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刻瓷艺术网 > 陶琉雕刻
编辑

鼓珰,鼓珰,绵延千年的琉璃瑰宝

发布时间:2017-10-05 来源:博山发布 作者:刘培国 编辑:535561745
摘要 鼓珰,曾是博山琉璃文化中的瑰宝,外形像葫芦,从小口吹进气体,经过薄如蝉翼的玻璃膜颤动发出一种特殊的响声。它是用琉璃原料经高温熔化后,由琉璃艺人用细长的铁制管状工具,经吹、拉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鼓珰不大...

鼓珰,曾是博山琉璃文化中的瑰宝,外形像葫芦,从小口吹进气体,经过薄如蝉翼的玻璃膜颤动发出一种特殊的响声。它是用琉璃原料经高温熔化后,由琉璃艺人用细长的铁制管状工具,经吹、拉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鼓珰不大,高约16厘米,下半部有饭碗口大小,其形状像儿童们玩的小鼓,往上呈喇叭状越来越细,直至铅笔般粗细。通体空心像玻璃一样透明,壁薄如蛋壳,底薄如蝉翼。

在鼓珰的制作工艺中,制响这道工艺最难掌握,也是鼓珰技术含量中最高的。把玩时手持鼓珰,口含上端细管状口,适量用气一吹一吸,其底部便一凸一凹,随之发出一声清脆的声音。连续吹吸,便连续发出有节奏的声音,清脆悦耳。鼓珰还有大者,大如海碗,声响浑厚如锣;也有小的,小如蒜头,其声如铃。除把玩外,更是一种高手艺的象征,堪称博山琉璃绝活之一,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乐器。

儿时的记忆中,琉璃鼓珰是和瓦屋、草屋上的冰凌,吵吵嚷嚷的集市,摊贩们正卯足了最后的气力,揪住最后的机会,连喊带吆喝地兜售。耳朵里就有了各种奏鸣,土制小喇叭,小风笛,最有特点的还是鼓珰。“咕当咕当,咕当咕当……”是一种薄琉璃的震动发出的脆声,分贝高,特别入耳。循声望去,那琉璃鼓珰就翘在某个儿童的嘴上。

“咕当咕当啪!一个铜板仨!仨也吹不到家。”是说鼓珰易碎,鼓珰的平底,既是承载气流的所在,也是发出响声的薄膜,依靠有节制地呼气吸气,薄膜震动,发出响声,是儿童最喜爱的玩具。

出于对博山老物件的喜爱,在翻阅史籍过程中,发现宋代名画《婴戏图》中,竟然有博山鼓珰的身影。

7Z35I4B496WKYJB(NWQBB8S.jpg

宋代名画《婴戏图》展现博山鼓珰

《婴戏图》的作者是苏汉臣(1094~1172),汴梁(今河南开封)人,北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任画院待诏,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复职,南宋孝宗隆兴初年(1163)任承信郎。苏汉臣《婴戏图》中,有三个男孩子在炕上玩耍。其中两个孩子在看水葫芦里游动的小鱼,另一个孩子在吹“鼓珰”,在炕上还放着一个比较大一些的“鼓珰”。苏汉臣还画过一幅《货郎图》,里头也出现了孩童吹“鼓珰”的画面。画里描绘了十六个儿童和两个货郎,其中有个红衣儿童,吹的就是一个“鼓珰”。无独有偶,在南宋画家李嵩画的《货郎图》里也出现了“鼓珰”这个玩具,是挂在货架上的。

这几幅画起码说明了北宋时候就已经有鼓珰这个玩意。那么,这几只鼓珰来自哪里呢?当非博山莫属。博山是琉璃起源地和最著名的琉璃产地,从唐代开始,是琉璃走出皇家,走向民间的第一和唯一产地,宋元时期已具相当规模。所以,博山鼓珰首现于北宋,基本可以坐实。

等到琉璃鼓珰进入文献记载已经是明末清初的事了。明末刘侗、于奕正合写的《帝京景物略·春场》中写道:“东之琉璃厂店、西之白塔寺卖琉璃瓶,盛朱鱼,转侧其影,小大俄忽。别有衔而嘘吸者,大声唝唝,小声唪唪,曰‘倒掖气’。”因为方言不同的缘故,琉璃鼓珰在各地的叫法是不一样的。山西叫“琉璃咯嘣”,广东叫“料泡”,河南叫“琉璃滴咚”“琉璃不对儿”,北京叫“响葫芦”“倒掖气”“噗噗噔”“扑扑噔”,或者“琉璃喇叭”。

