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釉瓷在古陶瓷艺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黄色一向是帝王专用色,黄釉瓷器更是明清宫廷用瓷,决不许民间使用。即使在叛乱不断的嘉靖时期,也严禁民间使用,民窑即使可用金彩,也不可以用黄釉瓷。
明代以前的低温黄釉多数为黄褐色或深黄色,不是真正的黄色。传世的黄釉瓷器以宣德制品为最早,传世器大多为盘,器物内外皆施黄秞,釉色娇嫩,釉面肥润,通体无纹。
弘治、正德时期的浇黄釉瓷器烧造技术达到历史最高峰,因呈色淡雅,给人以恬淡娇嫩之美,人们给它起了一个极富诗意的名字——“娇黄”。
明晚期时,黄釉瓷曾一度停烧,直到清顺治时期才又恢复了烧制,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黄秞瓷主要是在沿袭明代黄秞的基础上,以仿宣德和弘治黄釉瓷为主,把暗刻、划、印、雕等各种装饰工艺以及釉上彩绘共同运用到黄秞瓷器上,这样既丰富了黄秞瓷器的品种,又体现了创新的色彩,一改之前单色黄釉瓷“素面朝天”的面貌,形成黄釉瓷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晚清时期的精品多为慈禧太后御用的以光绪黄釉瓷为代表的官窑瓷器。
黄釉瓷器以其靓丽的色彩、特殊的象征意义,而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并且已经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推崇。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中,流传有序的黄釉瓷器并不多见,却总能以高价亮相,成交状况一直位列前茅,价位高的已达千万元,只要是官窑,又是精品,就具备升值潜力。在未来几年,黄釉瓷器的价格或许还会稳步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