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中
张新中,中国陶瓷创作艺术大师、中国刻瓷艺术大师、中国杰出陶瓷创作艺术家,中国刻瓷艺术网特聘创作艺术大师,1965年生于山东博山,1984年考入山东博山陶瓷研究设计院,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技师,2004年被省陶协授予"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2007年被省政府授予“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2007年被省轻工办授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16年授予“山东省特级陶瓷艺术大师中国陶瓷协会刻瓷研究会研究员、山东省十大最具收藏与创新力大师、山东博山工艺美术协会副主席、山东博山刻瓷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淄博张新中陶琉艺术馆馆长。
守分不守分,放到一个艺术家头上,还真不好说对错。这个周末,在古窑村认识了一位颇有声名的陶瓷艺人,钻研陶瓷艺术30余年,收获了一大摞“大师”头衔,似乎已经功成名就,还初心不改在继续创新创作。听了他的故事,很想给他扣一顶帽子——叫不安分的守艺人张新中。
六十年代,他出生在山头一个叫雪林底(音)的地方。山头是个陶瓷窝,一个陶瓷、石膏模具、匣钵残片遍地的地方,浓厚的陶艺氛围,以匣钵为最。匣钵,质地为耐火材料,博山人都叫它笼瓦盆,陶坯装在匣钵里,匣钵装进窑里,大火烧成,因匣钵的保护,启封后各色陶瓷窑货光洁一新。龟裂的匣钵依然坚固,上千年里被民众当作建筑材料,盖屋垒堰,坝院砌墙,遗存下古窑村古拙朴茂,蔚成景观。烧炭的时代人们用匣钵盛搭火炭泥,盘炭炉子,唯博山独有。随着圆窑、隧道窑消失,梭式窑不再使用匣钵,匣钵没有变成垃圾,而是变成准文物,甚抢手,300块钱一个。哪里拆出了匣钵,一声出让,手慢无。
他生性聪颖,缘于这些制造、创造元素的熏染,两个舅舅又能写会画,走姥姥家,走亲戚家,很受他们的启迪。在博山陶瓷厂子弟学校读完小学、中学,1981年考入博陶技工学校,特喜欢美术课,跟着美术老师欧林芳学美术,1984年毕业后分配到博陶。
1984年秋,一时时兴大型陶瓷壁画,博陶科研所缺人,为了培养后备力量,博陶周庆林副厂长提议科研所招考彩绘工,先撒一面大网,举办一次书画展,从中选拔60多个人具报考资格,再考国画、书法、设计,12月份录取了12个,分别跟着三位老艺人学习陶瓷绘画。
那年他19岁。
他这一组4个人,师从冯乃庄,另一组4人跟随周祖功,还有4个拜在纪荣福老师门下。
冯乃庄在全国陶瓷界最出名,“陶瓷冯氏三兄弟”中的老大。老师自己一个画案,4个学生在老师面前摆开桌子,两两相对。老师画,学生观摩,自己再画,画毕老师看看,做出点评,哪里不行,哪里继续。慢慢就能独立绘画了,初画釉上彩,后画釉下彩:氧化钴、海蓝为主,写意,墨分五色,轻重浓淡焦湿,像画国画一样,抹出洇的水墨效果。他最有灵性,多一气呵成,不拖泥带水。比如两天画一只瓶,一天完成,剩下的一天就在纸上练字、练画。科研所办公室领来黄表纸,毛笔,尽着自己练。还带着任务外出写生,老师带队,去黄山,桂林,泰山,菏泽,回来进行创作,把作品表现到陶瓷画面上。
1990年陶瓷手绘瓶《琵琶行》(局部)
