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刻瓷艺术网 > 陶琉雕刻
编辑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芝文:小如蚂蚁的陶瓷微书著成三十五万字《三国志》

发布时间:2019-04-22 10:15:35 来源:工艺中国  编辑: 
摘要 一张白纸能盛下多少汉字?一面陶瓷能否装下一本巨著?当《吉尼斯之最颁奖晚会》主持人宣布“请来自广东汕头的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王芝文上台领奖!”时,这个问题似乎有了答案——由王芝文创作的包含三十五万字的陶瓷微...

4.jpg

一张白纸能盛下多少汉字?一面陶瓷能否装下一本巨著?当《吉尼斯之最颁奖晚会》主持人宣布“请来自广东汕头的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王芝文上台领奖!”时,这个问题似乎有了答案——由王芝文创作的包含三十五万字的陶瓷微书作品《三国志》荣获世界吉尼斯优秀项目奖。

1.jpg

陶瓷微书上的文字小于蚂蚁

微书,在我国古代早就有之,其特点在于字体微小,于一寸小小娟纸上书写下大大乾坤。一直以来微书多为绢布或纸上作品,但王芝文却独辟蹊径,将微书写于陶瓷之上,其技术难度不言而喻。

2.jpg

作品《资治通鉴》

陶瓷微书把诗文、微书、国画融为一体,作品远看是一幅国画,古文古画融于山水之间,缥缈灵动,而再走近一看便会发现云雾之间竟是由无数个密密麻麻的毛笔字组成!肉眼无法辩清为何文字能这般错落有致,给人一种似画非画、似字非字的错觉美感,字画融为一体,以至于让人不得不拿起放大镜来细细端详,而放大镜下的一切,惊为天人。方寸之间,大有万千,明明是芝麻小字,却如同让人遨游浩瀚星河一般,目瞪口呆之际仿佛又沉浸在其书法中云游九霄。顷刻间,摄人心魄。

笔耕一室之内

陶瓷微书作品《三国志》以东汉名著《三国志》为创作题材,从1997年1月8日至2006年1月18日,历时七年时间,王芝文将拥有352963个繁体汉字的《三国志》书写于一个高85厘米、直径29厘米的陶瓷箭筒上,平均一平方厘米内盛下了50个繁体字。

然而在区区一平方厘米内书写下了50个繁体并不是王芝文的极限,他曾试过在一平方厘米内写下100个繁体字,但经过王芝文无数次的测算得出,一平方厘米50个繁体字已经是肉眼的极限,为了艺术美感与表现张力,王芝文不追求炫技,终使得作品字字入神,笔划分明,每个字的起、转、承、折都清晰可辩,且集书、诗、画于陶瓷箭筒上,古朴中见韵味,细微处现功力,最终使该作品成为“华夏一绝”,打破世界纪录。

清华大学教授张守智评价说:“能完成这样一件精美的作品,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且难度相当之大!”

3.jpg

确实,谈及《三国志》的创作,王芝文至今难忘。

在开始创作《三国志》时,王芝文家中还没有空调,炎热的夏夜,只能开窗散热,蚊子飞来飞去,肆无忌惮地在王芝文的身上叮咬,但王芝文不敢去打它们,怕一打就会使自己分心走神,他只能全然不顾蚊子叮咬,哪怕皮肤上红疹点点,只看见那瓶身飞舞毫尖。

当《三国志》创作了一年多,一个偶然的意外事故却差点儿击倒了王芝文——有一天他端着茶杯站在《三国志》旁思考琢磨,可不知怎么,只见茶杯突然掉了下去,茶水溅了满地,也溅在《三国志》上,被茶水溅到的地方字迹模糊,一滴水珠就是几十个字!他急急忙忙用棉花小心翼翼地吸干茶水,边吸边掉泪,直骂自己:“怎么这样不小心!”他不吃不喝、不言不语、失神一般地愣愣地盯着箭筒盯了一天,反复抚心自问:我该怎么办?

“难道我就让一杯茶水击倒吗?”王芝文终于调整了心态,坚强地站起来,深情地抚摸着《三国志》,对着它一字一板发誓:“从头再来!”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历经二千多个日夜,整部《三国志》终于完成了,作品进入到了最后一个环节——窖炉烧烤,只有经过陶瓷窖炉高温烧烤,才能永久定型,字迹不退,但如果在烧的过程中,稍有不慎,七年的心血便要灰飞烟灭……

王芝文认真地按上手印,写上创作时间和名字,进入到烧烤工序。那是一个令王芝文终生难忘的寒夜,他和好友小心翼翼地把“三国志”载到瓷厂入窖烧烤,王芝文反复地检查“三国志”是否放置平稳,目不转睛地看着师傅盖上窖盖、旋紧把手、密封窖炉……

