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6岁到63岁,从大刀阔斧的粗陶到精雕细琢的日用瓷,何岩与陶瓷相伴了大半生,融洽了大半生。他所创作的作品,也如其人一样,有了独特的语言、独特的精气神。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十大“齐鲁工匠”之一的何岩,最推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的名言,陶瓷就是让他的一生更有意义的工作,也是值得让他相伴一生的挚友。
缘起豆蔻年华
老家济南的何岩,1岁时跟随父母来到淄博,从此在这座陶瓷浸染的城市中生活。襁褓中的他也许还不知道,这次的迁徙,将对他未来的生活产生多么大的影响。
因为家里有三个孩子,经济条件不好。初中毕业后,何岩主动要求参加工作,年仅16岁便来到淄川陶瓷厂,从事粗陶大缸的成型晾晒。此前,何岩从未接触过陶瓷。瓷厂的工作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让何岩重新认识了这种生活中常见的器皿,并为之陶醉。
由于在学校时做过黑板报,有绘画美术基础。瓷厂成立实验室后,便让何岩加入进来,跟着老艺术家一起从事新产品研发创新。从那时起,何岩开始接触日用陶瓷造型设计。
最早粗陶大缸还是家家都需要的生活必需品,用来盛粮食、储存水。后来随着社会进步,经济条件好转,逐渐被市场淘汰。何岩也逐渐开始转向细瓷,从事茶具、咖啡具等日用功能性陶瓷的造型设计。1996年,何岩调到华光陶瓷,他对日用陶瓷造型设计的理念,也在逐步提升。
长江咖啡具 设计:何岩 国际博览会大奖 销往欧洲、美洲
大刀阔斧到精雕细琢
细瓷与粗陶相比,产品理念、市场消费群体、功能等要求都不一样。但何岩没有将之看作考验。他说,设计师就要根据市场变化不断创新进步,这也是设计师的工作要求。
全国4000多亿的陶瓷市场中,日用陶瓷就占了1100多亿元。如此大的市场,对产品的要求也不低。何岩说,功能性日用陶瓷讲究三点,实用、经济、美观。就是这几个简单的字,不断地这几个字推动着日用陶瓷的不断的发展。
例如一把茶壶,如果把手握起来不舒服,倒水不流畅,体量不合适,不符合需要,这就不是一把好壶。产品设计要适合生产要求,便于大量生产。还要符合人们不断进步的审美,造型和图案设计上更简洁。现代人的饮食习惯跟以前不同,有很多新的做法,所以要求有更适合新菜品的器形,另外现代生活节奏快,它需要一种简约的美。何岩说,这个时代新的审美观念的发展,也推动了日用陶瓷不断从低端走向高端。
亭峰翠山茶具 设计:何岩 全国创新评比金奖
传承创新造就一代经典
何岩的微信头像是一套经典的咖啡具设计,白色光滑的骨瓷配上蓝色的纹路,典雅而庄重,线条流畅而又美观。这是何岩在刚上任华光陶瓷总设计师时的作品,也是1997年华光陶瓷生产的第一套骨质瓷咖啡具,名为“长江咖啡具”。时至今日,这套咖啡具在中国日用陶瓷界仍牢牢占据一席之地。
此前,华光陶瓷主要业务为来样加工,自主原创的东西不多。为了打开局面,何岩以企业现有原材料和生产工艺为基础,加入独到的理解,试图设计出属于自己的创意。他翻阅了大量资料,对咖啡具的构成、造型、形体比例做了反复修改。
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在继承中国传统艺术造型特点基础上,借鉴吸收了国外优秀咖啡具的设计理念,何岩终于成功设计出“长江咖啡具”。它不但奠定了华光陶瓷创作的基础,也奠定了新的艺术形态和造型风格,在国际博览会上揽回大奖。几十年来,这套系列不但市场销售一直不错,还有很多仿造产品在市场出现,侧面证明了它的成功。
除了日用陶瓷,何岩的作品还登上了更大的舞台——中澳国际电影节。何岩创作的电影节奖杯,以中国传统的瓶型为主体,色泽青翠,淡雅脱俗,犹如两只灵动的袋鼠托举着金光灿灿的澳大利亚国花——金合欢,作品将中国的青瓷艺术与澳大利亚的文化传统完美融合,寓意中澳文化的和谐交融与友谊的蓬勃发展,受到评委会和获奖者一致的高度赞扬。
乾坤在握茶具 设计:何岩 国家博物馆定制纪念品
陶瓷艺术之路永无止境
作品获得了市场认可,更获得了崇高的赞誉。但何岩仍不满足,在陶瓷创作的道路上永不停歇。
为了传承传统技艺,让陶瓷精品不在历史长河中流逝,华光陶瓷创烧了华青瓷。在新材料推出后,何岩就敏锐地察觉,要把新材料的美充分发挥出来。“华青瓷加上好的造型和装饰设计,必将成为陶瓷界新材料新风格的领军之作,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果不其然,华青瓷作品一经推出,轰动陶瓷界。华青瓷容·溶卷缸高端、大气、饱满、简约,深得中国传统之美,被卢浮宫永久珍藏。
近期,华光陶瓷又推出华玉女人瓷系列,瓷器光润细腻,是女性专属瓷。造型上,何岩针对性地多用曲线等柔和线条,赋予入深层次寓意,加以施华洛世奇水晶等装饰,给人丰富的视觉感受。
何岩很喜欢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从16岁到63岁,从粗陶到细瓷,从普通制缸工到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十大齐鲁工匠,几十年来何岩从未离开过陶瓷。正如保尔的话,何岩把一生奉献到陶瓷艺术中,也让生命得以真正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