市委副书记,1991年任中共淄博市委书记。期间先后当选为中共十二大、十四大代表,中共山东省委第四届、六届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八届、九届人大代表。1996年当选为山东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98年当选为山东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6执着追梦且成功圆梦的带头人
读杜祥荣同志《半世瓷缘梦与真——我的陶瓷生涯》一书有感

王立志

近日,有幸拜读了中共淄博市委原书记杜祥荣同志的大作《半世瓷缘梦与真——我的陶瓷生涯》,受益匪浅,感受颇多。杜祥荣同志以朴实的笔法,通俗的语言,丰富的感情,客观真实而又晓畅明白的记述了他与陶瓷结缘,心怀振兴淄博陶瓷的梦想,用半生的精力和心血,执着追梦且成功圆梦的曲折非凡历程。

他大学毕业留校任教,于1962年调入淄博陶瓷行业,先后任淄博瓷厂技术员、车间主任、技术科长、工程师;任淄博市硅酸盐研究所所长,兼任山东省陶瓷公司副总工程师。他和他的团队先后研制成功《高长石质精细瓷》和《高石英质日用细瓷》,均获得了国家发明三等奖。使淄博陶瓷在生产技术、科学研究的许多领域走在了全国同行业的前列,被授予“当代国窑”的称号。1983年从政后先后任中国淄博市委副书记、市委书记,他以战略家的眼光和开拓创新的胸怀,运筹帷幄,实行科教兴市战略,通过举行《淄博国际陶瓷琉璃艺术节》,把淄博推上了世界,开创了淄博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一片新天地。

杜祥荣同志在专业学术研究领域造诣很深,成果丰硕,是名副其实的科学家;又是在党政领导岗位上胸怀全局,高瞻远瞩,成就卓著的政治家。我们党有这样知识化、专业化、专家型、学者型的领导干部,真是难能可贵,令人钦佩!

 一

读杜祥荣同志《半世瓷缘梦与真——我的陶瓷生涯》(以下简称“瓷缘梦与真”)一书,首先激动人心的是,他把陶瓷梦与中国梦连在一起,陶瓷梦是中国梦的一部分,全书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一片对祖国无限热爱之情和为国争光的一颗赤子忠心。

当他初到淄博瓷厂,在调查收集、分析研究淄博地区制造陶瓷的原料时,在浩瀚的文献中偶然发现了日本专家吉木文平所著的《非金属矿物工学》一书,当时在国内文件查不到的淄博矿产资源,日本专家却了如指掌,竟能在该书中如数家珍。他说:“这不能不使我感到震惊。这种震惊既是刺激,更是一种激励。我想外国人尚且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能?那种为国杨威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使我对当地原料摸底分析的热情更加强烈。”他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溢于言表,进一步坚定了他为陶瓷行业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实现这一目标的美好梦想。

杜祥荣同志是一位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的人。他深谙“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的古训,懂得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眼前起步,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他边干边学,深入车间班组了解情况,对石英、长石、滑石、坊子土、钟乳石、大青土、煤矸石、昆仑瓷石等主要陶瓷原料,尤其是淄博产地的陶瓷原料,进行了实地考察,从化学组成、矿物分析到烧成性状、工艺性能等基本搞了一遍。连节假日、星期天也不休息,与其他同事一起去野外到处搜集,几年下来,他对淄博的地形地貌、矿物蕴藏,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研究开发淄博的新产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敢于担当,勇挑重担,是杜祥荣同志的精神特质。他说:“一个真正的陶瓷专家绝对不是坐在实验室里指点江山,而应该是一个南征北战的实践者”。1963年春天,受省轻工业厅委托,组成了一个以他为组长的五人专家小组,去支援青海陶瓷厂。当时青海的陶瓷工业,由于地处偏远,人才奇缺,产品质量低下,企业频临倒闭。他们到达目的地之后,因地制宜,调查发现青海大通陶瓷厂生产的瓷碗之所以黑、乌、气泡、变形,主要是由于原料、成型、烧成三个环节都存在问题所致。在五个多月的时间中,他带着专家组到当地的山山岭岭寻找陶瓷粘土,在解决变形、烧成等环节技术问题时,大家吃住在窑边,把整个窑炉像孩子一样关照。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釉面光滑、无泡、无疙瘩、白度高、不变形的合格日用瓷生产出来了,让青海人民告别了使用又粗又笨陶瓷的历史。

