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刻瓷艺术网 > 天下刻瓷
编辑

《梨园清韵》瓷刻系列作品创作札记(上)

发布时间:2018-01-15 来源:淄博常宗林篆刻艺术研究院 作者:常宗林 编辑:yuxun
摘要 这是一段伟大的历史,曾经一个民族精神的归宿,她以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倾倒了无数的中外观众,她造就了一批艺术巨匠,是他们创造的优美华丽的唱腔和风姿绰约的舞台艺术形象,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这是对中华文化的抢救性发掘,是对珍贵文献的保护和在创作。  —欧阳中石

这是一段伟大的历史,曾经一个民族精神的归宿,她以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倾倒了无数的中外观众,她造就了一批艺术巨匠,是他们创造的优美华丽的唱腔和风姿绰约的舞台艺术形象,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谨以此文纪念为中华文化做出巨大贡献的京剧艺术大家们!

1.jpg
刻瓷作品《梨园清韵》创作时间:2009年

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剧: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和中国戏剧。前两种在时光的流逝中渐次消逝,唯独中国戏剧世代相传,且日臻完美。在三百多种华夏戏剧之中,京剧脱颖而出,由于她艺术高妙、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因而被称之为“国剧”。

京剧诞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盛行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清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先后进京,清嘉庆、道光年间,汉调艺人进京,徽汉合流,与北京剧坛的昆曲(北昆)、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融汇、衍变,遂于同治、光绪年间形成京剧。长期以来,京剧一直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活跃在戏曲百花园之中。她宛若一条河流,源源不尽地流淌着民族的文化风骨和风致,不分昼夜地滋养着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她以其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倾倒了无数的中外观众,感染了一代代的炎黄子孙。

2.jpg
   瓷刻作品--梅兰芳-《白蛇传》依据1920年代照片创作     创作时间:2016年

京剧的形式也是很美的!她经过一代代艺术家的口传心授,不断地融进非凡的艺术创意。举手投足,唱念做打,巧目顾盼……却又是一招一世界,一念一生辉。于是,水袖圆场、西皮二黄,声韵迭起,舞台之上便如添万束追光,将剧场瞬间点亮,文化精神的起承转合托举出民族艺术的山高水长。她集唱、念、做、打于一身;唱腔丰富多,百听不厌,念白节奏铿锵,韵味十足,表演优美动人妙不可言,武打惊险绝伦,扣人心弦。京剧艺术流派众多,名家辈出,行当齐全,表现形式独特,诗情画意尽在其中。当步入到京剧艺术的百花园中,只觉得一片锦绣,美不胜收,无不惊叹世界上竟有如此奇妙的艺术。这就是京剧之美!

3.jpg
瓷刻作品《二堂舍子》梅兰芳饰演王桂英、周信芳饰演刘彦昌
 依据1955年剧照创作   创作时间:2006年

京剧之美无处不在!京剧之美,美在唱腔--余韵绕梁,梅兰芳的华丽、程砚秋的含蓄、荀慧生的委婉、尚小云的飘逸.....;美在神韵--回味无穷,杨小楼的项羽、周信芳的徐策、袁世海的曹操、萧长华的蒋干......;美在音律--宛转悠扬,《贵妃醉酒》中的四平调、《六月雪》中的反二黄、《徐策跑城》中的高拨子、《霸王别姬》中的南梆子等皆为典范。京剧具有服饰之美,有体现帝王将相蟒袍冠带的高贵,有体现官员士绅鹤氅官衣的华丽,有体现丫鬟小姐霞帔绿襦的精美,有体现书生寒士青衫布袍的简约等等。京剧之美是内涵之美,是由几千年文明内敛而成,它融合了唐人的神采,宋人的意韵,元人的雅致和明人的风流。京剧之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

4.jpg
 瓷刻作品《绣襦记》 荀慧生饰演李亚仙、金仲仁饰演郑元和
 依据1936年剧照创作    创作时间:2012年  
 入选2016中国工艺美术双年展(国博)

京剧自十九世纪中叶形成以来,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行当齐全,流派纷呈,影响深远的戏曲剧种。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创造舞台形象艺术的手段十分丰富,用法又十分严格。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有学者指出:京剧的诞生与发展,受到满清宫廷直接推动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尤其是慈禧太后执政时期,清宫升平署从民间选调名艺人入内廷供奉,京剧因之备受宫廷宠爱而声誉日隆。在此期间产生的以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为首的同光十三绝对日后京剧流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亦使京剧的行当和流派更加丰富齐全。

5.jpg
 瓷刻作品《艳阳楼》杨小楼饰演高登    依据1934年剧照创作 创作时间:2017年

在戏曲表演中,行当的划分由来已久,大约在七八百年前元代杂剧之中就划分出了很多行当。明末清初昆曲盛行之时已有十二角色之说,京剧的行当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京剧的行当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龙套共七行,后来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晚清至民国期间,京剧发展高潮迭起,每个行当都是名家辈出、流派纷呈。每个行当之中都会产生一个大师级的人物,从而把这个行当的表演艺术抬升到一个新的高峰,推动了这个行当的艺术发展。

