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一般是指通过独立思维,创作出具有鲜明个性风格的文艺作品。在谈刻瓷创作之前,必须分清两个基本概念,即刻瓷工艺与刻瓷艺术。前者,是指刻瓷过程中实施的手段,即技法。后者,则是指通过刻瓷工艺的实施而实现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包括题材、内容、风格等。因此,作为一名刻瓷创作者不仅要有娴熟的刻瓷技法,同时更要具备扎实的绘画功底及丰富广博的社会学识。只有在此基础上研发的作品才会具有原创性,方能称得上是创作,方能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所谓原创性,不单是指作者要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语汇,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同时要能使欣赏者在其创作中感悟到一种文化延续的精神,能读懂作者的心,能步入作者的精神家园。原创性,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要求作者要以真诚的心境去感悟大千世界中的人与物、景与情,从中捕捉美的瞬间;要融传统元素与现代信息为一体,赋予作品更多的时代内涵;要研究传统,力求从传统的艺术语汇中发现创作规律,加以理解、消化和吸收,进而提升转化为有自己个性风貌的、带有新元素符号的、具备本体性特征的表现形式。要做到这些,首要一条,创作者必须要接地气,在立足社会的同时,要深入到社会生活内部,以时代精神统领艺术观,将自由的创作心态与严谨的创作方法统一起来。只有走进内心、走进现实,作品才是活的、有灵性的、有感情的。
因此,刻瓷创作必须要在意境、构图、刻绘手法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一、意境
意境是作品的灵魂,是品评艺术性高低的重要美学标准。《辞海》对此的注释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刻瓷艺术的意境则是融陶瓷造型艺术与绘画、镌刻艺术于一身,将美的型、美的景、美的情,以更加具象的形态传递给人们,从而更具视觉冲击力,更能使人产生共鸣,引发联想。
意境的创造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客观物像与主观情思交融后所产生的一种足以怡情的艺术境界。从“触景生情”到“寓情于景”皆与创作者的素养、情操相连,体现的是创作者主观世界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和审美理想,体现的是创作者对社会的一种真诚,是对人类美好远景、美好愿望的自觉流露。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深则深、意远则远。因此,一要善于从大自然及日常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景和情,从中发现美;二要靠艺术的提炼加工,赋予自然生活中的素材、形象、景观以生命。运用自己的智慧才学,并以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去加工锤炼,把日常生活之美提炼凝结,升华到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之美。