1964年4月,省政府给淄博瓷厂下达了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山东厅配置全套用瓷的任务,这一重任又落到杜祥荣同志的身上。人民大会堂需要的是一种高档日用细瓷,其标准必须百度高、强度大、半透明度好。他和他的团队经过无数次的试验、探索、改进,解决了新瓷配方、成型、烧成各个环节中的道道难题,终于烧制出了百度高、强度大、釉面光滑、尺寸规整、耐磕耐碰,完全适合人民大会堂使用的瓷器。一种不含铅毒、经久耐用、不掉颜色的绿色陶瓷在淄博瓷厂诞生了。

在这之后,杜祥荣同志又带领他们研制出了参加广交会展出的“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高档日用细瓷,顺利完成了广交会的参展任务。

读过“瓷缘梦与真”一书后,你会发现在科研创新道路上,杜祥荣同志是个不怕挫折,不畏艰险,执着追求,敢于冒险的人,又是个不谋私利,顽强拼搏,勇往直前的人。

记得一位伟人曾经说过,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大道可走,只有那些在崎岖小路上攀登不畏艰险的人,才有希望登上光辉的顶峰。杜祥荣同志正是这样的人。

在十年“文革”动乱时期,在生产条件非常不利的情况下,杜祥荣同志接受了多项无线电陶瓷和工程技术陶瓷的科研生产任务。他克服种种困难,排除层层障碍,潜心研究成功了多种无线电厂陶瓷和压电陶瓷。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实验,试制出了合格的压电陶瓷声纳换能器,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此,中央军委发来了贺电。随后,又陆续研制出了压电陶瓷扬声器、压电陶瓷受话器、陶瓷门铃、陶瓷蜂鸣器等一系列压电陶瓷新产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带领的攻关小组和北京二七通信工厂密切配合研制出了压电陶瓷带通滤波器,对当时铁路系统通信和安全调度起了重要作用。

杜祥荣同志懂得“行者常至,为者常成”,只有付出超人的代价,才能取得超人的成绩的道理。在他的陶瓷生涯中,最引人注目的两个亮点,是研制成功、发明创造了“高长石质精细瓷器”和“高石英质日用细瓷”,这两项耀眼的创新成果均获得了国家发明三等奖。打破了欧美西方陶瓷专家石英含量高不能制作日用细瓷的论断。这两项发明创造使扎根在山东大地的鲁玉瓷和高石英国宴瓷成为我国陶瓷百花园中两朵绚丽的奇葩。

1978年秋天,杜祥荣同志被调任淄博市硅酸盐研究所所长,他团结带领全所科研队伍,组织技术攻关,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研制成功了高长石质高档日用细瓷。这种细瓷具有瓷胎半透明度高、釉面滑润、规整不变形、热稳定性好等他点。各项指标均超过了美国Lenox公司生产的总统府高档用瓷标准,实现了山东陶瓷人久久追求的梦想。

研制发明高石英质日用瓷,更是一波三折,历经坎坷,前后20年练成一瓷。早在1964年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山东厅配瓷时,杜祥荣就发现了高石英系列配方的许多优点,1965年他们研制的高石英产品在广交会上赢得了大把订单。但投产后不到半年,发生了炸瓷现象,被迫停产,1978年他又重启高石英实验项目,上报研制项目计划时,又被专家否决。因为高石英瓷不能用做日用细瓷,这早已成为教科书和文献中的定论。但是他懂得“书为我所用,勿为书所律”和“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道理,始终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被列入国家项目不要紧,决定先做试验,成功后再补办手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和他的团队,同心同德,殚精竭虑,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了炸瓷的根本原因,并成功地攻克了这一难关,真乃是“千漉万淘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终于研制出了蓬勃生机、皇家气派的“中华龙”系列国宴瓷。把高石英瓷推向了新的文化艺术境界,开创了高档瓷和高品位文化完美结合的先河,引领了全国陶瓷生产艺术的新风骚。

