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多年刻瓷艺术发展史中,刻瓷艺术主要以山水、花鸟、人物和书法为表现对象。人物肖像刻瓷是近30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也是与其它题材刻瓷作品相比难度最大的一种形式。所谓人物肖像刻瓷就是运用特制的合金刀具在烧成后的瓷器釉面上刻制人物肖像的工艺。也是在原型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再创作。主要以在瓷盘、瓷板、瓷瓶上刻制为主。
人物肖像刻瓷技法根据瓷器釉色大致分为两种。即阴刻和阳刻,其中阳刻技法又分为点刻法和分层雕刻法。根据我们20多年创作刻制人物肖像的经验和体会,现分别谈谈以上几种人物肖像的刻瓷技法。
阴刻技法
人物肖像刻瓷阴刻技法是指在白色釉面上根据人物形象的明暗关系和结构特征凿刻出大小、疏密、深浅不同的点,以点组线、集点成面,组成写实形象,然后借助于油画颜料敷色后显像,并以点着法加以修饰刻画而成。
用阴刻技法凿刻人物肖像,面部、头发和胡须以及衣着等部位使用工具有区别,面部用尖型刀凿刻,眉毛、头发和胡须、衣着用扁型刀凿刻。
1、面部凿刻法:
面部用尖型刀根据人物面部的明暗关系和结构特征,凿刻出大小、疏密、深浅不同的点,以点组线、集点成面,组成层次丰富、生动逼真的写实形象。先刻暗部、后刻亮部,由暗到亮依次凿刻。暗部密、亮部疏,暗部重、亮部轻。布点均匀、排列有序、渐变明显、过渡自然。力求造型准确,层次清晰,形象生动。
暗部:一般占面部面积的1/3左右,需全刻两遍,必要时全刻三遍,然后借助侧光观察刻过的釉面,是否全部凿刻干净,不能留下任何釉面残点,完全显露出胎体。最暗部也可刻得深一些(深至2毫米左右)。因为暗部胎体吃色重,借助颜料敷色后,暗部用刀重的地方会自然暗下去,与灰部、亮部形成明显的明暗层次变化。有时暗部必须反复凿刻几遍才能更好地体现明暗结构的层次变化,才能真正体现刻瓷的工艺特点。
中间灰部:大致占面部面积的1/3左右,亦需全刻,只刻一遍即可,注意点与点之间尽量不留空隙,可随时借助侧光观察。只刻一遍的面还会留有密密麻麻、又相对均匀的釉面残点。这些釉面残点无需全部刻去,敷色后灰部与暗部有明显的层次变化。如果人物面部以正面光为主,则暗部面积减少,中间灰部面积加大,按中间灰部的要求刻。
亮部:通常占面部面积的1/3左右,凿刻时适当保留釉面。点与点之间可保留一个点的距离,以散点为主,以至到高光部位适当加大间距,甚至局部不刻,保留釉面的自然光洁度,以表现面部结构骨点受光后产生光感效果,如鼻头、眉骨或额骨等(通常鼻头不刻,保留釉面)。敷色后颜色只存在刻过的刀痕里,保留釉面的地方不覆着颜色,与中间灰部产生明显的层次变化。
五官部位需重点凿刻,眉毛用扁型刀按其生长规律凿刻出与皮肤不同的质感。眼睛、上眼睑需重刻,下眼睑则轻刻,眼睛瞳孔最暗点要刻够深度(2毫米左右),高光亮点不刻,保留釉面光洁度;瞳孔周围的虹膜用较窄的扁型刀捻转刻出放射状肌理效果,以传神的刀法体现“点睛之笔” ;嘴部的刻法也要重视,嘴角刀法需重一些,嘴唇按唇纹结构刻出,也可用扁形刀刻出唇纹的肌理效果,下嘴唇高光部分不刻,适当保留釉面亮光。
敷色检查过渡面:用白色布块蘸赭石色(或朱红加少许浅绿)油画颜料,调匀后搽进刻后的面部刀痕里,立刻显现出完整的面部结构形象。此时定会发现不足之处,如过渡面生硬、不均匀,暗部刻得深度不够,或暗部还有釉面残点等,仍需继续补刻或作以修整,并可再次敷着颜料,反复修整,全面调整大关系,直到满意为止。最后用新布块蘸松节油反复擦洗干净,待头发和衣着全部刻完后再统一着色,切忌全刻完敷色后再修整,以免弄脏已着色的部位。因此敷色检查这一步骤是必不可少的。