瓷板刻瓷壁画《王者》(120cm×60cm),创作于2009年,曾荣获国家级展评金奖,已于2010年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收藏。
自然界中,虎是山林之王,极具阳刚之气,其勇敢与威严令百兽敬畏。作为一种文化,虎文化在我国传承已久。自商周起,虎的形象纹饰就频频出现于金银器、青铜器、玉器等礼器造型之上,成为权力与力量的象征。在普通百姓眼中,虎更是被神化,其威力无比,成为镇宅辟邪、驱灾化难之图腾。虎的图像常被挂于房舍中堂,正对大门,使邪魔望而却步。而作为民俗,盛行于民间的小儿虎帽、虎鞋、虎枕等,则寄托了寻常百姓的美好情感与真诚期盼,望子孙似虎崽般,王气日增,茁壮成长。可见,虎文化在我国底蕴之深厚。
笔者敬畏王者的威武和霸气,也欣赏王者的雄姿与从容,从而有感而发:“百兽臣伏王者气,苍穹铸就铁骨势,勃勃生机绿源头,岁岁春风今又至。”
春天来临,万物复苏。丛林中两只体型彪悍的东北虎相伴而立,一虎双耳竖起,仰头前视,一虎神态凝重,举步款行。画面主角,虽未取“上山”“下山”“昂天长啸”之常式,但虎尾翘起、目光如炬,无言威自生,传递出一股王者之气。一株历经沧桑、斑驳裸露、铁骨铮铮的千年古树横出一枝,似蛟龙展身,与王者动静相辅,气势雄壮,令人敬畏。
在手法处理上,虎的表现形式突破以往多采用的写意镌刻法,而是采用写实丝毛镌刻法。作为衬景,树干的处理则采用了泼墨肌理镌刻法。整个画面虚实结合、动静对应,镌刻细腻、新颖别致,极具时代感。
以傲雪红梅为主题而创作的《傲雪图》直径100cm刻瓷大盘是作者肌理镌刻法的代表作(见图7-1)。
图7-1 傲雪图 直径100cm 刻瓷盘 董善习 2011年
百花谱中,梅是一种极具深厚中华文化内涵的象征性品种,历代文人墨客多喜梅、尚梅,希望以梅花的优秀品格铸就人们的精神风骨。因而有关梅的诗词歌赋数不胜数、经久传唱。在中国画坛,梅也是当仁不让的重要角色之一,与松、竹结为“岁寒三友”,与兰、竹、菊同为“四君子”。
雪压霜欺,凛然怒放。云南永平县普照寺内,有一株树龄已达700多岁的单桃粉梅,树干直径近80cm,历经岁月磨砺。主干虽已“老态龙钟”,但从老干上不断蹿出的新枝却更加生机盎然、活力四射。另一株生长在云南洱源县永兴村海拔三千多米山上的苦梅,虽也已达350多岁,但仍倔强地横卧于悬崖绝壁之上,宛如巨龙横空出世,颇为壮观。它们那勇敢、顽强、自信的神态,令人叹为观止、由衷敬佩。
梅集众多优秀品质于一身,我爱梅、尚梅,因而画梅、刻梅。
2010年春节,笔者赴济南探望年迈的父母,饭后漫步在小区院内,那两株多年备受关注的蜡梅映入眼帘。每当这个时节,四周草木皆眠,唯有她们携手相伴,傲立严寒,迎着飞雪,向人间传递着春的信息。面对悄然绽放的朵朵蜡梅,轻闻阵阵醉人清香,已步入耳顺之年的我,有一种无以言状的苍茫感涌上心头……
归来后,满怀激情饱蘸色料,挥毫泼墨,提按顿挫。意从笔端流淌,情随笔意凝结。趁色料未干将盘斜置使水色顺势流动,形成水渗的自然纹理,似行云流水、似冰花滑落,将梅干的斑驳、凹凸、苍劲加以凸显。点缀朵朵红梅,黑红相携,笑傲天际。为增加动感,两只小麻雀结伴立于枝头,与雪中的傲骨刚柔相辅,使空旷的天地之间充满生机。即兴赋诗一首:“苍穹铁骨傲,临雪独自俏。无意苦争春,百花丛中笑。”
镌刻时采用花鸟肌理镌刻法,将流动形成的自然肌理效果完美地表现出来。
《春华秋实事事如意》是以山柿为题材创作的系列作品之一。创作之意念源自朋友赠送的一册自拍摄影台历。其中一幅是以其所居的山乡院落为背景,重点突出挺立在山墙边那株挂满硕果的柿树。那一个个色泽红艳、饱满光亮的柿果,或三五成聚、或一一相依,披雪挂枝,犹如盏盏小红灯笼高悬在院落之中,给人以喜庆,给人以兴奋,给人以震撼。