杜祥荣同志在陶瓷科研创新工作中,不怕困难,不畏艰险,不计名利,不患得患失,一心扑在工作上。在一墙之隔的寄托着自己孩子的幼儿园,竟因工作忙几天无暇与孩子见上一面。因长期搞科学实验,曾两次工业中毒,入院治疗不到期,未痊愈又奔赴新的工作任务。这种舍己奉公,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发扬光大。

杜祥荣同志在振兴陶瓷事业的追梦道路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勤于学习,勤于思考,不断总结。著书立说,是一位学有专长,业有所成,名副其实的专家型、学者型,德才兼备优秀人才的重要表现之一。

他说:“学习是我生命中最快乐的事情,研究新事物,探求新原理,似乎是我与生俱来的爱好和追求。正是学习和求索给了我无穷的知识和力量。”正是这种孜孜以求的上进心和不记名利,敢于吃苦,忍辱负重,公而忘私的精神,使他几十年如一日战斗在科研第一线,成为多项科研成果的首席专家。不仅创造发明多种领先全国水平的新瓷种,而且动笔动脑,把长期的科研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水平,写作出版了有关陶瓷方面的多部专著,在业内和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几十年来,他先后于1972年与刘绍清合作出版了10余万字的《陶瓷基群带通滤波器的研究》;1978年他作为国家技术考察团的成员出访捷克斯洛伐克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即写出了近10万字的考察报告,在《山东陶瓷》上出了专刊。他陆续撰写了《陶瓷胚体的干燥理论》、《高长石质瓷的研究》、《高石英质精细瓷的研究》、《石英在陶瓷胚体中的行为和作用》等多篇专业学术论文。这些论文或在刊物上发表,或在全国性专业会议上演讲,皆受到广泛好评。因为他始终坚持学术上没有突破的不写,认识上没有飞跃的不写的原则,所以他的论文都是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特别是1997年他从市委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任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委员期间,使他有机会整理过去陶瓷研究方面的成果。于2002年底终将多年的研究报告和技术资料集结成册,名为《陶瓷研究论文集》,该书由原山东省委副书记、山东省政协主席陆懋曾作序,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这些论文都是建立在他无数次的试验和实践基础上的对于新发现的科学总结和真知灼见。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具有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科学作风的科学家,他在陶瓷科学领域成果丰硕,建树非凡。

杜祥荣同志是一位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1983年调任中共淄博市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1991年任中共淄博市委书记,期间先后当选中共十二大、十四大代表,中共山东省委第四届、第六届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第八届、第九届人大代表。1996年当选山东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98年当选为山东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副主任位委员。

他在任中共淄博市委书记的年代,正是经济体制改革攻坚阶段。他和本市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一起,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聪明才智,组织实施了科教兴市、城乡一体化、外向带动、名城建设和人才工程等战略,为淄博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特别是从1990年开始,连续组织举办了六届“淄博国际陶瓷琉璃艺术节”,充分挖掘陶瓷艺术的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国友人纷至沓来,使陶瓷的魅力从艺术领域渗透到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活的各个层面。最终将其塑造成一张精美的淄博名片,成为淄博走向世界的桥梁,为淄博市的两个文明建设和改革开放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为此,杜祥荣同志被许多外国友人亲切的称之为“中国的陶瓷书记”。

从杜祥荣同志心中有梦,执着追梦,成功圆梦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出,我们每个人只要心中有梦,而且把个人的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和科学严谨的态度,持之以恒的去追梦圆梦,就可以实现自己美好的梦想,达到所期望的人生目标,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016.5.18. 