2、头发、胡须凿刻法:
用扁型刀按头发的生长规律和明暗关系分组依次排列凿刻,先刻暗部、后刻亮部。暗部刻点排列紧凑、密集,不得保留釉面,最暗部需刻深一些,多刻几遍。亮部用刀疏,适当保留釉面,借助侧光观察,显现出保留釉面部分的亮光。遵循亮部疏、暗部密的原则,亮部用刀轻、暗部用刀重,刀法排列均匀,节律优美,用刀连惯,刀断气连,迹断势连,形断意连,组合变化要有节奏和韵味。
3、衣着凿刻法:
以圆型盘为例,用特种铅笔在人物左右双肩线汇合处确定中心点,再向下作放射状画线,并沿盘边留出大约3到4厘米左右画两条间隔1到2厘米的圆弧线,然后用扁形刀按放射状方向依次凿刻(也可用尖型刀)。暗部密、亮部疏,暗部重、亮部轻,最暗部多刻几遍。然后在1到2厘米边线内用尖型刀作渐变处理,内密外疏、内重外轻,由里向外自然过渡,使衣着的下半弧线边缘虚边不致于生硬,产生空间效果。这种虚边处理必须及时搽上与衣着接近的颜料检查渐变效果,往往经过反复补刻、修整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衣着的凿刻方法也可根据人物肖像的不同角度和构图要求,选择其它方法处理。不必千篇一律,统一要求。
切忌在凿刻面部、头发、胡须与衣着时不分明暗,将釉面全部刻除,没有任何层次关系,完全用颜料调色涂绘,失去了刻瓷工艺刻的特点。
4、着色法:
着色之前先将整个面部再次用松节油擦洗干净,然后使用着色工具进行着色,步骤如下:
白色布块蘸朱红色,用松节油稀释后搽进整个面部的刀痕里,便立刻显现出整个面部形象的明暗关系和层次变化,然后用朱红加浅绿调匀后轻轻敷于暗部。着色时要做到用色淡而不薄,重而不厚,淡雅清新,色调统一。着色过程是先用敷着法轻轻搽进整个面部刀痕里,自然显现出明暗关系,然后再用点着法由暗部到亮部依次点着。用色由浅至深,从淡到浓,层层点着。用亮部的光源色和暗部的环境色组成整体统一的基本色调,再用点着法补充色彩层次,并在色彩单调的地方补充环境色加以协调,使整个面部色彩既谐调又统一。
五官部位结构关系复杂,需要细致点着,精心刻画。眼睛、眉毛先用棉棒蘸褐色轻轻搽敷,再用小号笔蘸赭褐色勾画出上眼睑轮廓和眼睛虹膜边线并将虹膜两侧加深颜色向下过渡。最后用黑色点出眼睛最暗点的瞳孔,并留出高光点,使眼睛瞳孔的玻璃体显得透明。鼻孔用小号笔蘸褐色点着,并将两鼻翼与鼻孔的结构转折关系处理好。嘴唇部先用棉棒蘸大红色轻轻敷搽一遍,然后用大红加少许酞青兰色(或黑色)加重上嘴唇色调,用赭褐色点着嘴角。再用小号笔强调出唇纹结构的肌理效果。下嘴唇高光部因未全刻,保留的釉面会自然亮起来。
头发和胡须的着色方法较为简单,用布块蘸黑色颜料用力敷搽到头发部位,即可显现出由暗部到亮部的层次变化,特别注意发际与皮肤接触的地方要加赭石色与面部颜色柔和过渡,不至于显得生硬。
衣着的着色方法与头发相似,先用布块蘸所需的颜料(一般西服用黑色加酞青兰)用力敷搽衣服部位,即可显现出由暗部到亮部的层次变化,然后用棉棒蘸重色敷搽衣领的暗部,再用小号笔点着稍加修饰。领带一般用布块蘸紫红色加大红敷搽底色,暗部用棉棒蘸黑色加以过渡,待颜色干后再处理纹饰。
第一遍颜色干透后(大约一到二天),再继续刻画面部,用点着法由暗到亮层层点着,不断调整色彩关系,强调结构特征,刻画五官部位结构细节的微妙变化。经过反复点着调整,直至达到满意为止。点着时用小号狼毫笔在刻过的刀痕里反复点着出最小的点,并层层点着,也是为了强调凿刻的肖像具有镌刻的金石味,不致于显得太脂粉气。切忌在面部颜色里面加白色(或肉色),用笔调色涂绘,掩盖刀痕颜色,失去光泽。
