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和刻瓷,一为笔,一为刀。两者需要同样安静的工作室,有着同样悠扬高邈的意境。从家学渊源的书法,到不遑多让的刻瓷,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侯刚改笔为刀,用刻瓷艺术融汇传统山水,以刀为笔绘出意境天成。
兴趣使然 改笔为刀
《金秋硕果》
1971年,侯刚出生于陶瓷文化浓厚的博山,祖父侯本杰乃当地小有名气的书法家,长于瓷上作书,其作品随博山陶瓷远播海内外。自幼受艺术熏陶的侯刚,在祖父点拨下习练书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1991年,他考入中国书法函授大学,系统的学习了书法、国画、素描等课程。
后来在博山陶瓷厂工作时,长年累月,侯刚接触到的陶瓷艺术家越来越多,对刻瓷这门在陶瓷上“书写”的艺术,也越来越感兴趣。“一开始是好奇心,把自家吃饭用的盘子,写点字、做点画,然后用刻刀一点一点地刻出来,摆在桌子上自己欣赏,时间一长,好奇就变成了爱好。”
一开始,侯刚因为兴趣而刻出的作品,经常作为精心创作的小礼物送给朋友。时间久了,喜欢他作品的人就会主动前来购买。见到有市场,侯刚就把一部分刻瓷作品拿到朋友处代卖,没想到反响还不错。1995年,由于博山陶瓷厂经效益不好,侯刚考虑出路时,想到了刻瓷。“终于,刻瓷从爱好成为主业了。”
大师授艺 再攀高峰
《古塞驼铃》
2008年,侯刚创立了自己的艺术工作室泽艺轩。此后,侯刚的作品多次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评比,并频频获奖,但这不是他最大的收获。侯刚说,他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恩师董善习大师。
2011年陶博会评比期间,侯刚见到了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董善习和他的作品。“老师的作品我特别喜欢,创作风格和特点也非常打动我。”经过交流,董善习也认可了侯刚的人品和作品。从那时起,侯刚在艺术道路上不是一个人摸索了。
初见侯刚的作品,董善习评价为“技艺用工,手法可以更细腻”。让侯刚有拨云见雾的感觉。在恩师的指点下,侯刚的绘画技法和刻瓷手法进步飞快。“我的刻瓷技艺有了明显的提高,审美观有了新的认知。在老师深厚的绘画功底和严谨勤奋的工作态度影响下,我也不断吸取一些新的理念。”
2013年,侯刚带着自己创作的《云山暮归图》找到老师指点。董善习说,作品气势十足,整体完成的很好。细节处理上可以加些层次,人物、动物再精确一点。按照老师的指点,侯刚新创作了《云山暮归图》,这件作品在当年的第十届山东省陶瓷艺术设计评比中获金奖。
精湛技艺 佳作天成
《高原情》
2018年11月新公布的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名单中,侯刚的名字赫然在列。经过二十多年潜心创作,侯刚的刻瓷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作品也涉及人物、山水、花鸟等。创作中既有疏秀劲健、意境灵奇的风格,又掺入了北派山水雄奇苍劲的特点。以此为基调创作的作品先后多次获奖,颇受收藏界人士的青睐。
勤奋之人总可慧眼识珠。侯刚的琉璃瓶作品《古塞驼铃》,在黄蓝相间的琉璃瓶上,以黄底色为沙漠,蓝色当朦胧的山脉,刻上长长的驼队,使人产生梦幻般的感觉。这样一件意境天成的作品,雕刻用琉璃瓶却是一家小店尘封多年的滞销品。侯刚的慧眼发现了它,而作品也让侯刚获得了首届金祥杯琉璃艺术大赛银奖。
长期创作中,侯刚把刻瓷艺术语言和中国传统写意画山水充分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凭借精湛的技艺,侯刚的作品先后在各级评比中获奖50余次,并多次被国内外友人收藏。仅2018年,作品《秋韵》《塞外驼铃》在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荣获金、银奖,作品《江山如画》在第四十四届山东省陶瓷艺术设计大赛中荣获金奖。2015年9月,侯刚还应邀参加意大利米兰第十届世博会,现场展示淄博刻瓷技艺,受到国外友人高度赞誉。
学无前后,达者为先。由书而刻,改笔为刀。侯刚在陶瓷上精雕细琢,沉淀了时光,淬炼了艺境,惊艳了世人。在陶瓷艺术星光璀璨的淄博,侯刚一敲一凿,创作着艺术佳品,追寻着刻瓷大道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