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刻瓷艺术网 > 艺术鉴赏
编辑

明朝正形砚与清朝铭文砚

发布时间:2016-06-01 来源:大河美术 作者:刘明寿 编辑:yuxun
摘要 明朝的正形砚延续了南宋风格。如果说宋砚以冷峻峭拔为特点,则明砚以质朴厚重为特色,尺寸也往往较宋砚要大些。清朝砚中值得一提的是铭文砚。铭文砚在宋明一直都有,但在清朝得到长足发展,达到鼎盛期,数量上,质量上皆很可观,有黄任、高凤翰等爱砚名人留下无数名篇。

image0.jpg
长31厘米的明斧式砚

明朝是汉人推翻元人统治后建立的一个封建王朝。明初,因“夷夏之防”的心理,从上到下有追慕汉唐、光复旧制的观念。因此,古典主义兴起,汉民族传统文化得到复苏。这在抄手砚、蝉砚、风字砚等正形砚继续流行上得到体现。明统治者在政治上采取高压政策,把理学推向至尊地位,实行八股取士,程朱理学成了封建政治教条。在此大环境下的明朝文人往往忠贞、固执,从方孝孺到海瑞到袁承焕,都有一股犟劲。明文人的这种气质体现在砚台上就表现出质朴、厚重的特色。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商业流通频繁。经济结构的变化引起人们社会心理的变化,政治环境也相对宽松,追求个性的思想得到发展。与此相对应,形式自由而又有趣味的随形砚得到发展,进而成熟并达到高峰。

1.jpg
云龙砚,大形雅致和谐,雕工意味深远

明朝的正形砚延续了南宋风格。如果说宋砚以冷峻峭拔为特点,则明砚以质朴厚重为特色,尺寸也往往较宋砚要大些。以抄手砚为例,宋砚上大下小,线条挺拔,砚池大而幽深。明砚基本上下整齐同大,线条圆润,砚池小巧精致,这些都衬托出砚整体倔强厚重。除抄手砚外,还有蝉形砚、斧头砚、琴形砚等诸正形砚也大抵如此。明正形砚,特别是抄手砚用途较多,既有官用太史砚,也有在学堂、祠堂中做礼器使用的,尺寸就更伟岸庞大了。明正形虽有自身的特点,但从总体上讲,这些砚式是继承性的,而非原创性的,或者说发展的幅度有限。明正形砚在气度上也达不到宋正形砚的艺术高度,在砚史上是没法同唐箕宋抄相媲美的。

2.jpg
有节奏感的竹节砚

随形砚在明朝得到大发展,开创了砚式的另一片天地,是砚史上一朵形式的奇葩。明前也有随形砚,但数量有限,特色不足。直到明中后期随形砚才发展成熟,形式多样,精彩纷呈。明随形砚重要的特点之一是砚的大形设计讲究,匠心独运,不讲求对称,但讲求变化,须得雅致而自然协调,既有前期对原石的观察选择,也有后期的人工干预调整。特点二是整体感强,有三维造型特征。砚虽为随形,但内在的造型秩序,使得上下前后统一成一体,处处在控制之中。这其中有大量的仿生随形砚,如竹节、瓜果、石子、牛形等,以被仿生对象作为砚形的控制秩序。也有更抽象的非仿生的砚,或以挺拔、或以敦厚、或以通透等为造型要旨,达到既协调统一,又意味深远。特点三是受明中后期写意风格的影响,具体细节往往夸张变形,简练生动,充满活力和趣味。更有些砚依原石表面的凹凸起伏,进行精心打磨处理,肌理很有体积感,耐人寻味。可以讲,明随形砚是砚式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同汉三足,唐箕宋抄一样,将永彪砚史。这种明风的随形砚一直延续到清早期,很难区分。

3.jpg
倔强而又有生命力的竹节砚

个人总感觉,唐箕宋抄虽好,但缺乏个性,个人再创作的空间也有限,已经不是当代制砚人继续探索的好题材。而明随形砚既尊重石头的个性,又能融入制砚者的个性,有很多形式,很多秩序可以追求探寻,是非常值得当代制砚人继续探索的一个砚式。

4.jpg
荷叶砚砚铭,咏池塘雨景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 马背文化又闯进来了,汉文化的传统再次被冲淡,这种消极影响在砚上得到体现。清砚总体强调表面雕刻,奢华外露,变得庸俗了,这以清宫砚为代表。另外,经过砚的历代发展,文人对下发墨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希望砚台下发墨好,石质润泽。而此时,歙砚好的材料基本已消耗殆尽;端砚虽老坑、麻子坑等坑口良材迭出,但相对广大的用墨需求,好材料仍然是稀缺的。砚已不再像明朝那样追求高大厚重,太费材料。逐渐从立体三维的雕塑造型变低,逐渐矮化了,变为二纬平面的东西。砚再难见整体感强,站得起来的好砚了。虽有顾二娘、王岫君等个中高手,但也无可挽回地走向平面化、庸俗化。

5.jpg
想象力丰富,夸张的牛形砚

以抄手砚为代表的正形砚逐渐矮化为门字趟池砚,材质美提高了,艺术性却降低了。清早期随形砚延续了明随形砚特色,尚有佳作,但到清中期后,也基本矮化了。体现为砚的大形不讲究,真正的“随形”了,流于拘谨平庸;砚的整体感、立体感不再受重视,最多强调砚正面的画面感。难能可贵的是,还有一些一流制砚高手尽力在低矮的砚材上做出带有整体感的砚台,如荷叶砚、佛手砚等,这类砚尽力在底部雕刻雅致的图案,正面的装饰也尽力同底部装饰统一,手法雅致得也颇为可观。由于在造型上的缺陷,无论怎样在装饰上强调,平面矮化的砚台再也无法同前朝三维立体的作品在形式上一较高下。唯独矮化后的砚台打磨精细,适合把玩,可用触觉抚摸感受。

6.jpg
圆叶形砚背部,雕工雅致

清朝砚中值得一提的是铭文砚。铭文砚在宋明一直都有,但在清朝得到长足发展,达到鼎盛期,数量上,质量上皆很可观,有黄任、高凤翰等爱砚名人留下无数名篇。或寄情于砚,言志抒情。如高凤翰的田田砚铭“翡翠屑金,香露泛碧。中通外直,为我守墨,渐之磨之,君子之德”。或睹砚而文采飞扬,留下境界不俗的铭文;或情真意切,满含深情的铭文。诸般种种,不一而足,极大地丰富了砚文化的内涵。

7.jpg
圆叶形砚正面

到了清晚期,墨汁墨盒出现了,人们对磨墨的要求逐渐降低了。及至今日,硬笔的使用,电脑的出现,书写的方式大大变化了,使得砚几乎无用武之地。砚台无可奈何地走向末路,徒留爱砚家不舍的目光。(原刊于《大河美术》第22期17版)

关注中国刻瓷艺术网微信公众号
0
关键词: 明清 黄任 高凤翰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刻瓷艺术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

上一篇:徐悲鸿的艺术人生
下一篇:任伯年扇面,不可复制的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