柿树是一种生长在我国北方山区的果类乔木,之所以深受大众喜爱,除果实型美汁甜可食外,更重要的是很久以来被赋予了美好的吉祥之意,人们常借其谐音给予吉语祈福“事事如意”。
为了创作所需,几年来,每当金秋时节或入冬的第一场雪后,我都会走进故园东部山区,或利用出差时机,去寻找那最美的柿树,观察那最有特性的果实,描绘那硕果累累的诱人美景。
因地域、气候条件的差异,柿树种类繁多,树干、枝叶形态不尽相同。柿果也形态各异,有圆柿、扁柿、方柿等。故乡东山里的柿子树,主干多斑驳苍劲,树冠较阔,特别是外廓的枝干拐折角度大,且扭曲有力,非常有形,最宜入画。但果实多卵圆形、圆锥形,相对圆润小巧。而北京周边山区的柿子树,主干都非常高挺,树冠相对较小,枝干疏朗,少有大幅扭折。果实却硕大有形,如款款方印夺人眼球,极富寓意。
在创作中我将故园的柿树枝干,与北方的柿果相结合加以描绘镌刻,进一步强化了意境,增强了形象的感染力。观之,令人遐想无限(见图7-2)。
图7-2 春华秋实事事如意 直径41cm 刻瓷烤彩盘 董善习 2013年
二、构图
意境是作品的灵魂,而构图则是表达意境的基本艺术框架形式。构图,在中国传统的绘画中常被称为“章法”“布局”或“经营位置”,即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效果,在一定空间内安排和处理形象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
绘画构图的形式千变万化、丰富多彩,有对称式、均衡式、稳定式、流动式、雄伟式、俊俏式,等等。刻瓷构图因要与器型相结合,形式一般多采用均衡式,极少采用对称式。因为,对称的形式较严肃庄重,缺乏活泼生动感,而均衡的布局能给人以视觉上的平衡,且变化无穷,易出新奇的艺术效果,如三角形的构图、奇数的构图,等等。不论什么形式的构图,都要主题突出,要新、要奇、要有时代感。所谓主题就是要表现的中心、主角、思想。主题不突出,中心不清楚,或者两个中心,多个主角,都会削弱甚至失去其艺术感染力。
要处理好构图中的宾主、虚实、开合、聚散、多少、高低、仰俯、上下、左右、阴阳、向背、纵横、繁简等关系,“经营位置”尤显重要。经营位置,就是把自然状态的物象经营得更好更美,是处理各种关系,统一矛盾的过程。除此之外,刻瓷创作还要特别注意构图形式与器皿造型风格的协调。
陶瓷造型是线的造型,利用线的变化可以塑造出许许多多不同风格的造型。总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直线为主,一类是以曲线为主。直线的造型给人挺拔、稳定、严肃、崇高的感觉。曲线的造型给人优雅、柔和、活泼的感觉。产品造型的确立,给刻瓷画面的构图设计,即形象地处理设定了一个有约束的空间。因此,刻瓷构图的确切含义是造型上适合纹样的设计。原则上,以直线为主的造型在构图上也多以直线来处理,以求与其协调。同理,曲线的造型也多以曲线来设计。当然,在协调的线型中也要注意局部的对比,以直线为主的造型出现占比例较少的曲线,会使其稳中有动、严中有俏、刚中有柔,反之亦然。
作品《明月寒宫嫦娥舞》,在设计构图、人物形象处理上就巧妙地运用了上述设计原理。1995年,笔者接到一件骨瓷大盘的刻绘装饰任务,与其他普通盘造型不同,折边宽,盘心小,折边上还有四组浮雕纹。特殊的造型给装饰带来一定的难度,既要搞好画面的构思,又要和造型协调,推敲数日不得其解。忽一日夜晚,圆月挂枝,银光洒地,举首望月,月如银盘。月中隐现的起伏山脉使人浮想联翩:那洁白的瓷盘不正像高悬的明月吗?意境涌胸,提笔绘之,盘中嫦娥翩翩起舞,婀娜多姿,飘飞的裙带与盘边雕纹巧妙衔接,大有飘到盘外无垠空间之势(见图7-3)。
图7-3 明月寒宫嫦娥舞 直径41cm 刻瓷盘 董善习 1993年
