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西城区首次面向社会招募非遗传承志愿者,其中,北京刻瓷、裕氏草编、泥塑彩绘脸谱、戏曲盔头制作这四项技艺始终是行内师徒、家族传承,从没公开外传过。此次公开收徒,为的是破解传人“老龄化”难题。千龙网记者对这几项非遗逐一探访,领略各项绝活儿的巧夺天工。而谈起招徒,“坐得住”、“耐得住寂寞”,则是非遗老师傅们一致的要求。
“北京刻瓷”技艺第三代传承人陈永昌
时间倒回2011年,北京某文化展。一位老先生来到北京刻瓷艺人陈永昌的展位前,站在一件山水刻瓷作品前端详良久。
“您这盘子刻得可真好,卖给我吧。”
“对不住您了,我这东西就是展览用,从来不卖。”
“我是真喜欢。”
“您要真喜欢,撤展那天您再来。”
撤展那天下午,老先生还真去了,陈永昌兑现诺言,把那件刻着山水的瓷盘卖给了他。那是陈永昌自2000年退休至今,出售的唯一一件作品。
“古怪”的传承人:不卖作品 不爱宣传
今年73岁的陈永昌是北京刻瓷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1957年,16岁的陈永昌进入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学徒,师从自己的父亲陈智光。一直到2000年退休,陈永昌一直从事刻瓷工作。退休后,陈永昌放不下这门家传的手艺,依然没停止创作。只是从“饭碗”变成了爱好,并且绝不出售,也从不主动宣传。
陈永昌作品《天路》,作于1974年。
“刻一件留一件,我不愿意卖。”陈永昌态度很坚决。千龙网记者问他,现在很多手艺人都愿意推广销售自己的作品,您为什么不?
“有可能是岁数关系,七十多了,不适应弄这个(宣传)。再说了,这刻瓷跟别的不一样,它得静,刻坏一笔都不行。一搞宣传,闹闹哄哄的,做不了活。”陈永昌解释道。“这钱呐,你挣多挣少都是过。岁数大了,我也没那么大精力。”
陈永昌身上有着老辈儿传统手艺人的气质,谦虚、内敛、有度,打心眼儿里爱惜这门手艺。“可能我太跟不上时代了,落伍了。”他笑着自嘲道。
陈永昌制作刻瓷的全部工具,主要就是不同型号的錾子、刻刀、木槌。这把黄杨木的小槌从上世纪60年代用到现在,浅色凹进去的坑是几十年敲击形成的。
一錾一刻:简单手法练到极致成绝活儿
刻瓷源于雕玉,最早是用雕玉的工具“砣子”,在瓷器上砣出字形。刻瓷兴盛于清朝,光绪年间,皇宫里办了个工艺学堂,相当于现在的工艺美院,里面设有刻瓷科,从南方请来了刻瓷大师华约三,带20多个徒弟。
后来由于社会动荡,这些人中只有两个北京人留下了,一个是朱友麟,一个就是陈永昌的父亲陈智光。
两位老前辈将刻瓷工艺进行了改革。当时,南方是用刻瓷刀“刻”,北方惯用錾子“錾”,二老将南北工艺结合,有錾有刻,形成了“北京刻瓷”这一门派。
解放后,国家授予二人“老艺人”名号,并安排在刚刚成立的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那是1957年,陈智光68岁,开始教16岁的陈永昌学刻瓷。“最开始什么也没干,就刻线条,刻一个月,什么时候刻直了什么时候算。”从此,陈永昌再也没有和“刻瓷”这门手艺分开过。
北京刻瓷的手法之一“錾”,使用錾子和木槌,形成深浅不一的国画皴染效果。早先是用小铁锤,上世纪60年代初陈永昌改良为木槌,既省力又减少了敲击时对手腕的伤害。
北京刻瓷的手法之一“刻”,陈永昌手上这把小刻刀,是上世纪50年代从父亲手中接过来的。
北京刻瓷的技术说起来简单,就是錾、刻两种,先在瓷器上用毛笔画出图案,再用錾子、刻刀,辅以小木槌,去掉图案部分的釉面,露出瓷胎,再上色。
用小锤子均匀敲击錾子,使其在釉面上推移,形成国画深浅不一的皴染效果,这叫錾;刻就是直接用刻刀。景德镇的骨瓷细腻薄滑,手轻了不着痕迹,重了易伤瓷胎,刻坏一刀,这件瓷器基本就报废了。
人物作品“钟馗驱邪”、“宝钗扑蝶”。
左:陈永昌独创内刻鼻烟壶,刻的是徐悲鸿的马。右:在景德镇最薄的胎瓶上刻画,瓷瓶厚度仅1毫米,玲珑剔透。
谈招徒:最难的不是技术 是坐得住
陈永昌有俩徒弟,跟他学了四五年,现在发展得挺不错。“他们都40来岁了,原来就干过这个。有基础就好学,你一教他明白。”
“现在比我强,比我干得好。搞手工艺让客户认你很不容易,他们跑出自己的路子了。”提起俩徒弟,陈永昌觉得挺欣慰。
8月中旬西城区组织非遗传承人公开招徒,作为区级非遗项目传承人,陈永昌也在政府的劝说下参加了这次活动。千龙网记者问他招徒有什么条件,陈永昌片刻没犹豫地说:“就一个,坐得住。这是慢工出细活,十天半个月出不来效果。”
2009年的一次展览,一位工艺美院的大三学生找到陈永昌,说毕业后想跟他学,陈永昌挺高兴,说行啊,毕业你来吧。一年以后那学生没来,往后也再无消息。
听说这次有不少工美专业的大学生报名,陈永昌说:“这些大学生、大专生毕了业干点什么,总能有个看得见的收益。可跑到我这儿,学个一年半载出不来东西,你说他能坐得住么?况且,做出的东西要卖不出去呢?”陈永昌对年轻人传承手工艺有着不小的担忧。
“看吧,走着看。最难的就是他得坐得住。坐得住就行。”陈永昌反复强调着。
策划 王立立 文/摄 千龙网记者 包萌
原载于:2014-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