作者系齐鲁热电厂工会主席

2016年发表于《淄博日报》

7、做人要做这样的人、做事要做这样的事
——读《半生瓷缘梦与真——我的陶瓷生涯》有感

程维忠

最近,我读了两本书,一本是我们老来所长、曾任淄博市委书记的杜祥荣同志所写的《半生瓷缘梦与真——我的陶瓷生涯》,另一本是安忆编著的《每天读点季羡林》。两本书都是精书,给人以启迪和教诲。什么样的书是好书,季羡林给一本好书的标准是能“鼓舞人前进,给人以乐观的精神,增加人的智慧,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增强人的伦理道德水平,给人力量,激励人向困难作斗争,给人高尚的美感享受。”这些,《半》这本书都做到了。我读了这本书,体会到了文字的朴素,心灵的盛宴,对杜书记更加增添了几分敬仰之感。

杜书记是一个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知识分子,他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把自己的半生献给了祖国的陶瓷事业。他是一个深受毛泽东思想教育和熏陶的知识分子,是一个具有工人阶级优秀品质的知识分子。那年月,毛泽东号召广大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相结合,和社会主义“三大实践(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践)”相结合。杜书记大学毕业后,不论从事科研工作还是后来从事党政领导工作,他一刻也不脱离实际,一刻也不脱离社会实践,所以,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杜书记是一个心里充满一团火,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在他的书中看不到半点怨气和不满,或许是他有意识地回避了那些不愉快经历,或许是他在生活中根本就没有留意那些生活中的失意。人们都知道“十年动乱”中,我国大多数知识分子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甚至把他们比作“臭老九”,置于被改造的对象、不与重用。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特别是知识分子或多或少地有些冤气,甚至有的人还把这些作为向社会索取的资本。人们经常看到,那个年月的知识分子,当回忆起那段历史时,无不冤天屈地,叫苦连天。可是,我们在杜书记的书中看到的是积极的人生,阳光的心态,或许他早已把那些不愉快的生活忘却,或许他早已把那些不愉快的生活当成了前进道路的变奏曲。在他看来,毛泽东倡导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应该是那个时期的价值取向,所以,为了国防工程,他义无反顾、奋不顾身,身患两次严重中毒也在所不辞、痴心不改。

季羡林说的好:“天下有没有傻瓜?有的,但却不是被别人称做‘傻瓜’的人,而是认为别人是傻瓜的人,这样的人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无论是杜书记从事科研工作的那个年代,还是时下,总有些人认为自己很聪明,挖空心思地捞好处,过去是图政治资本,现在是图金钱美女。杜书记却不然,在那权欲纵横的年月,有的人为了捞取政治资本,不惜出卖灵魂和良心,可杜书记一心一意,没有一点杂念地搞好科研。就是在从政,成为市领导的时候,他仍然是那样的迂腐,小心翼翼的使用手掌的权利,大刀阔斧地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老子说过:“良贾深藏宝若虚,君子盛德貌若愚。”意思是:商人总是隐藏其宝物,君子品德高尚,而外貌却显得愚笨。这个用在杜书记身上并不合适,杜书记的外表并不愚笨,而是透着一种遮挡不住的帅气,还有一种豪气,一种新中国培养的知识分子的豪气。

                    程维忠系“山东硅苑科技”党群部部长

8、宗汝浩读书有感

宗如浩

六秩披荆苦创新

高端拓路领军人

余年不作休闲乐

犹注瓷缘梦变真

致仕劬劳意尚雄

雅斋妙笔赋春风

研瓷从政呕心志

竭虑殚精功业成

见于淄博日报

宗如浩系《淄博柳泉诗社》常务副主席

9、《半世瓷缘梦与真》读后感

姚慧敏

亲爱的校友,我们的好书记。

今天我才更多地了解了你。

我含泪读了你的文笔,

这不是女性脆弱的眼泪,

是你的事迹感动了我的心扉。

你半世纪的奋斗真是了不起!

你的脑子是化学的,

你的血是火热的。

你的心是最红的,

你的身体是铁打的。

你苦钻科研意志是坚强的,

你搞科研牺牲了多少休息,

你为事业就像无妻子儿女。

 你亏了孩子,更亏了张嗣墨。

   你危险任务中忘记了生命可贵,

你硕果累累,足迹光辉!

