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故园 高38cm 鲁青瓷刻瓷瓶 董善习 2011年
艺术作品的欣赏,由于时代、观念、修养、学识等不同,欣赏尺度也不尽相同。例如,对中国书法的欣赏,历史上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绘画的品评标准最早见于谢赫的《古画品录》,其中提出的“六法”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五代的荆浩在《笔法记》中又提出了“六要”,即“气、韵、思、景、笔、墨”。后来又有“逸、神、妙、能”四品标准等被提出。概而括之,“笔简形具、意趣俱佳,创意立体、妙合自然,笔精墨妙、得心应手,写实功力、形象生动”应是当下对中国书画的基本评判标准。
作为陶瓷装饰艺术的刻瓷,虽有近三百年的发展史,但由于受镌刻工具、镌刻难度(一件刻瓷作品需要镌刻数天或数十天),特别是传统观念等因素影响,长期以来从业人员较少,并未形成较大发展规模。因而,对刻瓷有关知识包括欣赏标准的专项探讨、研究,与其他艺术科目相比明显不足。
20世纪70年代,刻瓷落户山东淄博,在政府的参与支持与引领下,作为国礼走出国门,受到世界瞩目,进一步促进了刻瓷的快速发展。工艺技法逐步完善,制作规模和社会影响逐步扩大。但相对而言,对刻瓷艺术理论的构建还是相对滞后,对刻瓷作品的品评也没有统一的艺术鉴赏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曾多次应邀作为评委参加过对全省及全国刻瓷艺术作品的评判,为参评作品打出了自己的评分。我的评判主导理念是,鉴于刻瓷是一门集陶瓷材质、造型、绘画、镌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对它的品评就要根据其构成要素加以综合评判。
一、表现形式要与材质、造型相匹配
陶瓷的发展是一个由粗到细、由拙到精、由灰到白的过程。从远古石器时代的埏埴为陶到商周的原始瓷,东汉晚期的青釉瓷器,以及后来相继以高岭黏土烧制的青白瓷、白瓷,到现代以动物骨粉为主要原料生产烧制的骨质瓷,以洁白的滑石为主要原料生产的强化瓷,以坚硬的石英石为主要原料生产的高石英瓷,制瓷原料日趋丰富,材质日趋高档,器皿造型也日趋完美新颖。与之相对应,以其为基础的陶瓷装饰技法也如影随形,不断变换美丽的身姿,给人们留下了清晰的时代印记。古陶器装饰的压印、括印,黑、红两色矿物颜料绘出的陶纹,呈现了远古陶器的豪放和粗犷。原始瓷材质并不精致,但通过各种颜色的釉装饰弥补了它的不足,给人以质朴之美。白瓷的诞生进一步拓展了装饰的空间,青花、粉彩、古彩、釉下五彩等相继产生,深受世人的喜爱。伴随软质细瓷的出现,又发展起来釉中彩的装饰技法,使得陶瓷装饰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精致细腻。所以,陶瓷造型和材质是陶瓷装饰的基础,装饰表现形式要与材质造型相匹配。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淄博刻瓷所用载体大部分是日用瓷餐具中的圆盘,属炻器材质,介于陶与瓷之间。因此在刻制的表现形式和刀法上,都有较写意性与粗犷性。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艺术陶瓷的强势崛起和对外交流的扩展,各类可供刻瓷使用的花瓶、瓷板、瓷砖、盘类等材质器型任由选用,带来了刻瓷表现形式的更加多姿多彩。
针对不同材质的造型,要采用不同镌刻方法。材质粗糙的陶瓷,造型一般都稳重、浑厚,要用大刀阔斧的面刻刀法来强化。材质细腻的陶瓷,造型一般都精巧、别致,应用精细的点刻、线刻刀法来表现。在表现形式与器型、材质相匹配的同时,还要注意陶瓷装饰与纯绘画的区别。中国画或西方绘画,它的载体是纸或布,属于平面设计范畴,很少受其他要素制约,是创作者自我艺术特点的无拘无束展示。在一张白纸上可画山水也可画人物、可写意、可工笔、可具象、可抽象。然而,陶瓷是有属性的,不同的材质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器皿造型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在瓷上作画则要受造型与材质的约束,包括题材和表现形式。所以,陶瓷装饰就形成了不同于绘画的具有自身特性的装饰语汇和审美内涵。简言之,在陶瓷装饰中,陶瓷是主题,一切艺术表现形式都要围绕这个主题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使其与材质、器型相匹配,此应为刻瓷艺术重要欣赏标准之一。
二、要继承传统勇于创新
