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先公大师
陶瓷艺术如同书法,传统厚重。现代化陶瓷的生产技术发展至今,手工制作仍然备受青睐。如何让传统的陶瓷艺术跟随时代潮流,展现时代风范,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阎先公匠心独作,以独到的眼光和高超的艺术水平,创作出一大批符合时代精神的作品,在大家辈出的陶瓷界独领风骚。
阎先公在创作
坎坷难改求艺路
阎先公,又名阎先恭,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美协会员,中国壁画学会会员,中国刻瓷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山东画院高级画师,山东省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这一连串的头衔,和艺术馆中精美的藏品,让人很难相信,阎先公曾三次求学艺术路,却均失之交臂。
阎先公并非出身于艺术世家,也不是科班出身。幼时的阎先公特别喜欢画画,小学时他的素描已经画得有板有眼。初中二年级时,他创作的第一件泥塑作品《列宁像》,参加淄博市教育系统美展而引起轰动,这更坚定了他追求艺术的信心。
然而,阎先公的求学之路却是一波三折。1961年,他初中毕业后报考山东艺专,却没想到该校不招收淄博籍学生;回乡务农后,已是生产队会计的阎先公仍自学苦练,继续参加艺考,成绩名列第一,却又因为工作原因放弃上学;1966年,阎先公又报考中央美院,自学积淀的深厚美术功底让他再次顺利通过专业课,却因文革的到来,停止了一切升学而终止。
一次次与求学的机遇失之交臂,阎先公却并没有气馁,他凭着对艺术的坚持不懈,让自己的艺术才能在各种场合上得到发挥。他曾应邀四处画毛主席像,参加市、区举办的各种展览会,调到省城济南参加样板戏泥塑创作展和济南战役展览。终于在1971年,他调入了淄川区文化馆。
阎先公原名阎先恭,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改名为阎先公。他说,“公”就是要大公无私,“先公”则是要先公后私。既然自己吃上了公粮,今后就要为国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全部才华。
聊斋故里说聊斋
在不断付出智慧、挥洒汗水的前行中,阎先公不断突破自我、创新技艺,给人们带来一次又一次惊喜。在他的艺术创造中,大气磅礴、大雅致臻的画风艺趣,无不体现他高超精湛的技巧和素养。
聊斋故里淄川区蒲松龄纪念馆的展室内,有一件陶瓷壁画作品《狐谐鬼唱入聊斋》。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蒲松龄端坐于壁画中心,他正提笔凝思。周围是《聊斋志异》中的十几个最有代表性的故事,前呼后应,顾盼得妙,浑然一体。传统中国画的线条与西洋画的光影巧妙结合,使得整个画面典雅秀丽。这件作品就是阎先公与罗晓东合作制作的。
上世纪80年代,彩绘陶瓷壁画在淄川区还是空白。1984年,北京首都机场候车大厅的第一块陶瓷壁画诞生后,在全国掀起了一股陶瓷壁画热潮。阎先公敏锐地捕捉到创作灵感,决定用淄博生产的瓷砖绘制蒲松龄和聊斋故事。阎先公开始细读聊斋全集,绘制草图,从聊斋中选择了既有代表性又符合构图需要的十四个故事,经多次草图变更,历时半年时间完成了黑白稿、色彩稿、瓷板墨线稿,终取得成功。该作品引起社会专家、领导的高度关注,十四集电视连续剧《蒲松龄》把该画面选作片头画,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电视剧《狐仙》《风流丈夫俏女人》也选作片头画。更被柳泉啤酒等三家酒类产品选作商标图案使用,已成淄博宣传蒲文化的代表作之一。
《收获》瓷板彩绘
用作品讲好陶瓷故事
“一件好的作品,记录着一个时代。”阎先公说,作为当代艺术家,须有“笔墨随时代”的担当,必须追新求变,不拘旧我。
在创作过程中,从思路到创意,阎先公不断突破。一次创作中,阎先公意外把盛水的杯子弄倒了,水倒在了正在画的瓷板画上,可墨并没有被水泡起。阎先公受到启发,把调好的颜料水倒在新画的瓷板画上,又在人物的身上着色,经火烤之后,感觉很有新意。瓷板色块泼墨画也应运而生。运用这种技法创作的100块《齐国成语故事》瓷板画,轰动各界,广受好评。
“艺术家的境界,不在于他的艺术表现形式、构图或主题,而要有很强生命力的情感故事,最终来感染人、启迪人。”在阎先公看来,人物代表着时代和历史,他创作的内容多是一个个富有时代特质的人物。工作室内,阎先公向记者介绍了新的作品《撸起袖子加油干》。瓷盘画面中,全国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群情振奋,斗志昂扬,正在领导人的带领下鼓足干劲,奋勇争先。虽然已经年逾古稀,阎先公仍保持旺盛的创作创新精力。瓷板深浮雕《飞天》系列经过评选,已经入选国礼系列,成为近年来阎先公的又一精品力作。
阎先公说,艺术家创作的目的不仅是创造财富,更要讲究社会效益。因而他决定与全家一道,把所有有影响的陶瓷作品、国画作品等455件,无偿捐赠给政府,在“阎先公艺术博物馆”永久保存、陈列、展出。
如今,“阎先公”的名字已然声名远扬,记者却在作品上看到了“先恭”的落款。阎先公说,自己现在更要沉下心来,恭敬虔诚地创作出被历史认可的作品,讲好陶瓷故事,传播淄博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