刻瓷题材的形象表达同中国画论一样,“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所以在构图空间处理上常采用二维的平面形式,运用空白来暗示具体的物象。作品《牧牛图》,就是遵循这一构图原理设计的。牧童骑牛于水中,牛的形象只刻绘露在水面以上的部位,水下部分虽一笔未画,也会使人联想到水下物象的存在。水牛与人物、题款组合在一起形成常见的S形构图,与圆盘造型协调,整体效果给人一种优美、连贯、简洁之感。
构图的取势有走势、动势、气势的变化,即所谓的“有开有合”。开是制造矛盾,合是统一矛盾,是矛盾辩证、统一规律在构图中的具体体现。凡势欲右先左,欲左先右。《牧牛图》总体气势向右,牧童的视线、老牛的动向都向右集中在小牛一侧,但其身躯却向左,形成动势,造成一个相辅相成的静力作用空间。
在构图上,合理运用对比关系作艺术处理必不可缺,如大小、疏密、黑白、虚实、轻重、浓淡、曲直、方圆,等等。现实生活中等同的关系往往是美的,如整齐的队伍、统一的服装、变化一致的舞步、高低一样的桌椅,等等。绘画艺术却与之相反,如果一件作品没有对比关系的各种变化,主次形象一样虚或一样实,一样白或一样黑等,也就不能称其为艺术,失去了欣赏价值。
刻瓷盘《水仙》,就是在两株水仙的后面采用了肌理效果与之相衬,烘托出一种充满春天气息的繁荣景象,是对刻瓷艺术构图的创新尝试(见图7-5)。
图7-5 水仙 直径51cm 刻瓷盘局部 董善习 2003年
.
三、表现技法
作品解决了意境和构图之后,如何进行刻制,即刀法如何运用,如何排列组合,成为整个镌刻中的重中之重。首先,要根据画面的整体构思要求设计合理的刀法组合。其次,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运用所选刀法精心镌刻,方能如愿以偿。将山水画的笔墨情韵,仕女画的婀娜多姿、超凡脱俗,油画素描的立体具象效果等加以再现。
由于在第四章中已就镌刻技法的运用进行了详尽阐述,在此不再细述,镌刻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及个人喜好灵活掌握运用。
通过以上实例,加以分析归纳,在刻瓷创作中还要注意如下几点:宁简勿繁、宁雅勿躁、宜写不宜工。
1.宁简勿繁
繁、简是构图的两种艺术表现形式。相对而言,繁的构图会使人感到繁荣、繁茂、繁华,但如果把握不住,繁过了头也会使人感到繁杂、烦琐。简的构图形式让人觉得简洁、简练、简朴,同理,简过了界,会使人觉得简陋、单调。所以,繁简要恰如其分,要适度。
刻瓷属陶瓷装饰艺术,是以器皿为基础,根据器型自身的材质和造型特点,给以美的装饰。过于繁杂的构图形式在器型上会占有较大的视觉面积,易喧宾夺主,降低主体的表现。因此,在刻瓷构图设计时要注意宁简勿繁,以简练的构图、笔法体现创意。
2.宁雅勿躁
刻瓷多以黑色为主调,色彩一般使用较少。究其原因,一是受民族传统文化影响,中国笔墨的发明,创造了中国独特的绘画书法艺术,“色彩多一份,中国画味道就减少一份”。刻瓷多用中国画法落稿或着色,所以多以黑色为主调,突出笔情墨趣。二是由刻瓷自身特性要求而定,就色彩学而论,黑色为调和色,与任何颜色搭配容易得到协调的艺术效果。红橙黄绿青蓝紫与黑色相比,黑色为雅,多色宜躁。以黑色为主调,辅之少量淡彩,最能将刻瓷刀迹效果衬托出来。反之,色彩艳丽,五彩纷呈,给人的第一感观是色彩,从而削弱了刻瓷所特有的笔墨情趣、金石之韵。
3.宜写不宜工
刻瓷多以白描、写意的中国绘画手法来表达各类题材,如白描人物、写意动物、山水等。而工笔的花鸟、人物、山水等如果用刻瓷来表现,其笔墨情趣、金石韵味将难以体现。由于刻瓷主要靠刀法的排列组合,受这一特性的制约,所以要想用刻瓷来装饰,宜写不宜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