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刻瓷艺术网 > 刻瓷学院
编辑

刻瓷大师陈起平:刻瓷,一项做减法的艺术

发布时间:2016-05-30 来源:城市快报 作者:王垚懿 文并 编辑:yuxun
摘要 “刻瓷是一项做减法的艺术,因此每次下刀都需要斟酌。”

据传刻瓷这一古老的技艺源于清代,现存最早的刻瓷作品是清代道光年间的。传统的刻瓷,以工笔山水画为主要题材,以刀代笔,在瓷器上自画自刻。光绪二十八年,清廷农工商部工艺局学堂设有镌瓷科,自此名家辈出,刻瓷的技艺得以发扬到京津乃至山东和上海等地。直至今日,这项考验艺人心性和绘画功底的老手艺依旧存在,在保有传统技法的同时,随着中西方美术的不断结合而得到了创新。

初入陈起平的工作室,仿佛走进了一间瓷器商店,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陈列在室内的瓷盘和茶壶,和一般意义上的描花瓷器完全不同,上面的图案并不是画上去,而是刻出来的

陈起平是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刻瓷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天津市工艺美术大师。生于1954年的他,师从王之海老师学习绘画,奠定了较深的绘画基础。有着40多年美术教育经验的陈起平,多年来从未间断对刻瓷技法的研究。在创作的过程中,陈起平的作品自成一派,时而有传统写意的一面,时而又呈现出西方素描的写实。多年来,陈起平的作品多次在地方及全国比赛中获奖。自2004年起,陈起平受到了山东省刻瓷艺术大师王一君的悉心指教,在人物肖像方面颇为精进。

初入陈起平的工作室,仿佛走进了一间瓷器商店,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陈列在室内的瓷盘和茶壶,和一般意义上的描花瓷器完全不同。亲手触摸带有鲤鱼图案的瓷盘后,记者才恍然大悟,盘中之“鱼”,其鳞片和头部的瓷釉已被雕琢,色彩渐变的位置,摸上去凹凸有致。陈起平指着深浅不一的“鱼鳞”告诉记者,这些成片的图案是用工具以“一次一点”的方式刻出来的,随着瓷釉被逐层雕落,呈现出颜色的变化和光线的虚实。这个过程,既费眼又容不得半点疏忽,哪怕力度稍有偏差,刻出的点或线便会大小不一。一旦变成了作品上的硬伤,之前的功夫也就全都白费了。

一般而言,刻瓷作品中,难度最大的是人物肖像,虽然这类作品常在素瓷(即深色单色的瓷器)上完成,但却是对作者运用光线和透视功底的巨大考验

作为获得天津刻瓷工艺美术大赛金奖的作品,直径1米的刻瓷作品《双艳同辉》格外引人注目。这个巨大的瓷盘上,雕有一只白色的孔雀,不仅羽毛处雕琢得细致入微,点缀在一旁的牡丹更是给作品增添了色彩和国画的淡雅。陈起平说,这幅作品从构思到落笔,再到在瓷盘上下刀,前后花费了至少半年的时间。这其中,既是考验技法,又是一项对二次创作的挑战。

说起刻瓷的工具,陈起平指了指工作台上的凿子、尖刀和刻刀。事实上,刻瓷的工具只有简单几种,在特定情况下,为了刻画动物的毛发和昆虫的触须,还会用到金刚石刀。说到技法,陈起平表示,刻瓷就是在坚硬光滑的釉面上进行刻、凿,听上去很简单,但操作起来却很吃功夫。

“刻瓷是一项做减法的艺术,因此每次下刀都需要斟酌。”陈起平指着工作室内陈设的刘欢和姚明的肖像刻瓷作品强调说,人物脸部的光线变化,用刻瓷表现,就是以极其微小的圆点来呈现,刻出圆点须使用尖刀,每次以凿子辅助,轻轻下刀,刻掉一层瓷釉后,再进行雕刻。高光的部分是白色,也就是刻得最深的一层。一般而言,刻瓷作品中,难度最大的是人物肖像,虽然这类作品常在素瓷(即深色单色的瓷器)上完成,但却是对作者运用光线和透视功底的巨大考验。

说到收徒,陈起平说,随便哪个人喜欢刻瓷,他都可以传授,甚至欢迎人们参观他刻瓷的过程,但是,他不接受“速成”

在白瓷上进行彩雕,考验的是眼力。以白菜为例,白菜上的“核桃纹”最能体现作品的精细度。在白瓷上创作,第一步要用复写纸将平面画稿拓在瓷器上,再用毛笔勾线,而后沿着图案刻瓷,“可是,瓷是白色的,刻完之后还是白色,雕出的纹路根本看不见。”陈起平说,一般遇上这种问题,都要使用水粉轻涂一遍,看到纹路后再进行雕刻。

说到这儿,也就说到了刻瓷最绝的地方。在白瓷上完成雕刻后,还要将水粉色洗去,以油画颜料反复上色。上色后的瓷器,无论怎么使用、冲刷,色彩都不会流失。曾经,陈起平在茶壶上雕刻了一幅山水画,有人来到工作室,看到后质疑色彩会在茶壶使用的过程中褪去。于是,陈起平干脆自己用这把壶沏茶喝水,对于瓷盘,就用湿布反复擦拭,无论怎么“折磨”这些作品,它们都保持着原先的色彩。

在陈起平的工作室中,陈列着几十件作品,几乎每件都曾获过奖。陈起平坦言,在刻瓷这条路上,发生的故事很多。例如刘欢的肖像,如今陈列的这幅其实是复制品,原版已被刘欢收藏。很多年前,陈起平的爱人下岗,每每听到刘欢的那首《从头再来》就倍感鼓舞。后来,爱人求陈起平为刘欢刻一幅肖像。最终,这幅刻瓷作品交到了刘欢的手中,倍受认可不说,陈起平一家还收到了刘欢的亲笔签名和CD。

说到收徒,陈起平说,随便哪个人喜欢刻瓷,他都可以传授,甚至欢迎人们参观他刻瓷的过程,但是,他不接受“速成”。老年大学的一些爱好者不止一次来到陈起平的工作室,甚至有人还拍摄了照片,回去临摹。因为掌握不好虚实,有人刻到一半就跑回来找陈起平补救,“爱好者不了解,只要一刀刻错,作品就废了,即使补救,也算不上合格的作品了。”即便如此,陈起平仍旧鼓励爱好者学习刻瓷,“只要喜欢,每个人都能尝试。因为越有人参与,就越能让这门老手艺得以发扬。”

关注中国刻瓷艺术网微信公众号
0
关键词: 刻瓷 陈起平 天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刻瓷艺术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

上一篇:山东民间刻瓷女艺术家马宪荣:瓷器上面“刻”人生
下一篇:马宪荣:刻瓷牡丹喜迎牡丹文化旅游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