他这个组,只有他和李庆章孙女李玲画人物。临摹老师的作品《琵琶行》,特喜欢老师的人物,尤其头发丝,一根是一根。他说老师,这样画人物的头发是不是太费工?能不能用小写意?把前头画点发根,后头一笔抹过去?冯乃庄说,写意是以后的事,开始得扎扎实实学。他怔住了,再看老师怎么画。头发先勾一遍淡的,出一个效果,然后再勾一遍浓的,丝丝缕缕,真假难辨,厚度也有了,质感也有了。他想走个捷径,老师说这样不行,达到一定程度才能用写意。老师的观点是,人物是工笔的,头发是写意的,不协调。工笔就是工笔,从上到下都是。要么是写意,衣纹概括,头发概括,兼工带写。老师说我画了这么多年还坚持用工笔,你们刚入手,基础还不行,不能找省劲。确实造诣很深了,达到一定的积淀以后再画写意。
他决定扎牢工笔这个童子功。陶瓷上画工笔先拍漏。一张毛边纸,图像使淡墨勾了,勾好以后,一回摆上5件6件陶坯,用抹桌布,蘸水拧干,照着坯体啪啪啪,在坯上留下一个淡墨的痕迹,统一定形,画的时候八九不离十。初学都是这样,限于人物、花鸟,山水不用,肥点瘦点不妨。画工笔的时光是寂寞的,却为他日后的写意奠定了牢固的根基。
2004年喷彩刻瓷盘《江畔飞鹤》
他的写意之所以有神,得益于当初老师的指点。没有工笔的基础,人物的形会飘,一步一步来,循序渐进。现在他回顾起来,感恩于老师的教诲,虽然没挣到钱,但是学下了东西。现在创新无数,万变不离其宗,基本功都在里头。直到博陶被华光集团兼并,冯乃庄老师退休,他才开始画写意人物,在科研所卖得最好。本来画人物的就少,他的写意人物别人都做不了。画孔子,别人画两天,他半天就能画完,给人的感觉不一样,有宣纸上国画的效果,笔墨的意趣。
从1984年到1990年,是他潜心学习和感悟阶段,为了弥补理论不足,他被推荐就读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淄博分校国画系,每周一至两天都去在张店文化馆的函授点,师从曾先国、王来夏学画山水,师从赵建民、唐秀玲画花鸟,持续了三年。渐渐地,他发现了自己的非分之想。追随冯乃庄老师画釉上彩,却“吃着碗里瞧着锅里”,觊觎冯乃江老师的浮雕、堆雕等工艺,神追心摩,痴迷创新,星期天休息,他也泡在科研所。
博陶虽大,有亚洲之最称谓,也擅取他山之石。其中借鉴湖南醴陵釉下五彩,成功研制出滑石瓷釉下牡丹茶具。画面简洁大气,牡丹艳而不俗,一时人人艳羡,能入手一套便甚为得意。并没有吆三喝四的推广,却悄悄深入人心,可见真正的美,足以抵达最朴素的人心。
1992年开光刻坯瓷板画《聊斋》
他在冯乃庄老师门下,还惦记着一墙之隔的冯乃江老师。冯乃江浮雕喷堆好,刻瓷肖像更好,一口屋专门刻瓷。彩绘组与刻瓷组隔壁,没事就去冯乃江屋里踅摸,冯老师刻肖像,纯手工,用九宫格放大照片,点刻,国画色上色,上一遍上光油,他一一记在心里。作品形神兼备,对他影响很大。这下好,他一手彩绘,一手刻瓷,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凡是博陶有的陶瓷技艺,他都好奇,他都尝试,他都上手,许多技能慢慢成了他的强项。
1990年,他25岁。坐了6年的冷板凳,他要道士下山了。此后数年间,他从一个不守分的守艺人成为“获奖专业户”,平均每年都要抱回五六个奖项。
他的声名最初鹤起于第一次参加山东陶瓷创新设计评比大赛。
那是1994年。参评单位有博陶,淄博瓷厂,工业陶瓷厂,淄博美术陶瓷厂,张店陶瓷厂,淄川陶瓷厂,福山陶瓷厂,烟台瓷厂,威海瓷厂,济南一个机构,奖项不多,一个瓷种就设一个一等奖。他要创作一件20吋陶瓷综合装饰大盘,选题已经想好,叫《春韵》。
此前的参展作品,他都见过,不乏匠心力作,但他们的思路狭窄,放着博陶那么多瓷上技艺视而不见,只用一技一巧,艺术表现乏力,他要来一次全方位突破,而这个突破,他认为自己胸有成竹。《春韵》把镜头对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多姿多彩的植物世界,春季到来时万木葳蕤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恰是他青春勃发、生命涌动的真实再现,是一次速度与激情的大爆发、大展示。