 你高尚务实的品德无法描绘,

  你的夕阳这么红,余热在发辉。

你使读者竖起了拇指。

你使读者流下了热泪!

祝你好人一生平安,

永远有个健康的身体!

(姚慧敏系主任医师)

10、魏丽的信

杜叔叔:

您好!

今天有幸拜读了你的书稿《半世瓷缘梦与真》,让我深刻了解了您从一名陶瓷人到从政领导的人生经历,了解了您对陶瓷事业做出的非同寻常的贡献。每一步足迹都散发真光辉。是您这一代人的无私奉献,让陶瓷之魂发扬光大。您不仅是科学家,而且还是一位人民尊敬拥护的政治家。

虽然整本书中很少提家庭、子女,但从点滴中透出您那慈祥的父爱。敬佩之余使我感动,使我从中找到了父亲的影子:67军九o医院当兵的父亲也是忙于工作,把幼小的我送幼儿园,晚上接出后,由小战士照看(母亲在农村照顾妹妹),我也经常为了见一墙之隔的父亲找种种理由……后来在我九岁那年父亲积劳成疾病故。我每每看到一些关于父亲的文字,都会让我热泪盈眶。这成了我心底的痛。您是一位好父亲,和我父亲一样的好父亲。

书中提到的两次工业中毒,使我担心您的身体,衷心祝福您健康长寿,万事如意。因您是一位难能可贵的好人,祝好人一生平安。

                                          此致

                           敬礼

晚辈:魏丽(魏丽系淄博市老年大学青年职工)
2009.9.10.

  11、读“半世瓷缘梦与真”有感

日用陶瓷研发中心  岳剑

杜书记的回忆录早已看完,其中对生活及工作的点点记录和回味,让我获益匪浅。

封面上的杜书记已经头发斑白,却仍然精神矍铄,脸上挂着恬静的笑意,我想这笑中应该包含着他对自己人生的骄傲与满足吧。从一名普通技术人员到硅酸盐研究设计院院长,再到市委书记,我们看到的是杜书记的成就,也读懂了他的奋斗历程,成就是值得我们羡慕的,但奋斗历程更值得我们的敬佩和赞叹。

从书中记录的点滴都可以看出杜书记那耀眼的人格魅力。周末不休息而去昆仑山上找各种瓷石,还经常去资料室等地方学习,表现了他对工作的热情以及勤奋的性格;从人民大会堂用瓷到无线电高频瓷等,都是在突然情况下接到的任务,表现了他敢于承担责任、遇事不退缩的优良品格;而隔着窗户递咸菜这种小事也可以看出杜书记对待生活那淡然的态度。种种的困难在他的眼中,都成了他迈向成功的垫脚石。

在杜书记的身上有着他们那一代人特有的精神特征:在艰苦环境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在默默改变着社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我们今天仍在使用中的九层办公大楼就是他们老一辈奋斗历程的见证。虽然他们取得了如此的成就,但却很少要求什么,我们要向沈惠基院长、杜祥荣书记等老一辈知识分子致敬,感谢他们为我们打下的坚实的基础,我们也会通过努力的工作,使硅苑的将来更加美好。

12、追求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读《半世瓷缘梦与真》

司书长

“追求是一种深邃的思想,是一种高尚的境界,是一种执著不懈的精神,是一种虚怀若谷的胸怀。”7年前一位资深记者评述杜祥荣的《陶瓷论文集》写出这样的感言。7年后的今天,拜读杜祥荣记述自己陶瓷生涯的《半世瓷缘梦与真》,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杜祥荣是学者型的领导干部,是我们敬重的老市委书记,进入政界前一心扑在陶瓷科研事业上。作者以简约的笔调介绍了他从事陶瓷科研和从政后与陶瓷的不解之缘,包括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他的许多科研成果为陶瓷界所熟知。他研制的高长石质瓷(鲁玉瓷)获国家发明三等奖,是陶瓷新材质创造发明最早获得该奖项的成果之一。他研制的高石英质瓷获国家发明三等奖,获南斯拉夫萨格勒布第15届国际发明博览会金牌奖,是我国陶瓷发明最早获得世界金牌的成果之一。而有的科研成果却鲜为人知,如在“文革”动乱中,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为“09工程”配套的压电陶瓷与器件的研制任务,使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顺利下水。当时,中央军委发来贺电,由于严格保密的原因,只是在小范围传达。

