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玲
“陶与生活,在美的空间里邂逅,沉浸其中,淬炼心性,用‘美’回报时光与岁月,这是一份幸运,更是一种选择。” 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阎玲的作品清新独特、质朴神韵,与她对艺术的看法相得益彰。在阎玲看来,做人要地道,创作要用心。
大胆突破 陶上泼墨
手绘斗笠碗
出生于1955年的阎玲,1973年考入山东省轻工美术学校学习陶瓷彩绘;1975年到淄博美术陶瓷厂工作,师从冯乃藻、朱一圭先生,学习高温花釉装饰画;1989年考入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学习陶瓷造型绘画和装饰;1992年在淄博美术陶瓷厂从事造型设计及装饰。
1980年,20多岁的阎玲就崭露头角,创作的花釉《猫头挂盘》荣获国家原轻工部二等奖,并作为钓鱼台国宾馆礼品送往世界各地,这在当时的淄博陶瓷界引起不小的轰动。1989年起,阎玲又用了三年时间,在景德镇系统学习陶艺创作原理和技巧。从景德镇归来后,阎玲高温花釉创作风格逐渐形成。
阎玲运用自己厚实的高温色釉装饰技巧,经过几年的研制与探索,实现了泼墨类器型在表面的肌理、泥浆的调制、釉料的混合以及釉温的控制等方面的合理搭配,促使水墨技法日臻成熟,最终获得陶上水墨技法的成功。
陶上水墨并不是简单地再现纸上水墨,由于陶本身质地的特点,加上特殊的釉色处理,阎玲笔下的陶上水墨作品呈现纯朴、自然、流动的艺术效果。2010年获得第九届全国陶瓷创新评比优秀奖的《墨荷》,泼墨力度清晰,又自然勾勒出几枝绿意葱葱的荷花,画面之自然精巧,如有神助。
陶艺创作 妙手天成
手绘竹叶玉壶
从事陶艺40多年,阎玲说,自己与陶瓷的共同特质是他们产生共鸣的原因。“40多年前开始陶艺创作,持续至今。是陶艺的古朴、浑厚与自然吸引了我,让我感觉到陶土的形态与气质更接近心灵的状态,更接近生活的本来面貌。”
与艺术共鸣,作品更有魅力。有一个式样的壶,阎玲已经做了二十多年,她把这种壶做到了“极致”,这种壶叫《竹叶玉壶》。倒入茶水后才开始开片,是国内少见的亚光绿釉,释放出雅致纯朴的效果,手绘竹叶和画龙点睛般的题字更使每把壶都成为唯一。阎玲做的壶,随着饮茶过程中湿度的变化,壶釉表面会逐渐形成开片,片叶大小不一,如冰化一般,尤为奇特。
阎玲还将目光投向了淄博本地特色鱼盘。“鱼代表着自由、欢乐、吉祥。年年有余,吉庆有余,‘余’与‘鱼’谐音,代表新的一年有更多余福。”阎玲说,“鱼盘不是平常用的盘子,只有到过年的时候,才用它盛满饺子端上来,所以鱼盘不仅是淄博的特色,也是我童年最美好的记忆。”
阎玲在自己创作的众多鱼盘中,精心挑选出一组组成“鱼家乐”系列。12个生动活泼、神态各异的鱼盘,排成环状围绕在一件大鱼盘周围,像极了一个家庭的热闹团聚。这也寄托着阎玲最美好的祝愿。
用心创作 美在心间
风雅颂小方壶
采访中阎玲对记者说,人做得地道,作品才地道。她说:“就像高温花釉系列,并非堆放在一起等窑变就可以,而是要有对色彩的认知和运用,真正的花釉是用心做出来的。”
阎玲新创作的花釉四季杯,从口沿到圈足,颜色由浅至深逐渐过渡,间或满天洒落的斑点。红黄绿紫代表着季节的颜色,让每只杯子都洋溢着独有的韵味。灯光映衬下,宛若繁星闪闪,美不胜收。
相比阎玲作品的雅致古韵,她的丈夫孙波的创作风格与其截然不同,追求的是一种“侘寂”之美。孙波是“陶工部落”的发起人,“陶工窑”窑主。他的祖父、父母都是陶工,孙波从事手工制陶近40年,自18岁进陶瓷厂以来,他把所有工序都干遍了。在改革大潮中,他白手起家,创建了自己的工作室。他曾受国家科技部委托赴泰国、荷兰参加“中国古代传统技术展览”,展示传统制陶手艺。他甘于寂寞,像庄稼一样,根扎在地里,朝着阳光生长。如今,他天天与泥火为伴,一件件作品自由奔放,独具个性魅力,散发着古朴高雅的一脉清风。
阎玲和丈夫孙波,都曾为非遗传承班授课,陶艺的魅力也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下一代,儿子儿媳也都曾在非遗传承班学习过。
与陶为伴,质朴自然。长期创作过程中,阎玲与其作品不断产生共鸣,在佳作频出的同时,她也愈加沉静内敛,光华尽收。她把对生活的理解和对艺术的感知融入作品,创作出一件件叹为观止的陶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