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瓷是一种陶瓷装饰技法,运用刻刀在烧制后的陶瓷釉面上刻划并着色而成。它用于表现人物、静物、花鸟、虫鱼、走兽、风景、书法等众多题材,技法独特、别具韵味,被誉为“神奇的艺术”。
相传刻瓷起源于18世纪,距今200多年,与其它艺术门类相比当属年轻一族,但与其它装饰技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远古的甲骨刻字、青铜铸雕,秦汉的刻剥玉,唐宋元明清的木雕、牙雕、石雕等,都对后来刻瓷的萌生起着催化和引发作用。早在新石器时代,先祖们就已在陶坯上刻制弦纹、几何纹等纹样。宋代定窑瓷器的装饰多以刻花为主,即在坯体上刻出花纹后施釉烧成。坯上刻花与刻瓷相同处都是在器皿上刻绘,不同点是前者是在未经烧制的半成品泥坯上刻制,而后者则是在已烧制成的瓷器釉面上刻制。这样,被刻划者就发生了质的变化,其硬度与强度更是相差甚远。这一差别使刻瓷成为一种新的装饰技法。
相传清朝乾隆皇帝常在自己特别喜欢的瓷器上题诗,用以寄情抒怀。为使御迹能保留长久,宫庭艺人就想办法将墨宝刻于瓷器上,从而产生了刻瓷。
早时期的刻瓷,多是文人墨客用来玩赏自娱,表现形式也以文字或简单的白描单线画面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钻石刻线刀、尖刻刀和扁刻刀等刻瓷工具。而不同的运刀方向、力度又可形成许多刀法,各种刀法灵活运用、组合变化,有着极强的表达能力。刀迹的错落、深浅、疏密,可使作品形成刚劲、柔美等不同风格。其虚实、顿挫,又能表现物象的轻逸、厚重等感觉。
纪京德,一九六四年生于山东淄博,一九九零年毕业于山东理工大学美术系。现为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刻瓷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山东淄博刻瓷艺术家协会理事、山东淄博博山开发区画院副院长、山东淄博民建画院副院长、北京墨彩画院画家、山东省杰出青年陶瓷艺术家。
1993年,作品“兰亭序”获中国淄博国际陶瓷艺术作品交流展金奖(中国美协),1994年,中国淄博国际陶瓷艺术作品交流展银奖(中国美协),国画作品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书画展铜奖,2006年,传统于现代中国画名家提名展。2007年,山东省轻工业厅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霜风喜出秋花图》荣获一等奖。同时获第二届山东省青年陶瓷艺术创新评比一等奖,其代表作品发表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书与画》、《中国画研究》、《中国书画报》、《山东青年报》、《中国开发时报》、《中国陶城报》。其创作精品被国务院礼宾司作为国礼赠送国外友人。
纪京德说,他是山东淄博人,而山东淄博是中国公认制陶的地方。纪京德从事刻瓷工艺缘于家庭的影响。他父亲纪荣福是高级工艺美术师,受父亲的影响。纪京德从小喜爱美术,总爱涂涂抹抹,年龄稍大,就去文化馆学习美术。后来进厂随父学艺,在那里他得到了很多艺术家的指点,他也抓紧机会向父辈们学习,除了学习刻瓷的传统技法,还用业余时间学习国画,并在1989年考入淄博师专美术系学习。
采访纪京德时和他在一起的还有中国歌剧舞剧院首席笙演奏家方浦东先生。方老师说,他很早就和老纪认识了,做为年轻一辈的艺术家,老纪为人很好,做人做事很低调。人说话不多但喜欢把他内心世界的东西,全部用画笔表达在纸上。他的作品也以阳刚大气,野逸明快著称。
刻瓷作为中国传统的陶瓷装饰手工艺品,是用特制的刀具在瓷器或瓷板表面上刻划、凿镌各种图案或者形象,具有很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刻瓷的制作工艺一般要经过三个步骤:一是起稿。即在瓷器上用拍图或直接用笔设计出画面,然后照图刻制。二是雕刻。所用工具有合金钢制做的凿,金钢石刻笔、小锤、砂轮片。分线刻、点刻、面刻。三是赋色。所用颜料大致有三种,即油画颜料、发光油和陶瓷釉,应根据瓷器釉面色调,用色协调,配合得当。纪京德讲,他以前在淄博的博山陶瓷厂里工作,但后来因为不喜欢束缚,他便辞职出来单干,如今他有自己的陶瓷工作室,从前期的选胎、定题材、设计绘画到后期的划刻、上釉都由他一个人完成。而他也很享受从开始简单的画作到最后做成成品的制作过程。
纪京德说,他做画时有个特殊的爱好就是要喝点酒,似醉非醉的状态最好,做出来的画也最佳。此次来榆采风,给他的印象很深,以前从没来过陕北,对这里的概念也只有人们通常意义上的石磨、毛驴、窑洞等。但真的来到这个地方,感触还是很深,白天四处游览,到了晚上来灵感的时候就开始做画,短短几天就画了好几幅作品。
如今,已五十有余的纪京德仍跋涉于刻瓷艺术中,探索着其中的深幽意境,享受一个民间艺人劳作的快乐和得意之作问世后的欣然。(本文原刊于2011.12.13榆林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