运用阴刻工艺技法创作的肖像,借助颜料着色显像,再经过细致刻画,色调高雅清新,色彩亮丽。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出了肖像刻瓷的独特魅力,深受人们的青睐。
如作品《江泽民肖像》(直径100cm,白色釉圆型盘),1997年7月5日,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展出后被中共中央办公厅收藏。该大型作品是在白色釉面上采用传统的阴刻技法刻制的,面部层次采用点的大小、疏密组合排列而成,暗部密、亮部疏,以至高光部位保留部分白色釉面。充分利用釉面的光洁度使层次显得非常自然丰富,借助侧光可以看出亮部的釉面光亮,而暗部则刻深到胎体(最暗部刻的深度约3毫米左右),因吃色较重自然暗下去,整体上明暗关系非常严谨,过渡自然,层次丰富。包括头发亮部也是保留釉面的光洁度而自然亮起来的。这件作品是完全运用传统阴刻技法刻制的,是典型的阴刻技法代表作品。当时,人们不无感慨地说:200多年前刻瓷出现于皇宫,后流传到民间,时至今日刻瓷作品又回到了刻瓷艺术的“诞生地”。
阳刻技法
阳刻技法与阴刻技法相反,是指在深色(黑色或棕色)瓷器釉面上的一种凿刻技法。阳刻技法又分为两种:一是点刻法,二是分层雕刻法。
一、点刻法
即在深色(黑色或棕色等)瓷器釉面上根据形象的明暗关系和结构特征,凿刻出大小、疏密、深浅不同的层次,以点组线,集点成面,组成写实形象,然后敷着上一层白色(或浅白色)颜料而显像,但无需用点着法加以修饰。
点刻法以点造型,点是一切形态的基础,是力的中心。既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构成线和面,以点组线,集点成面,点、线、面结合,创造出黑白造型。点刻法用点塑造逼真写实的形象,把形象刻画得非常细致,每一个细小的部分刻画得入木三分,如肌肉、皱纹、头发丝等不同质感。运用点刻法创作人物肖像时只使用尖型刀。先刻亮部、后刻暗部,由亮到暗依次凿刻,亮部密、暗部疏;亮部重、暗部轻,疏密有致,聚散有序,讲究布点均匀、渐变明显、过渡自然,柔和朦胧。凿刻时注意整体感,训练把握全局的能力,既能刻画得细致入微,又能掌握整个画面的整体效果。
1、面部凿刻法:
亮部:一般占面部面积的1/3左右,全刻干净,不留任何釉面残点,高光部位多刻一遍。
中间灰部:大致占面部面积的1/3左右,适当保留釉面,点与点之间适当保留半个点的间隙,可看见均匀的釉面残点。
暗部:通常占面部面积的1/3左右,以散点为主,点与点之间留有一个点的间隙。最暗部间隙逐渐加大,或适当保留黑色(或棕色)釉面,用锋利的尖型刀轻轻凿刻,显得柔和朦胧,与亮部形成明显的虚实对比。
2、头发和胡须凿刻法:
凿刻时追求与面部统一的格调,按照头发和胡须的生长规律和明暗关系,分组依次排点为线。亮部密、暗部疏,亮部以刻实线为主,暗部以刻虚线为主。亮部用刀重、暗部用刀轻,刀法连贯,节律优美,每组组合变化要有节奏和韵味。用虚实结合的曲线刻画出自然生动的头发和胡须造型。
3、衣着凿刻法:
注重格调统一谐调。根据不同的纤维质感,灵活变化刀法,刻点适当增大、粗放一些,与面部刻点形成明显的粗细对比。
4、敷色显像法:
全部凿刻完后,用白色布块蘸白色油画颜料(或浅白色)敷着到刻过的刀痕里便立即显像。然后检查过渡面有无生硬或刻点不均匀的地方,再加以补刀修整,继续敷色检查,经过反复修整,直到满意为止。
