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君,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硅酸盐专家库成员、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一级技师、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非遗传承人。
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助力更多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改革开放以来,食用菌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已成为广大农村和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从业相关人员达三千万人。食用菌产业“短平快”的独特优势,使其迅速成为各地特别是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首选项目,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产业。以山东七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成立于2000年4月,经过20年发展,已建成占地2000亩的工厂化香菇菌棒生产和培育基地,年产菌棒5000万棒、香菇700万斤,年产值4.1亿元,年创汇4300万美元,净利润5000万元。为了发展食用菌产业扶贫,七河生物积极参与承建惠民工程,帮助贫困户建设扶贫大棚。2018年初,与山东省乡村振兴工作组达成扶贫战略合作,在淄博市沂源县鲁家镇刘家坡村投资1300万元,建设香菇种植扶贫基地。2020年4月与陕西省洛南县人民政府签署香菇菌棒项目技术服务协议,为智能化香菇生产2000万棒基地项目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当地贫困人口实现长效脱贫致富。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它富农作用的发挥。
技术创新不足,人才队伍缺乏
随着栽培模式持续转型升级,一批企业、合作社相继建立,开始大规模生产,但相关的技术人员相对短缺,对育种、栽培等的技术研究缺乏创新性,只是对原有栽培模式的技术集成以及规模化应用,缺乏技术创新。国内从事相关研究的科研院所和高校需要同时兼顾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企业自身大多缺乏研发能力,导致技术创新滞后于产业发展。
资金需求量大,融资渠道狭窄
设施农业高投入,资金需求量大,农户自身投入能力不足,而金融信贷又有着种种限制,同时民间金融发展滞后,农民融资渠道狭窄。另外,有关设施农业的政策性保险还不完善,保险业也不愿进入高风险的设施种养殖行业。
菌种市场混乱,行业标准缺乏
食用菌栽培用的菌株很多引进自国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较少,在国际贸易中容易受到制约。另外,国内菌种市场比较混乱,由于食用菌无性繁殖的特性,导致菌种流传很快,但具有规范制种能力的企业不多,菌种市场缺乏监管。食用菌生产企业栽培技术存在较大差异,产品质量也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无统一的生产规范,产品价值很难获得提升,长期处于低端消费市场,高附加值产品少。
建议随着产业扶贫、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指引,作为现代农业的代表,我国食用菌产业和工厂化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更好地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助力更多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增强科企联合,助力产业研发
由于我国食用菌产业的转型升级,诞生了一些行业内的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大都有进行技术改进和技术创新的迫切需求,并且由于企业自身直接面向生产的特性,在食用菌育种、栽培技术等方面具有天然的研发平台,研发成果可直接在生产上得到检验和进行应用。通过进一步增强科企联合,促进“产学研”的融合,直接在企业平台进行科研立项,助力企业研发,即可解决企业人才队伍缺乏问题,又可以使科研单位的研究成果得到直接应用并带来经济、社会效益。
加强金融保障,壮大龙头企业
从实际效果看,食用菌种植大户对农民的带动作用、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非常明显。因此,要进一步创新金融扶贫产品,打断食用菌生产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的资金“梗阻”。同时,多渠道为投资规模大,风险高的制棒企业提供优惠政策,以及政策性强制保险服务;为劳动密集型的出菇企业和个人提供设备补贴以及购棒和销售的担保等。使其进一步做大做强,形成市场连大户,大户带小户的产业格局,进一步调动农户发展食用菌生产的积极性。
合理引导分工,延伸产业链条
产业当前正从“千家万户”模式向集约化、设施化、工厂化转移,在转移的同时必然会形成不同的分工。需要针对不同分工进行不同的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菌种企业进行新品种选育,制定菌种质量标准,规范制种要求;鼓励制棒企业通过培育生产林的形式解决木屑等原料问题,减缓农林矛盾,将产业链延伸至原料供应环节;鼓励设备制造企业与生产企业通过合作研发,针对不同生产环节开发相关设备;鼓励鲜菇贸易企业进行产品的初深加工,培养专业的食用菌销售队伍等,实现食用菌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坚持扶优扶强,发展智慧农业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逐步解决高素质农民匮乏、科研体系不健全、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机设备现代化程度较低等困难和问题,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对智慧农业的投入,使食用菌生产龙头企业,依托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和数据分析,实现农业生产精准化管理和可视化诊断,在精准种植、智能生产领域开展深耕细作,实现从“靠天吃饭”向“靠科技吃饭”迅速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