自从进入博陶研究所,所见、所学、所用,已经掌握的你就来吧!彩绘用上了,刻瓷用上了,浮雕用上了,堆雕用上了,喷堆用上了,开光用上了,动彩用上了,窑变用上了,百技咸集,万类缤纷,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这件作品,用眼睛看,用手摸,画面都是立体的。粗壮的榕树,刻坯凹雕。树林里的花卉是喷堆,鸟是浮雕,有些叶子是刻瓷,有些地方是彩绘,盘子周围是高温窑变釉。堆雕,类似青海塔尔寺的堆绣,在半干的宝石瓷坯体盘上,以白瓷泥浆雕出物象比如仙鹤、飞鹤的立体感,白瓷与宝石瓷盘的原色形成反差,物象愈显生动。喷堆适用表现玉兰花、牡丹花、茶花等花卉形象。用黄表纸铰出花的形状,用泥浆水把它贴住,露出需要喷彩的部分,白瓷泥浆里头加上温水,喷枪远离瓷盘,掌握好喷枪的角度和距离喷制,花瓣鼓起来,立体了,揭掉黄表纸,用蜡水点在花瓣上,保护起来,喷其它釉料时,花朵不再挂釉,喷完以后把蜡迹擦掉,一烧,花朵雪白,有刺绣的毛绒绒感觉,再用国画色往上画,效果特别好。喷堆也叫瓷上刺绣,也是跟冯乃江老师学的,是博陶的独门绝技,极少几个人掌握。动彩通过釉色的自然过度,表现蓝天上白云的流动,沙漠的动感。这件《春韵》在评比中一亮相,便夺得省评彩绘类唯一的一个“一等奖”。
1994年开光彩绘刻瓷《周游列国》(局部)
他的彩绘作品,也在进入佳境。代表作品《孔子系列》,三个一组,无光釉,人物都是开光彩绘,上下空白处刻瓷以古车马。当时的刀具虽粗老笨重,刻得不细,倒也粗犷,代表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反倒与彩绘的细腻形成了反差,新颖,极富装饰味,有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无光釉也凑趣,如果用亮光釉,人物就没有那么古朴。以《周游列国》最有代表性。淄博花釉在朱一圭手上做到了极致,画幅无巨细,色彩无不能,表达无不及。他却把淄博花釉用到了最细腻处、最微妙处。
2013年窑变刻瓷《李白与杜甫》(局部)
虽然他是彩绘出身,业余刻瓷,也被领导看在眼里。1991年,他26岁,市里举办第二届山东(淄博)陶瓷琉璃艺术节,司志杰的继任者乔希儒所长派他去现场做刻瓷表演。咋刻瓷表演?乔所长说:“你虽然在彩绘组,但是年轻人里头就是你即会画又能刻,就去表演一下刻瓷吧!到动力科找谁谁谁,做点刻瓷工具。”
他只好遵命。车工用的合金钢刀头,焊一节六号铁管,粗,笨,他做了10把,带着他事先烧制好的一件乌金黑釉开光大瓷盘,叮叮当当去了陶琉节现场。此前的刻瓷作品,都使用白色瓷盘,他要标新立异,用开光黑盘来刻,对色彩的研究让他知道黑色有时候是所有色彩中最丰富、最富魅力的那一个。他要刻一个传统人物故事《廉颇与蔺相如》。
展厅里,人头攒动。很多参观者被他的刻瓷表演所吸引,驻足在他的表演台前,欣赏这一手工技艺。山东省陶瓷公司经理王尔孝,领着日本商务代表团过来了,团长也是日本陶瓷艺术家,浦田英夫,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他用乌金釉开光,点、线、面相结合,人物衣纹暗部用面结合一下,尖刀、扁刀结合。日本人不走了,定在那里看,琢磨形象刻制的妙趣。王尔孝就讲,这是我们最年轻的陶瓷艺术家,来自中国最大陶瓷厂的,将来一定很有前途。浦田英夫激动了,悄悄与人耳语,原来是吩咐手下买来鲜花,毕恭毕敬地献给他,拍了合影。这个情景被《中国消费者时报》记者拍了下来,回京做了大篇幅报道。过后,王尔孝专门到博陶科研所看望他,不断颔首,得到国际友人赞赏,非常好,非常好。
