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子芳:瓷釉上的“绣花”人
茅子芳工作中
茅子芳作品
茅子芳作品
今年71岁的茅子芳是奥运村南沙滩社区居民,同时也是一位刻瓷艺术家,北京刻瓷代表性传承人,他在瓷釉上的“绣花”功夫堪称一绝。
茅子芳早年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雕塑专业,受刻瓷艺术家朱友麟影响而走上刻瓷道路。茅子芳首创的厚釉人物刻瓷曾作为国礼送给里根、中曾根康弘、希拉克等人。2013年5月,他还在首都图书馆举办了个人雕刻艺术作品展。
说起自己的从艺路,茅子芳戏称他是朱友麟的“编外徒弟”。
1962年,“朱友麟刻瓷艺术作品展”在中央美院展览馆举行,茅子芳前去参观,正是那次参观为茅子芳开启了艺术大门。回家后,茅子芳找来钢錾子,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刻瓷。“家里吃饭用的白瓷盘子、饭碗被我砸了不少。”茅子芳说。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再砸坏了几十个碗和盘子后,茅子芳终于刻出了几件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
“我好几次想去向朱先生请教,又怕被人家拒之门外。”茅子芳说。“后来我终于厚着脸皮,带着两件作品用午休时间敲开了朱先生工作室的大门。”当茅子芳说明来意后,朱友麟并没有拒绝,而是认真看了他的作品,并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从工具到技法都讲的非常仔细。”茅子芳说,“他还嘱咐我好好学习刻瓷,把刻瓷艺术传下去。”
1984年,茅子芳调到工艺美术研究院工作。有一天,他看到一家杂货商店卖深色釉瓷盘子,因为釉太厚而被淘汰下来,很多人都买回去垫花盆用。茅子芳便想:“这个能不能做刻瓷呢?”他抱着试一试的心理,买了两撂盘子回家。一试发现,盘子胎白釉深,反差很大,有素描效果。
也正是茅子芳的这一试,打破了以往刻瓷在白瓷盘上刻画后填色的禁锢,使作品更加立体,也更突出了刻瓷“刻”的意味。但是,在瓷釉上刻瓷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刻越浅,像人物脸上的高光点和动物身上凸起的地方,至少要刻四层才能表现出来。”茅子芳说,“刻得越白的地方,瓷器就越薄,稍不留神就把瓷盘大卸八块儿。”不过,他凭借多年积累下来的精湛技术,在瓷釉上刻瓷就变得简单了。
1998年9月1日,茅子芳下岗了。“工艺美术研究所是一个研究单位,不是生产单位,国家不再拨经费进行研究了。”茅子芳说,“所以单位让我们自己解决吃饭问题。”那是,茅子芳的同事有人卖作品来谋出路,但是他却“硬撑着”,死也不卖自己的“活儿”。茅子芳说,“作为一个工美老工匠,我得对祖先负责,对子孙负责,对自己的良心负责。我身上背负着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我有责任把它传承辖区,而不是一味地挣钱。“
平时,在书房里,茅子芳用一平方尺的书桌来刻瓷,一平方尺的椅子来刻石头,“不管是国礼还是普通工艺品,都是在这两平方尺的地儿上刻出来的。”茅子芳说。
熟悉茅子芳的人都知道他有个怪脾气:从不参加评奖,也不售卖自己的作品。对此,茅子芳有自己的想法:“我的价值不在于作品卖多少钱,而是要给后代留下点东西。”为将这门手艺传下去,茅子芳认真地招收徒弟,在教导徒弟时,他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同时,他也鼓励徒弟们创新,在继承北京刻瓷艺术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努力创出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北京刻瓷。“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只有这样,才能把这门刻瓷艺术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茅子芳说。目前,他已收徒5名,其中不少已能独当一面,并创造出不少好作品。
原文发表于2014年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