点刻法与阴刻工艺不同,只用单色敷色显像,不用点着法修饰,完全依靠凿刻点的大小、疏密、轻重表现出形象的明暗关系和结构特征。因此要求结构严谨,对人物形象把握要精确,不得有半点含糊,一旦出错,没有修改余地。
用点刻法塑造的形象虽然清晰度不高,但具有神秘、朦胧之感。用点刻法最适合创作历史人物肖像,其明暗关系突出,格调朴实、厚重、丰满。
如作品《毛泽东肖像》(直径100cm,乌金釉圆型盘),在1996年12月纪念毛泽东诞辰103周年之际,被北京毛主席纪念堂正式收藏。并举行了隆重的收藏仪式。纪念堂和有关方面负责人及中共淄博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出席。在当时刻瓷艺术界引起了轰动。由此,促进了淄博刻瓷艺术的蓬勃发展。作品是在大型黑色釉面上采用阳刻工艺的点刻法刻制后敷着上一层浅白色。用点的大小、疏密、轻重组合排列出丰富的层次关系。结构准确,形象生动,色调高雅,是当时流行的刻瓷技法中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把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展现在人们面前。
二、分层雕刻法
也称为釉雕,是指在深色(黑色或棕色等)瓷器釉面上的一种分层雕刻工艺,是利用釉面与胎体之间在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仅有1毫米左右厚度的灰色层上,用特制的合金刀具分层雕刻的方法来表现人物形象,而无需着色。
分层雕刻法是刻瓷工艺中难度最大的一种技法,也是在阳刻点刻法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是刻瓷艺术的重大突破。丰富了刻瓷工艺的技法,增强了刻瓷艺术的表现力,提升了刻瓷艺术品的价值和品位。
分层雕刻技法所使用的工具与阴刻法和点刻法相同,除了具备阴刻法和点刻法所能表现的效果外,还能表现出更丰富的层次和更多、更微妙的肌理效果。
1、尖型刀雕刻法:
用尖型刀层层剥离釉面,锤子敲击的轻重,刀刃的利与钝决定了剥离出点的大小、纹理的粗细。
2、扁型刀雕刻法:
用扁型刀层层剥离釉面,速度比尖型刀快、刀法变化多,层次明显,肌理效果丰富。
3、尖型刀与扁型刀结合雕刻法:
先用扁型刀剥离出需要的层次和明暗关系,再用尖型刀精雕细刻、局部刻画。
分层雕刻法,即 “减项成像法”,用小锤敲击合金刀具,将多余的釉面层层剥离出去,而保留需要的层次。敲击的轻重和刀刃的利钝决定了雕刻出的点的大小和纹理的粗细,敲击次数的多少和不同刀法的运用决定了刻出的层次是否丰富。形象的亮部雕刻的次数多,暗部雕刻的次数少,直至最亮部或高光部位逐渐显露出胎体本色。而暗部少刻或适当保留釉面,与胎体之间形成鲜明的黑白对比。黑与白之间显现出过渡自然、柔和、且细腻丰富的层次变化。
由于瓷器釉面的硬度很高,分层雕刻黑、白、灰三个层次相对容易,增加到五个层次已属不易。但为了刻瓷艺术的突破,提升刻瓷作品的品位及价值,五个层次已经不适应表现形象的需求。我们从1995年开始尝试改进工具,突破技法,创新刀法,多种刀法并用,提高了多层雕刻技术,从在1毫米左右釉面上雕刻出五个层次增加到七个层次。为了用超写实的方法雕刻肖像,又将七个层次增加到十个以上。