经历了一夜的辗转反侧,第二天清晨听到作品顺利出炉时,王芝文立即冒雨狂奔而去,快步上前紧紧地抱住“她”,忘情地吻着“她”,无声的泪水流淌在王芝文脸上。

放浪形骸之外

王芝文创造了陶瓷微书的历史奇迹,早在2006年,王芝文就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受到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的接见和颁发证书,是广东省获此殊荣最年轻的一位大师,其作品也经常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首脑、政要及知名人士,如英女皇伊丽莎白二世、泰国总理川·立派、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新加坡原总理李光耀,以及香港董建华、李嘉诚、澳门何厚铧、马万祺等。

王芝文和陶瓷微书之间的缘分,自小便开始了。王芝文出生于广东汕头澄海的一个贫困农村家庭,小时候就喜欢上了书法,因为以前生活条件不是很好,买不起宣纸,他就拿废弃的报纸或作业本来写,没纸的时候,他就在地面的红砖上进行练习。

5.jpg

陶瓷微书需借助放大镜欣赏

高中毕业后,王芝文到铸造厂当过工人,到陶瓷厂烧过陶,在空闲的时间里,他到业余美术进修学校去学习绘画,23岁那年考入了汕头工艺美术学校,开始了陶瓷微书这一艺术形式的探索,他先在纸上练习繁体行楷,从大到小,从小到微,然后逐步写到了陶瓷上,最终达到了作者书写时裸眼而观察者却需要借助放大镜才能观赏的极致惊艳效果。

刚开始时有很多人是不理解的,认为这是雕虫小技,难登大雅之堂,但王芝文抱着乐于天命、安于清贫的心态一如既往地苦练,风华正茂的他抑制住年轻人花前月下的浪漫,抵挡住色彩斑斓的夜生活的诱惑,把自己关进小屋里,避开喧嚣,潜入漫漫的孤独、艰辛、枯燥的寒窗苦作中。

每当夜阑人静,万籁俱寂,四周一片漆黑,唯独王芝文特殊工作台上的台灯彻夜亮着,王芝文喜欢先点上一柱沉香,任沉香散发出的阵阵香气沁入心扉,约莫半个小时,等他渐渐地把心神、眼神、气息调节到了最佳状态,便搦起自制的细毫,双眸凝于一个针头大小的视点上,集气息于笔端,一笔一划如行云点水……此时的他,超然物外,心无旁顾,忘乎一切,直到东方吐白,他才放下笔,闭上疲惫的眼睛,按摩紧张的十指,放松发麻的双腿,正是这样夜复一夜的苦心笔耕,才成就了王芝文的出超技艺。

三更灯火二月杏花

6.jpg

《闲雅小品集观》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功夫始终是不会辜负有心人的,王芝文的日夜沉寂,醉心微书,造就了其作品的石破天惊、出类拔萃,正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邱耿钰所言:“王芝文这样的方式去作陶瓷书法艺术创作的,在中国可能真找不到几人,至少到目前我还没有发现。”

7.jpg

《朱子家训》被钓鱼台宾馆收藏

1995年以来,王芝文的陶瓷微书作品先后获得国家级和省级金奖二十多项,并常常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首脑、政要及知名人士。其作品先后被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务院中南海紫光阁、外交部钓鱼台国宾馆、广东省委、广东省政府、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中国工艺美术馆、国家知识产权局、广州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韩国首儿市政府、泰国淡浮院、美国贝克斯菲尔德艺术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其代表作《三国志》荣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易经·书经》等多件作品入选上海世博会。

近年,王芝文先后在澳大利亚、美国、韩国、广州市、澳门、中国美术馆等地举办陶瓷微书作品展和陶瓷微书研讨会,参加文化部举办“巧夺天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并出版、发行了个人大型作品集及个性化邮票、明信片和中国电信电话磁卡等。

8.jpg

其作品入选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华夏掠影》和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王芝文也被选定为"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多次予以报道,被誉为"华夏一绝"。

笔墨出于手,实则根于心

“书法是有生命的,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汉字,每个字都有自己的内涵、构造、神韵,我是用心在写。”笔墨出于手,实则根于心,王芝文对每个字都倾注了自己深厚的感情,如恋人相依,如英雄相惜。

“王芝文的艺术成就是惊人的、是立足于本土文化、加上当代创新,是中国的、是现代的、是世界的!”王芝文在陶瓷微书领域的造诣是基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块深厚土壤,以古为法,大胆创新,用更丰富的形式去展现中华文化魅力,为我国艺术文化领域增添了几分别样的精彩,王芝文的艺术成就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是一笔可贵的财富。

关注中国刻瓷艺术网微信公众号
0
关键词: 工艺美术大师 陶瓷微书 王芝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刻瓷艺术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

上一篇:尹干琉璃艺术之《流光溢彩》系列(六)
下一篇:《献礼70年》淄博陶瓷 惊艳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