中华五千年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作为精神财富的文化传承更是源远流长,这在世界人类发展史上已成定论。究其原因,可用文化释然作以解答。对“文化”二字的诠释,简而言之就是以文化人,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得以长久传承的秘籍所在。其精髓就是不要忘记我们世代相传的民族精神财富,更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不断创新,接受新事物,接受新理念,孕育新创意。这一基本法则在艺术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纵观刻瓷艺术的整个发展进程,除了前面简略阐述的与刻瓷相关的器型材质的发展轨迹,表现内容上,从最初的在瓷器上镌刻书法开始,发展到今天的书画同行,包括山水、人物、花卉、动物、篆刻、素描、油画,等等;表现形式上,从最初的只在瓷器表面加以镌刻,发展到今天的与雕塑、釉色、彩绘等的结合;赋色所用颜料上,从最初的国画颜料到油画颜料,再到陶瓷颜料的刻瓷烤彩;镌刻工具上,老刀具不弃,新工具不断研发。概而括之,就是传统延续,创新不断。传统是源,创新是水,只有源汪,才能水长,“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是对其继承传统重要性的最好诠释。而创新更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应是刻瓷欣赏的又一重要标准。
要符合这一标准,作品必须具备如下三性,即民族性、时代性和艺术性。
(1)民族性:所谓民族性是指透过作品能使人感悟到一种民族特有的文化韵味,具有归属性。一个民族由于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美学理论、审美心理及艺术门类的制作方法等因素不同,会形成本民族艺术的个性而特立独行。与物质财富不同,世界经济可以一体化,而艺术创作则不能全球化。刻瓷艺术的创作只有坚持走充分体现我们民族文化风情特色之路,才能越民族越世界。
(2)时代性:时代是指历史上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分的时期。在艺术范畴,时代性则是泛指笔墨当随时代,人们能通过艺术作品的构图、主题、意境等捕捉到不同时期的各种政治、经济、人文等信息。例如,透过古人字画,古代文人墨客隐居桃园、玩戏笔墨,梅兰竹菊、孤芳自赏的场景就会在我们的脑海中呈现。因此,一切艺术创作都要随时代的更迭而改变。时代变了,作品的内容、表现形式也要随之而变,这就向现代的艺术工作者们提出了要求,只有深入基层,贴近生活,在继承优秀传统艺术形式的同时,吸纳中西方现代艺术的精髓为我所用加以创新,才能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其具有时代感。
(3)艺术性: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现实生活中的素材通过艺术手段的再加工,以美的形式展现出来,奉献给人们赏心悦目的真、善、美的视觉享受。作品艺术性高低的衡量标准要视对构成元素表达刻画的程度而定。具体来讲,就是表现思想感情所达到的准确、鲜明、生动程度以及形式、结构、表现技巧的完美程度。只有正确把控对物体形象的取舍与概括,处理手法的变形与夸张,设计形式的对比与协调,构图的变化与统一,节奏与韵律的缓急趣味,等等,将这些构成要素高标准综合凝融于作品之中,才能称其为艺术品。
三、要有鲜明的艺术风格
刻瓷的最大特色是以瓷为载体,以刀代笔塑造美,所展示的物像要靠刀迹的合理排列组合来呈现。所以,刻瓷欣赏的最大看点就是刀法的运用和排列组合,只有根据构图要求将点刻法、线刻法、面刻法三大刀法合理编排,才能恰到好处地将画面的笔墨情趣、金石韵味、素朴典雅等特点充分表达出来。那种不讲刀法,只用刻刀将瓷器的釉面凿去,全靠颜料敷涂的深浅、浓淡变化来显出形象的作品已失去了刻瓷的艺术风格。
目前在刻瓷界中,有的工作者整日辛苦劳作、忙忙碌碌,但其作品却得不到有关专家与市场的认可。究其原因,根源在于他们并未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艺术风格建立的重要性。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国泰民安,一方面带来的是春色满园、百花争艳,为刻瓷艺术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艺术欣赏能力的提高,人们对刻瓷提出了更高的艺术标准,艺术风格的确立显得尤为突出。只有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以总结、完善,根据自身条件独辟蹊径,将自己的真情实感注入创作之中,方能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而得到社会认可。
总之,时代的发展助推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作为刻瓷艺术工作者,既要具有新的美学观念、时空意识和综合知识,更要具备强烈的感知与把握时代信息的能力。在坚持以中国元素为主的基础上,吸纳西方的造型、色彩等元素,使之融会贯通,为我所用。融具象、抽象、意象于一身,统形象、理性、情感为一体,方能使作品艺术境界达到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