这种难以想象的技法,大大提高了分层雕刻人物肖像作品的表现力,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用十个以上的层次雕刻出的作品,在表现形象的细部结构关系、质感和量感上有很大突破,使肖像刻瓷艺术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使过去分层雕刻作品黑白灰的层次简单、粗糙,发展到今天层次极为丰富、细腻,其格调从沉闷变为明朗,特别符合人们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分层雕刻工艺技法弥补了阴刻技法的不足,使刻瓷工艺水平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1、面部雕刻法:
面部雕刻法的原则是:先刻亮部,后刻暗部,亮部达到要求方可开始雕刻灰部和暗部。先用扁刀后用尖刀,先力度大、后力度小,先刻大面积,后刻小面积。
亮部:一般占面部面积的1/3左右。先用扁型刀自上而下、由浅至深、从暗到亮、步步深入、分层雕刻。层层剥离出亮部层次,高光部分逐渐显露出胎体本色,然后再用尖型刀以“破点法”雕刻出亮部层次。刻点要求细小、均匀,不能出现用刀失误,否则会出现白色“疵点” ,无法补救。高光部位经过反复“破点”,灰点越来越少,由暗到亮使整个处在黑暗的形象逐渐开始显露出来。高光部位要雕刻得有透光感,增加胎体白色的张力,但不要刻得过于干净,象剐过一样显得生硬平板,要处理得柔和、有层次感。
中间灰部:大致占面部面积的1/3左右。先用扁型刀剥离釉面第一遍层次,再用尖型刀以破点法层层雕刻。灰部层次最丰富也最复杂,雕刻的难度最大,不要雕刻的太过而伤了釉面,或直接裸露出白色胎体,要留有余地,在破点的过程中调子会自然亮起来。灰色是中性的,从深灰至浅灰可变化多种灰色,缓冲黑与白的强烈对比,增加层次感、立体感,扩宽空间,更利于细节的刻画和表现肌理效果及形象的质感。
暗部:通常占面部面积的1/3左右。用尖型刀分层雕刻,最暗部适当保留釉面残点或点与点之间保留一定间隙,用锋利的尖型刀轻刻,过渡柔和,暗部轮廓线要模糊、虚化,与灰部和亮部形成鲜明的虚实对比。黑色(或深色)具有吸缩、坚固、不透明感,有较强的量感表现力,尤其是眼睛、眉毛、鼻孔、嘴角、下颌等部位,要保留好釉面,否则会减少层次,使人物失去神色。要将反光处理到位,柔和而朦胧、微弱而灵透,反光刻点要细小、轻柔,不可与亮部相争。
2、头发和胡须雕刻法:
雕刻时尖型刀和扁型刀交替使用,根据头发的生长规律,按梳理方向分组分层雕刻。亮部高光部位要刻至胎体,显露出胎体本色,使其亮起来。暗部适当保留釉面。亮部用实线、暗部用虚线,有实有虚,虚实结合。头顶部分的头发远离视点,要雕刻得蓬松、自然,注意头发向后转折的方向和透视效果,并做虚化处理,与前面的头发形成明显的虚实对比。
3、衣着雕刻法:
用尖型刀雕刻,亦与点刻法相同。根据衣着的明暗关系,亮部或高光部位刻到显露出胎体本色,暗部适当保留釉面,亮部刻点大、暗部刻点小。为了突出面部皮肤细腻、柔和的质感,处理衣着可适当变换刀法,用刀粗放、概括,以粗衬细,加强粗细对比效果。
刻瓷分层雕刻工艺既具有浅浮雕的特征,又以釉色多层次表现形象所独有的特点。在由浅至深的分层雕刻过程中,既要表现浮雕中的“雕”的特性,又要体现刻瓷中“刻”的工艺性。刻中有雕、雕中有刻,是刻与雕相结合的一种特殊工艺,也是一种完美的结合,并且无需用颜料修饰。分层雕刻作品材料抗氧化、耐酸碱,方便永久珍藏,其表现力度和视觉效果都是其它工艺门类所不能比拟的,也是目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种雕刻工艺。