6.jpg
  瓷刻作品《花田错》李世芳饰演刘玉燕、毛世来饰演丫鬟 
  依据1934年剧照创作    创作时间 :2007年
  获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金奖

大约1880~1918年,京剧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为时称老生后三杰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谭鑫培被称为伶界大王,他承绪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各家艺术之长,又经过创造发展,将京剧艺术推进到新的成熟境界,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形成了无腔不学谭的局面。二十年代后的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等,均在宗谭派的基础上发展为各自不同的艺术流派。青衣行以王瑶卿为代表,他师从时小福、陈德霖,有梨园界通天教主之称,四大名旦皆出其门下。武生行的代表武生泰斗杨小楼有国剧宗师之誉,他是武生鼻祖俞菊笙的弟子。净行是以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为代表。京剧小生行当的开山鼻祖是徐小香,以德珺如、程继仙、金仲仁代表人物。老旦的代表人物是龚云甫。丑角的代表人物是萧长华。

7.jpg
 瓷刻作品《群英会》叶盛兰饰演周瑜    1947年剧照创作
 创作时间:2007年  获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金奖

1918年以后,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代表人物为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人称京剧界三大贤。这一时期除杨派(小楼)、梅派(兰芳)、余派(叔岩)外,旦角中还有尚派(小云)、程派(砚秋)、荀派(慧生)筱派(翠花)及宋派(德珠)、张派(君秋);老生行中的高派(庆奎)、言派(菊朋)、马派(连良)、麒派(周信芳)、奚派(啸伯)、唐派(韵笙)、杨派(宝森)、新谭派(富英);武生行的李派(春来)、盖派(叫天);净行中的金派(少山)、侯派(喜瑞)、郝派(寿臣)以及50年代后产生的裘派(盛戎)、袁派(世海);小生行中的姜派(妙香)、俞派(振飞)、叶派(盛兰);老旦行中的龚派(云甫)、李派(多奎)、孙派(甫亭);丑行中的萧派(长华)、傅派(小山)、叶派(盛章)等。此外还有著名琴师孙佑臣、梅雨田、徐兰沅、王少卿、杨宝忠等;著名鼓师杭子和、白登云、王燮元等。

8.jpg
 瓷刻作品《梅龙镇》荀慧生饰演李凤姐   依据1931年剧照创作
创作时间:2011年   入展2014中国工艺美术双年展(国博)

1927年,北京《顺天吋报》举办京剧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以演《太真外传》,尚小云以演《摩登伽女》,程砚秋以演《红拂传》,荀慧生以演《丹青引》,荣膺四大名旦之称。四大名旦是京剧走向鼎盛的重要标志,他们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开创了京剧舞台上以旦角为主的格局。武生杨小楼在继俞菊笙、杨月楼之后,将京剧武生表演艺术发展到新的高度,被誉为国剧宗师武生泰斗。老生中的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二十年代时期称四大须生。同期的周信芳、唐韵笙、时慧宝、王凤卿、贯大元等也是生行中的优秀人才。三十年代末、余、言、高先后退出舞台,马连良与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称之四大须生。女须生孟小冬,人称冬皇,具有较高艺术造诣,颇有乃师余叔岩的艺术风范。后来由《立言报》主持,又评选出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为四小名旦,至此京剧艺术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9.jpg
瓷刻作品《贵妃醉酒》梅兰芳饰演杨玉环  依据1934年剧照创作
创作时间 2009年

作者简介

10.jpg

常宗林,1972年5月生,山东淄博人,高级工艺美术师,现为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淄博市第十、十一、十二届政协委员、淄博常宗林篆刻艺术研究院院长,工书法、篆刻,精瓷刻和砚铭制作。二十余年来致力于篆刻、瓷刻的创作,其中刻瓷作品《孙子兵法》(42.7米×0.9米)现藏于孙子故里东营市博物馆;《鬼谷子》(64米×1.2米)镶嵌于淄博著名梓橦山风景区;《道德经》(47.5米×1.2米)坐落于济南黑虎泉畔环城公园;《人民币系列刻瓷》被人银行总行收藏;《京剧老照片—花田错》荣获全国第八、第十届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梨园清韵—20世纪京剧大师影像》系列瓷刻作品被京剧奚派传人、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誉为“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抢救性发掘”!淄砚砚雕作品《群星映空》、《鱼戏秋塘》、《残石平板砚》分别荣获获得第一、第二届、第三届中华砚文化博览会“金奖”,《如意兰亭砚》获得2015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石雕刻艺术“百花奖”最佳工艺奖。淄砚作品《佛造像系列》和瓷刻系列作品《梨园清韵》分别入选“2014第二届和2016第三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如意、元宝、抄手砚》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永久收藏。2016年,将砚铭雕刻技艺申请为非遗项目。

关注中国刻瓷艺术网微信公众号
0
关键词: 梨园 刻瓷 京剧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刻瓷艺术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

上一篇:丁邦海大师新年伊始又喜收高徒
下一篇:跬跬而行·《梨园清韵》瓷刻系列作品创作札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