1993年虚光彩绘盘《芙蓉八哥》
刻瓷在淄博年岁已久。技艺早已不再神秘,技艺解决以后,剩下的就看工夫。肖像刻瓷更是他的绝活,他刻的肖像,形神兼备,栩挧如生……肖像刻瓷是点线面的艺术,要有素描的精准,比素描多出一万倍的耐心。高光处留着,鼻尖瞳孔,浅处疏刻,重的地方密刻,以形成黑白灰的明暗关系,一个肖像得刻一个月。他的肖像刻瓷代表作有《星云大师》《范曾》《尼泊尔女总统比迪娅》《星云大师》《范曾》《苏士澍》《武中奇》等国际国内名人。很多作品被选定为国礼。
基于他的看家本领,釉面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的确是一个强项。
要参评的一个瓷盘施了色釉,以备釉上创作。结果入窑期间,盘的中心位置出现了起泡爆裂,凹下几个不规则缺釉斑点,露着胎体,像一只只揶揄的眼睛,跟他瞪眼。他想,倒霉,这盘废了!参评迫在眉睫,再烧来不及,这可咋办?家里,妻子做了家常煎鱼,煎的是鳓鱼也就是白鳞鱼,中午吃鱼。鱼鳞很大很酥,筷子一掎,从盘里蹦到桌上,他一拍桌子,灵感有了,那些起泡的斑点何不改成鲥鱼鱼鳞呢?鲥鱼、鳓鱼以鱼鳞富含蛋白质素称美味,两种鱼都是近海鱼类,繁殖季节沿长江洄游产卵,有“来鲥去鲞”之誉。无奈江河生态的衍变使得江河中的鲥鱼近乎绝迹。刻出人类记忆中的鲥鱼,是件有意义的事情。
2012年喷彩刻盘《双鱼图》
先围着斑点点刻,一圈一圈转出一片片鱼鳞的效果,再刻出鱼形,末了尾巴一翘,活灵活现一条鲥鱼出现在釉上。一条鱼单调,右上部位再刻一条小鱼,题诗一首:“江河浩瀚任遨游,躲却渔人远戏钩”,对生态环境的忧思嵌入其中,画面生动,意境深邃。赶急送评,获得山东省陶瓷创新设计评比金奖。
他即兴烧制了一面瓷板,横式,1.2米长,高60厘米,中间横着出现一片贯穿的白色。怎么接就?这片白色一定不能破坏它,画面怎么安排?他构思了一个辽阔的画面,顶部一溜红釉,象征渺茫无际变化莫测的天象,再往下是溪山,瀑布流水。最底下暗绿、草绿部分是草甸、沙洲、稀树。草甸上有白鹤翔集。最后处理白色部分,填充以江南民居,浑然一体,各色釉面恰到好处。整个画面扁刀、尖刀线面结合。瀑布水流,以扁刀平刻,然后斜着旋转,游走至竖刻,顺流一泄而下。这件窑变瓷板刻制完成后,名曰《秋涧飞瀑》,参加山东省陶瓷评比又获金奖。他的古装人物刻瓷更是一绝,所刻人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简单的一条线,有变化,有飞白,不呆板,是活着的,眉毛胡须都是扁刀所刻。轻入刀,稳提刀,慢收刀,线就飘逸起来,有了笔墨的皴法。
几乎,凡是能用的硅酸盐材料,都能被他拿来派上用场。前面说过,匣钵泥是一种耐火材料,有莫来石、焦宝石等粗颗粒组成,他从偶尔溅到瓷盘上的匣钵泥,入窑烧制以后出现斑驳、粗粝的机理效果启发,竟把这种耐火材料拿来表现沙漠、隔壁的野性、荒凉。画面上三分之二是匣钵泥浮雕沙漠,烧制后彩绘,画面粗糙没法下笔,用牙刷蘸上陶瓷颜料赭石与黑,洒在前面,沙漠层层叠加的效果次第出现,远处刻一个小的驼队,便是一件精美作品,名曰《塞外情》。在山东省评比中一亮相,又斩获“金奖”。
2017年喷彩刻瓷瓶《丝绸之路》(局部)
随着市场形势的巨大反转,华光集团兼并博陶以后,博陶研究所陷入紊乱。工艺美术师们没活可干,不能白吃,就去车间干体力活,倒货,用四轮推车把货从车间那头倒到车间这头。艺术创作的规律被打断,思虑再三,他决定自己到市场上寻找安全感。2000年,他从博陶研究所辞职。他的父亲是反对派,博陶好几千人,研究所进都进不来,你咋就想退出?更大的发展空间接纳了他,就是因为他痴心不改,游艺在他的彩绘、开光喷彩刻瓷、堆雕之间。先是定做加工,以刻瓷为主,那时的市场真正可爱,刻多少卖多少,没有一天不卖。
