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刻瓷艺术网 > 天下刻瓷
编辑

淄博刻瓷,源于宫廷的百年技艺

发布时间:2017-04-12 来源:淄博晚报 作者:刘洪霞 赵瑞雪 编辑:yuxun
摘要 在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董善习位于山东硅元科技的工作室里,一件打满补丁的刻瓷艺术作品颇为引人注目。这是一件名为“王者”的刻瓷盘,盘上一只猛虎,毛发逼真、威风凛凛。对于董善习和硅元来说,这件并不完美的刻瓷作品,有着不寻常的意义。

在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董善习位于山东硅元科技的工作室里,一件打满补丁的刻瓷艺术作品颇为引人注目。这是一件名为“王者”的刻瓷盘,盘上一只猛虎,毛发逼真、威风凛凛。对于董善习和硅元来说,这件并不完美的刻瓷作品,有着不寻常的意义。

1.jpg

不断创新,刻瓷技艺历久弥新

4月的一个午后,记者在董善习的工作室里,仍能感到些许凉意。桌上桌下满满摆放着他刚刚采风回来后完成的一件件作品,洁白的瓷瓶上腊梅、迎春、玉兰、海棠……各式各样的花儿开得正艳,为整个室内带来了生机。刻瓷盘“王者”就静静摆放在沙发边的茶几上,落座在沙发上的客人总能不经意间看到“扎眼”的它。与董善习的访谈,也顺理成章地由此展开。

2.jpg
董善习展示“王者”

近距离端详“王者”,那侧卧着的猛虎,毛发层次分明,形态逼真,可谓“王者泰然卧,无言威自生”,引发观者无限想象。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一作品中董善习运用了肌理刻瓷的表现手法。“这是在器皿上根据构图需要掌控颜料的流动、渗化,绘制而出的画面。利用了色料中水的不同饱和度和冲击力,通过流动形成自然的肌理效果。”董善习向记者介绍。这一表现手法,在他的花卉、山水题材作品中尤为凸显。   

梅,是董善习的刻瓷艺术作品中经常出现的风景,他笔下随墨彩流动而成的肌理效果,使得一朵朵梅花似暗香浮动、栩栩如生。“梅花香自苦寒来,正是老一辈刻瓷艺人与刻瓷艺术发展的真实写照。”董善习说,无论是中国书画艺术的表现形式,素描、油画的艺术表现形式还是刻瓷与浮雕等其他陶瓷工艺相结合的表现形式,这一艺术作为陶瓷装饰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都有着无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王者’也是我首次尝试‘刻瓷烤彩’一件刻瓷作品,最初对入窑烧制的火候拿捏不准,一件作品就这么废了,我觉得可惜,便到古玩市场找工匠打上补丁修补起来,也算是一种纪念。”董善习告诉记者。“刻瓷烤彩”是他2012年来到硅元后,与科技人员合作研发的一项新工艺,即将镌刻的作品赋以陶瓷颜料,入窑经过800度高温烧烤,保持刻瓷刀法、刀迹不变,又能确保色彩鲜艳永久,当年荣获“山东省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金奖”。

3.jpg

淄博刻瓷,可追溯300年的宫廷技艺

致力于刻瓷艺术研究已有40余年的董善习,是一位善于总结与探索的学者型大师。

2000年,董善习出版刻瓷界第一本专著《刻瓷艺术》,详尽阐述了刻瓷刀法、步骤,各种艺术题材镌刻法以及刻瓷的表现形式及风格特点等。2001年获首届“淄博文学艺术奖”。“当时,我一直有个遗憾,就是在这本书中未能将刻瓷的起源梳理清楚。”董善习告诉记者。此后,他想尽各种办法,四处考证,终于理清刻瓷起源及发展的脉络,并于2014年完成对《刻瓷艺术》的第二版修订。

“刻瓷艺术起源历来有三种观点,分别为秦汉时期、宋代和清乾隆年间。通过对文献及相关证物的考证,我倾向于清乾隆年间的说法,目前这一说法也得到业内广泛认可。”董善习告诉记者。北京故宫博物馆的陶瓷藏品中有一件北宋汝窑洗,其底部刻有乾隆皇帝的一首御制诗,是他数年前见到的年代最早的一件刻瓷艺术品。“虽然此前在浙江官窑遗址的考古发掘中,曾出土带有标记的南宋名窑各类瓷器残片,但那仅作为标记之用,并无任何艺术性可言。”董善习表示,相较之,镌刻有乾隆皇帝御制诗的典藏陶瓷,已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和欣赏价值,应为刻瓷正本之源。

4.jpg

源于清朝乾隆年间,并在宫廷艺苑中首次绽放。300年来,尤其是近40年间,刻瓷艺术以独特的艺术风貌,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人的喜爱。“20世纪70年代,淄博从事刻瓷的工作者只有寥寥数人,且都集中在几个大型的陶瓷企业中,每年刻制的作品也为数不多。”董善习向记者表示,短短40年,刻瓷艺术已根植淄博,成为淄博对外展示、交流的一张特色名片。

时至今日,名声在外的淄博刻瓷也让董善习等与之相伴一生的刻瓷艺术家们感概良多。“每有遗憾、每有喜悦,都随作品按照自己创意完成的那一刻,定格成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董善习说,这种心境也将继续陪伴他在今后的创作生涯中不断行进,越走越远。

关注中国刻瓷艺术网微信公众号
0
关键词: 淄博 刻瓷 董善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刻瓷艺术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

上一篇:让刻瓷艺术发扬光大
下一篇:刻瓷大家王一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