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刻刀划过静谧的夜幕,一把小锤敲开黎明的晨曦,他的作品独具匠心,巧夺天工,作为国礼飘洋过海,擦亮了淄博陶瓷名城的名片,把当代国窑的品牌推向世界……2014感动淄博人物的颁奖词犹在耳畔,时光却并未在这位艺术大师的脸上留下太多岁月痕迹。昨日,记者在王一君位于淄川1954陶瓷文化广场的工作室见到他时,他刚刚结束省政协读书会回到淄博。面前的他依然儒雅、风趣,言语间富有逻辑性的玄妙哲思,一如他的作品。
《吉语_通福》2016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奖品
赋予每件作品鲜活生命力
对于王一君,淄博市民大都不会陌生,身为淄博陶瓷领军人物之一的他,2003年获评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也是自2003年始,王一君受邀国礼陶瓷艺术创作,十几年来多次为国家主席、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和国务委员等领导人创作国礼陶瓷艺术作品,深得中外国家领导人广泛赞誉。2010年,又获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015年,被评为2014感动淄博年度人物,实现10年来首次以文化感动淄博。
在王一君工作室三楼的展厅里,还摆放着他为2013年博鳌论坛上6位国家元首制作的肖像刻瓷盘海报。即使透过海报展现,王一君人物刻瓷的细致入微,精妙传神也毫不逊色。“彩色肖像刻瓷为突出主题,不以背景夺主,实际创作时却不应只简单地理解为去掉背景,而是深入解析本原色、光源色与环境色对效果的影响,把神态、形象、结构、色泽、质感等与光影整合出理想的融和点,肖像刻瓷妙境即在此。”王一君对记者说。
细细品味解读展厅中的每一件作品,不管是窑变釉刻瓷《瑞境宜翔》,还是刚刚创作完成以鸡为主体造型的《大道光明》刻瓷盘、刻瓷瓶,亦或是2016年9月应邀为“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创作的奖品……王一君都能讲出其背后的文化意蕴。
参观中,一件残月形瓷盘吸引了记者注意。看似有缺口的瓷盘上,以铁锈斑驳的色彩勾勒出一枝寒冬怒放的素梅,独特之美引人无限遐想。“这是‘人生的遇见’。”王一君笑着说。十多年前,他参观一家瓷厂时,工人们正在搬泥坯盘,不小心碰坏一个,正准备扔掉,被他及时制止。“陶瓷从原料到成品的生产工序繁复,费工时耗资源,这样丢弃真的可惜,我就将它在原有造型基础上重新打磨制作,赋予上弦月概念,点染以历经寒彻骨方得扑鼻香的梅花,使其独具内涵。”王一君说。
儒青釉刻瓷壶《福慧吉盈》之二
将齐文化元素更好地融入陶瓷设计
1969年,王一君出生在淄博瓷厂一个普通陶瓷工人的家庭,自幼在淄博瓷厂长大的他,整日以用陶泥制作各种“作品”,然后晾干再偷偷放到窑炉的匣钵里“烧制成型”为乐。少年时代的悟性和耳濡目染的熏陶,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高中毕业后,他考取了山东艺术学院美术专业,学成后理所当然进入淄博瓷厂从事美术陶瓷工作。
直到90年代末,山东淄博瓷厂宣告破产,王一君也失去了原有的创作平台,角色随即转换为下岗职工。
在当时市场经济大潮下,许多同行耐不住寂寞和诱惑纷纷改行。只有王一君和为数不多的人坚持下来,然而他们的作品却没有机会参加国家举办的各种大赛,也就无缘获得社会各方赏识。所幸,磨难并没有减弱他对艺术的痴迷,徜徉于陶瓷艺术的世界,坚持创作的他乐此不疲。如今,这段经历更成为他宝贵的财富,砥砺了他坚韧的意志与梦想长存信念,铸就了他谦和宽容、开朗乐观的性格。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陶瓷艺术的价值重新被认可,王一君也从崭露头角到成长为行业领军人物,为淄博陶瓷尤其是刻瓷艺术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越来越高的国内与国际地位。
“回想淄博陶瓷行业当初的辉煌,谁也不知道如果有更多人在阵痛中坚持下来会怎样,好在经过了这么多年后,淄博陶瓷终于焕发出该有的国窑风采。”王一君表示,时至今日,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日益凸显。
在今年的省两会中,王一君提出了把地方特色工艺纳入地方课程教育,传承和复兴优秀地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理念。在今年市两会上,王一君又用心调研并提交了一份将齐文化元素融入陶瓷设计的建议。“陶瓷行业要在传统文化的积淀下借故开今,传承与创新合力驱动。”王一君表示,对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和解读、传统工艺的改良、新材料的应用、淄博元素的植入、功能的延伸拓展都是与时俱进的表现。
在他看来,每一件作品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在陶瓷作品的设计中更多地融入齐文化元素,一方面赋予陶瓷设计更深的地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能有效通过陶瓷这一载体更好地将齐文化深入延展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形成齐文化与淄博陶瓷融和发展。
窑变釉刻瓷《瑞境宜翔》直径78厘米
38头餐具《初心一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