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说过:“琉璃喇叭者口如酒盏,柄长三尺。扑扑噔者,形如壶卢而长柄,大小不一,皆琉璃厂所制。儿童呼吸之,足以导引清气。”《琉璃厂小志》也说:“有底者为扑扑噔,壮其声也,无底者名琉璃喇叭,吹之作响。” 据日本学者林谦三的考证,鼓珰大约在江户时代(16031867)传入日本,名字就叫鼓珰(poppen)。

据说,北京曾有一种供成年人玩的鼓珰,吹口扁形,吹时非用力不响,一旦吹响,则可以吹出高低音调的变化。通行的曲调是先发一粗音,继而为数声高音,最后又以粗音引为长结,似雁鸣鹤唳。

北大教授武际可《从噗噗噔儿谈到非线性》一文,对鼓珰有个生动的描述,说噗噗噔儿“是一种甩玻璃吹制而成的玩具。吹制的办法是,先将玻璃拉成一根管子,然后将它的端部吹成一个球,最后趁玻璃还软,在一个微凸的平面上一摁,使底平面略向内凹,待冷却后即成。通常多为暗红色或红褐色……由于它的底薄如蝉翅,且略凹,玩的时候对着管端轻轻吹气,当内部气压略大时,底就变形而突然外凸,随之噗地一响;然后再吸气, 随着内部压力减小,底儿又噗地一响变为向内凹,这样一吹一吸,便响个不停,很好玩。”

武际可教授认为,大约是鼓珰发明稍后,英国人虎克(R.Hooke16351703)在1660年发现并于1676年发表虎克定律,即:在材料的弹性极限内,弹性物体所受的力与变形成正比。后来的教科书将虎克所描述的这种外力与变形的关系称作线性关系。这一变形理论,成为美国的冯卡门(von Karman)和他的中国学生钱学森的研究课题,他们将这类问题简化为一个球壳在外压作用下的失稳问题,其兴趣直指某些飞机结构元件变形规律的认识。谁能想到一个稚童手里的琉璃玩具,会与诺贝尔奖学者扯上关系呢!

出身于博山琉璃世家的清康熙时代三部尚书孙廷铨所著《颜山杂记·琉璃》,对琉璃属性、原料、制作技艺、艺术特征,有精当而又惟妙惟肖的描写,是当仁不让的中国第一部琉璃工艺技术专著。在书中,鼓珰被归入了“空之属”,就是有空腔的琉璃器。

书中道:“凡为响器,先得下口,后得上口……凡为鼓珰,先得葫芦,旋烧其底而四流之,以均其薄;欲平而不平,使微杠焉,以随气之动乃得鸣。鼓珰者,响葫芦也。”这是制作鼓珰的窍门。书中还介绍了鼓珰的发生机理和用法:“言微气鼓之而珰鸣也。辟之为鼓也,声者其面也,响之应者其腔也,实则其空也。故大空则大鸣,小空则小鸣。”孙廷铨写到这里,笔锋一转,“此老氏之说也:有有之用也。”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要空虚、空灵,才会具有更大的生命力。如果不把雍塞的心灵拓出一片空间,怎么能领悟生命的意义呢?

博山鼓珰还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颜色是透明的,《婴戏图》《货郎图》也是个明证,而其他地方则是“暗红色或红褐色”,为什么?博山敢用矿石原料,而其他地方只能用熟药,也就是酒瓶子、碎琉璃回炉烧造!其品相、质感、音效不可同日而语。听听对鼓珰的称呼就知道了。外地称鼓珰叫“噗噗噔”,同是模拟其发声得名,“噗噔,噗噔!”声音是沉闷的,哪赶上博山鼓珰清脆,调值也高:“咕当咕当!”原因就是博山鼓珰能使好料,料性长,厚薄自如,发音自是嘎嘣脆!外地人称鼓珰用了两连音叫“噗噗噔”而不是“噗噔”,类似博山人哄小孩的语气,比如“吃饭饭!”“洗手手!”如此而已。

关注中国刻瓷艺术网微信公众号
0
关键词: 琉璃 瑰宝 鼓珰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刻瓷艺术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

上一篇:琉璃雕刻,一朝一夕难言传承
下一篇:不惑之年的烧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