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瓷是一项传统的民间艺术,而有着津门第一刀之称的吴龙元老先生,则是滨海市乃至全国范围内都知名的刻瓷民间艺术家。
据吴老先生介绍,他自幼爱好书画,曾经考入艺师(天津美院前身),但由于家庭困难,不得不放弃了学业,进入“棉五”上班。但是在工作之余他仍然对书画艺术情有独钟,一直坚持练习。1962年的时候,他在一本文献小册子上看到了刻瓷这种艺术形式,就为此着了迷。苦于当时身边没有人懂得相关的技艺,他便自行研发。研究如何在光洁如镜的陶瓷表面进行艺术创作。他听说北京有能研究刻瓷的专家,就专门跑到北京去请教。
从最开始的一把旧机加工车刀和一个金刚石磨砂轮开始,他走上了刻瓷的艺术之路。完成的第一件作品吴龙元记忆犹新,说那是一件关于虾的作品,费了很大力气才完成的。
经过反复的实验,无数次的琢磨,他研究出了“刀笔”,并申请了专利。利用这个工具,可以将传统的双手操作刻瓷变为单手操作,大大方便了艺术创作。这件工具非常容易掌握,方便喜爱刻瓷艺术的人进行入门创作,只要会画会写甚至会临摹拓印书画作品,就可以进行刻瓷了。他并没有利用这项专利赚钱,而是在爱好者中推广这件工具,希望能借此弘扬民间艺术。
吴龙元强调,刻瓷首先要了解瓷,知瓷明釉才能做出好的作品。为此,他专门到邯郸、唐山、景德镇等地的瓷厂实习,深入研究了各种陶瓷,从用土、脱坯到烧窑各项工序都参与其中。让自己对陶瓷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刻瓷创作时更能得心应手。同时,吴龙元对刻瓷技法总结出了5字秘籍“凿刻研刮擦”,让自己的刻瓷艺术自成一派、独树一帜。
刻瓷作品完成后,需要进行上色,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着色会褪掉。为了保持作品的美观,吴龙元反复试验,又创新了擦洗着色法。每次着色都是反复上色五六次,然后利用颜料存留的特性不同,保留下最合适、最持久的颜色。
在发明了刀笔之后,吴龙元自己做到了操刀如笔,但是又追求着更高的境界,那就是削瓷如泥。现在很多雕刻作品可以使用激光进行操作,大大节约了时间、降低了雕刻的难度。但是瓷无法用激光进行雕刻,想做到削瓷如泥就要提高速度,在几经钻研下,他又发明了多层刻工艺,刻度深、刻速快,纯手工操作比之前提高速度500至1000倍。
吴龙元说,自己的刻瓷追求国画效果,当年虽然没有继续学习书画,但是一直没有放弃,美术的功底让自己在刻瓷的路上越走越宽。除了书法之外,他最喜欢刻的就是人物,有周恩来、毛泽东和艺术家程砚秋等。他激动地说,周邓纪念馆收藏了4件他捐赠的刻瓷艺术盘《敬爱的周总理像》,周恩来与毛泽东是自己崇拜他们的人格魅力,而对于程砚秋的喜爱则来自从小家庭的熏陶。他是一位标准的程派戏迷,不时还要和票友们交流一下。刻好的作品会送给程派传人和爱好程派戏剧的人,他说,只有在爱他的人手里,作品才能得到爱护。
问及最近在创作什么作品的时候,吴龙元说,这几年一直在研究敦煌壁画、永乐宫和北京法海寺,准备将这几个项目都做成系列刻瓷作品。手边正在创作的就是取材于敦煌壁画的一尊观音像。
原文原刊于《中国网滨海高新》2011年05月07日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