根据分层雕刻工艺的特点,人物肖像作品是运用西方绘画写实的光影造型表现手法雕刻的。利用光的作用来塑造具象写实的形象,注意光源的一致性,注重形象本身的光影、明暗关系和结构关系的处理。强化形体空间感、实体感。在清晰与模糊、虚实对比、面与面的衬托关系及黑白结构视觉转换意识的处理上下大功夫。使形象具有厚实、丰满的感觉,力求造型准确,层次清晰,形象生动。要求作者不但具备准确扎实的素描基本功和造型功底,而且还要具备深入精微的形象体验能力和严格精妙的雕刻技巧。只有这样,其作品才能体现分层雕刻工艺的独特魅力。
如刻瓷釉雕作品《侯一民肖像》(直径51cm,乌金釉陶瓷盘),是运用分层雕刻技法创作的经典作品之一,展现了运用超写实光影造型在刻瓷中最好的发挥。面部和手的皱纹、皮肤的细微纹理和走向以及肌理效果,都雕刻得极其细腻、柔和、富有弹性,而且具有透明感。运用分层雕刻技法把每一个细小的结构关系都处理得准确到位。白色胡须刻画得惟妙惟肖,细致入微,错落有致,虚实相间,前后层次关系明确,光感极强。棒针羊绒毛衣与面部和手形成明显的粗细对比,人物造型严谨、准确,形象极其生动,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老艺术家的风采。该作品在2008年8月“第四届全国刻瓷艺术作品大赛”中荣获金奖。
局部写实部位处理得好,只是一个方面,其实分层雕刻难度更高的还是虚的部分。有实必有虚,以虚衬实,虚的更虚、实的更实,拉大对比度,强调节奏感,将超写实的西方绘画理念运用到釉雕工艺中,是一种完美的工艺形式。如胡须的处理方法,在雕刻几根较实的白色胡须之前,必须先把后面虚的胡须雕刻出来,而且前后虚实结合、互相衬托。前后层次穿插关系处理起来难度最大,尤其后面模糊、朦胧的效果要多用数倍的功夫才能雕刻出效果,否则该实的部分不实,该虚的部分不虚,显得平板薄气,失去了塑造写实形象的意义。因此,虚比实在分层雕刻时更难把握,只有经过长期不断学习实践才能掌握这种特殊的分层雕刻技法,创造出更精彩、更经典的作品。
刻瓷的最高技法是分层雕刻,釉雕的精髓就是分层雕刻,而分层越多,则层次越丰富、细腻,其表现力就越强,这在创作人物肖像时更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这门工艺发展时间短,制作难度大,目前从事这项艺术的人较少,但只要刻苦努力、坚持实践,熟练掌握运用分层雕刻技法,领会分层雕刻的精髓,就能创作出釉雕肖像艺术精品。
以上三种人物肖像刻瓷技法其工艺特点不同,表现效果各有千秋。在创作人物肖像时,可根据以上介绍的几种技法选择适合自己表现的技法刻制。
人物肖像刻瓷与创作其它题材的刻瓷作品相比难度较大,肖像刻瓷要求创作者必须有深入精微的体验能力,准确扎实的造型功底和高超娴熟的雕刻技巧,三者缺一不可。肖像题材的作品在刻瓷艺术中占有相当高的位置,有其特殊的社会功能和审美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们青睐。人是万物之灵,通过形象对话传递感情、承载精神、表现内在美感。肖像刻瓷绝不是简单的模仿复制,而是在原型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只有在前人的基础上寻求突破,创新发展,把功夫“绝活”做到极致,把刻瓷水平提升到更高的层面,才能创作出更好的肖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