2015年窑变手绘盘《高士对弈图》
2004年,凭借综合装饰工艺这一特色,他被评定为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3年之后,他被评定为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成为博山区最年轻的双大师,在古窑村建立了自己的陶瓷艺术工作室。近十几年来,他多为国家领导人刻制肖像,为法国、古巴、尼泊尔、委内瑞拉等几十位国家的元首和政要刻制肖像,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和重要人物。这些事迹,被记入了《中国陶瓷百年史》。几年来,张新中的综合陶瓷工艺刻瓷系列作品迎来了“井喷”式的获奖。2013年窑变刻瓷瓶《品茗论道图》在山东省创新评比中获“金奖。2014年,《秋涧飞瀑》获山东省陶瓷创新评比金奖,2015年,窑变刻瓷瓶《徽宗品茗图》、窑变手绘盘《高士对弈图》《秋江野渡》获山东省陶瓷创新评比三个金奖,继而,《高士对弈图》《秋江野渡》又分别斩获2016年中国(唐山)国际陶瓷展览会金奖。2017年11月在中国民族艺术馆举办第三届中国近、当代艺术陶瓷收藏精品交流大展中,来自淄博市博山区的陶瓷艺术家张新中大师作品《赤壁怀古刻瓷瓶》荣获金奖,这是山东陶瓷区唯一的一块金奖,也是全国刻瓷类唯一一块金奖。作品《丝绸之路》一起拿下2017年第九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现代创意评比金奖、第42届山东省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金奖和“一带一路”第二届中国刻瓷艺术作品设计创新评比金奖。张新中数十年如一日,沉浸于自己酷爱的陶瓷艺术中,辛勤耕耘了三十余载,并信马由缰,渐次进入艺术收获鼎盛期。2018年,经评委的评审和多方考察论证,由中国杰出陶瓷艺术家评审委员会、中国收藏家协会陶瓷收藏委员会、中国陶瓷协会为张新中取得的艺术成就联合授予“中国杰出陶瓷创作艺术家”即“中国陶瓷创作艺术大师”。有观点认为,六十年代,石可把刻瓷引入淄博;七十年代,张明文首创陶瓷微刻、薄胎刻瓷,实现淄博刻瓷产业化;八十年代,冯乃江首创浮雕刻瓷;九十年代,张新中开创匣钵泥堆雕刻瓷与喷彩刻瓷,以《淄博年鉴》为证……
2015年窑变手绘盘《秋涧野渡》(局部)
当下,第二届陶琉节上年轻的刻瓷者已然年过半百,博山陶瓷厂早已成为历史记忆,平心而论,是当年的博陶,博陶研究所,那些不计名利在陶镇躬耕一生的老一辈陶瓷艺人,以丰厚的陶瓷艺术滋养,传授给他,成就了他,成就了像他一样的无数陶瓷艺术守艺人、殉道者,形成中华文明传承过程中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守艺人群像,值得向他们致敬!
一千年前,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开始了他一生颠沛流离的开始,是时,也预示着其人生和艺术进入了空前绝后的黄金时期,有《定风波》传世,词中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忽然觉得,作为艺术家,守艺人,工匠,循规蹈矩是一种天职,我行我素更是一种禀赋。艺术,都需要灵感发生,只有那些不安于现状,始终孜孜以求、上下求索的人,才有可能得到灵感的恩赐。有时候,守分就是不守分;有时候,不守分就是守分。
张新中大师就是这样一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