记得一位作家曾说过,“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顽强的毅力和献身精神是杜祥荣科研创新的动力。20年如一日,他每天十几个小时工作在科研第一线;作为多项科研项目的首席专家,因长期在安全防护简陋的条件下工作而导致两次严重慢性工业中毒;作为国家技术考察团成员出访,不到一个月即写出近十万字的技术考察报告;为忙于科研而将孩子寄托在工厂幼儿园,与之仅一墙相隔竟数天无暇相见。书中许多事例非常感人。

作者以朴实的语言概括出许多耐人寻味的切身体会。如“我深知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攻克的难点越多,受到的锻炼越大,积累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自己提高得就越快”,“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价值观。那个时代倡导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工作作风,这种价值观影响了几代人,而且在新的历史进程中仍然发挥作用”,“我出论文集是想给那些从事陶瓷研究的机构和个人提供一个梯子,让他们踩着前人的肩膀去攀登更高的技术巅峰。”

从政后,杜祥荣没舍弃他钟爱的陶瓷事业。任市委书记后,他从宏观上继续着对陶瓷事业的追求。在他的领导下,淄博成功地举办了6届陶瓷琉璃艺术节。以陶瓷为媒,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为后来成功举办陶博会、创建中国陶瓷名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退出领导岗位后,他有更多的时间对陶瓷工业进行调研和指导。如今70多岁了,还经常出席陶瓷专家座谈会、陶瓷工业协会年会、“淄博陶瓷当代国窑”论坛。我曾有幸跟随他到陶瓷企业调研,到淄博泰山瓷业有限公司对调整产品结构进行指导,到无棣珍贝瓷业有限公司作实施循环经济的考察。他的讲话仿佛还在耳边:“加强管理只能完善一定层次,而技术创新却能提升层次,能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达到质的跨越,所以我们必须十分重视企业技术创新。”

记得上世纪90年代,《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刘燮阳对淄博陶瓷行业实地采访后,在《人民日报》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以新取胜》。正是以杜祥荣为代表的淄博人坚持不懈的追求,才使得淄博陶瓷业不断改变着面貌。这里曾研制出全国第一条日用陶瓷隧道窑、第一条链式烘干机、第一台大缸成型机,完成了陶瓷生产方式的变革;这里研制出许多陶瓷新材质新产品,合成骨质瓷项目荣获我国陶瓷界第一个国家发明二等奖;这里的产品成为国家领导人和国家接待机构用瓷,成为国家礼品用瓷;这里的刻瓷文具荣获我国陶瓷工艺品在世界博览会上第一枚金牌;这里的员工7年干出21年的活,被誉为“走在时间前头的人”……

2008年7月,淄博市委书记刘慧晏对淄博陶瓷产业进行考察后,提出“淄博陶瓷当代国窑”的概念,这既是对淄博陶瓷行业坚持创新的总结,也为今后提出了新的目标,展示了市委从宏观上追求发展陶瓷工业的境界。目前,淄博陶瓷行业正在围绕着打造国窑品牌这个目标而努力工作。我想,励志是杜祥荣出版《半世瓷缘梦与真》的初衷,作为读者,读过此书你会切实感受到,它将激励着淄博人民对华夏文明及中国陶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将启迪人们去创造更加辉煌的现代文明。

(图为著名陶瓷专家、原淄博市委书记杜祥荣所著《半世瓷缘梦与真——我的陶瓷生涯》)

本文2010年2月5日发表于《广东陶城报》

(司书长系原山东陶瓷公司党委办公室主任)

关注中国刻瓷艺术网微信公众号
0
关键词: 陶瓷 杜祥荣 淄博市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刻瓷艺术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

上一篇:《半世瓷缘梦与真——我的陶瓷生涯》读后感(一)
下一篇:女陶艺家张英的“孪生”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