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刻瓷艺术网 > 陶琉雕刻
编辑

陶艺家蔡沙的“面孔”

发布时间:2017-03-18 08:49:31 来源:陶瓷研究中华陶艺  编辑: 
摘要 “面孔”系列作品是对于人的生存情境及愿望的一种表达,这些头部造像不是具体的,带有个性特征的肖像,而是一种风格化 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类像”,近似于语言中所泛指的“人类”概念。

1.jpg

“面孔”系列作品是对于人的生存情境及愿望的一种表达,这些头部造像不是具体的,带有个性特征的肖像,而是一种风格化 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类像”,近似于语言中所泛指的“人类”概念。 

2.jpg

在艺术史上的各个时期,这种“模式化”的面孔形象是相当普遍的,从古代埃及的法老像、希腊众神像;到中国仰韶文化的陶人及 佛教造像。面孔作为一种偶像崇拜或对超自然力量的一种沟通方式,对当时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在西安临潼发现的秦兵马俑, 因其是替代真人作为始皇帝的陪葬品,就有着逼真、写实的风格,其作用就如秦始皇统领他的大军攻城掠地一样,这些兵俑陪伴着他守护着他的地下王国。我们几乎能辨认出它们的面孔,就如我 们现在看到在陵墓封土上劳作的村民一般面熟。而在制作这些陶 俑的同一时期,在西方,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希腊,进 而把一种希腊化(hellenistic style)的造型样式随着其帝国的扩张 弥散到整个欧亚大陆。这时的造像面孔也逐渐由一种标准的模式 转化为追求个性和肖似的写实风格。有趣的是,进入 20 世纪以来, 由于形象的写实性已经丧失其基本功能,艺术家创作的面孔也失 去它的个别性,如布朗库西(Constantin Brancusi)或亨利·摩尔 (henry Moore)的作品,其意义又演化为一种泛指,叙说着关于大写的人的故事。 

3.jpg

“面孔”系列,同样承载着这一古老的命题,试图去呈现面孔 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进而完成观者与它们的沟通,而彼此间的诉 说却是跨越时间与空间界限的。通过翻模产生的基本造型保持了 一种稳定的风格,而个别的局部塑造又使它们具有细微的差异。 造型是高度风格化的,形象的夸张在于弱化其自然特征,而更加 强调其精神属性。它们保持着一种矜持、宁静的微笑,就如希腊 古风的微(archaic smile)一般。同时它们还有一种超然、冥想 的神态,由此又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从技术层面来说, 通过高温的烧制,使陶泥的质感得到充分发挥,斑驳的色调变化, 体现出作品的历史痕迹与厚重感。另外一种施以哑白釉的作品, 是对古希腊大理石雕塑作品其庄严与优雅的一种回应。用铜及银 色金属丝构成发髻,即是材料的一种对比,也是想表达出形式语 言的时代性。

4.jpg

创作这一系列作品的过程就如创造一个新的生命族群,一旦 完成,冀望于他们彼此间就会形成自己的生命并与观者彼此交流, 这也是把自己的意图与观点外化为了一个独立于创作者的世界。 尽管听上去这几乎是现代版的皮格马利翁(Pygmalion)的故事, 但是我确信,面孔的魔力不是来自酷似与美丽,而是其所承载的 象征意义。实际上,人的视觉与情感对面孔是最为敏感的,对新 生的婴儿来说,最有意义的视觉发展就是能够识别母亲的面孔。 而对于心智完善的成年人来说,任何面孔都是有意义的,敌对或 者是友善,欢乐或者是痛苦。而我们总会把他人的情感投射为自 己的体验,这就使面孔的表达具有了丰富的意义。人类学家曾经 断言,面孔识别的敏感度,表示人类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生存的物 种,其重要性在于,人类以此捱过了严苛的自然环境,战胜了其 它物种的威胁,从而在大地上生机勃勃的繁衍、兴盛起来。 

蔡沙,现任西安文理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陕西省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副主任。2005年创作完成西安文理学院大型主题雕塑《冯从吾》。2006年获“全国第八届陶瓷艺术设计创新与评比”铜奖。2008年  陶艺作品《面孔》入选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陶艺学会IAC年展。2008年作品《面孔》获陕西省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美术作品展览二等奖。2009年作品《面孔系列》应邀参加中国动力—2009中国国际雕塑年鉴展。2013年作品《融合系列》参加“盎然陶艺——首届陕西省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提名展”。2013年作品《融合系列》参加中法陶艺家联展(曲江国际陶瓷艺术博物馆)。2015年作品《面孔》获陕西省丝路风情美术作品展铜奖。2015年完成陕西省千年工程主题作品《周公》。

关注中国刻瓷艺术网微信公众号
0
关键词: 陶艺 蔡沙 面孔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刻瓷艺术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

上一篇:女陶艺家张英的“孪生”艺术
下一篇:王峰艺术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