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诚(孝成),字一山,斋号亦然舍,国画家、内画大师,世界华人艺术家协会理事、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山东美术家协会会 员、山东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淄博书画院画师、高级工艺美术师。 1945年生于淄博博山,1958年经考试进入博山美术琉璃厂内画组跟张文堂、薛京万老艺人学习内画。1975年调干就学,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王孝诚师从张文堂、薛京万等老艺人学习内画,多年来,在传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改革创新,特别是他于1961年,改革百年相传的内画竹笔为狼毫内画笔,并使 之在全国得以推广,开了内画新时代,为我国内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鼻烟是烟草制品之一。
明万历九年(1581年)由意大利传入中国,其原料为经晾晒后的富有油份且香味好的干烟叶。制作时,先拍除烟叶上的沙土,再在辗磨上磨细,提取100目以下部分,和入必要的名贵药材,然后封贮存在陶缸内埋入地下,使其陈化1年以上,并窖以玫瑰花或茉莉花增加其香气。鼻烟有黑紫、老黄、嫩黄等不同颜色,味道有酸、羶、糊、豆、甜五种,以酸为佳。吸闻此烟,对解除疲劳起着一定的作用。 内画是融汇画、书法和料器制作为一体的综合手工艺品,它象征着高贵,尊敬,和睦和友谊, 耐人端详和观赏,是人们交往中珍贵的礼品,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内画鼻烟壶概括地说,就是用自制的行笔(用一根长约20厘米的弯曲竹签),醮上颜色,伸进无色透明玻璃鼻烟壶内,于磨沙的内壁上反画人物、山水、花鸟等,并题词作诗于其上(王孝成于1961年改革百年相传的内画竹笔为狼毫内画笔)。作画时,画师须全神贯注,气沉丹田,发力于腕,行气于笔。将大画之精神溶于方寸天地之间。内画极费目力,内画家工作半小时节稍事休息,每两小时便要闭目养神。为此,只有真正了解内画之难度的收藏家,才会特别珍惜这些艺术品。
由于内画创作十分艰辛,一百多年来,这门艺术仍为我国所独有。目前,我国从事外画的画家不计其数,然而从事此项工作并有一定水平的内画家,历史潮流百年来均不足一百人。种类:鼻烟壶和水晶球。 鼻烟壶就是装鼻烟用的十分小巧精制的容器,用时用手指粘上烟末送到鼻孔内轻轻吸入。鼻烟传入中国后,中国人先是利用传统药瓶盛放鼻烟,在此基础上利用了多种材质和制作工艺来完善鼻烟的盛具。他们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这种口小腹大的瓶子存放鼻烟更有好处,能够保证鼻烟在长期使用也不变质,并且携带方便,样式具有中国传统的美感,因此受到鼻烟烟民们的喜爱。聪明的工艺匠用各式各样的材料来制作精巧的鼻烟壶,诸如悲翠、宝石、象牙、玉石、瓷器、漆器、骨料、金属等材料。越是珍贵材料制成的烟壶,越能反映出主人的身份。
18世纪初中国制作的鼻烟壶,已成为一种流行的手工艺品,并通过欧放商人、罗马教皇的使节、各国的使节和传教士、官员们逐渐流传到国外。当年俄国钦差大臣到中国朝拜康熙皇帝,献上了彼得大帝送给清皇宫的一大批珍贵礼物,而康熙皇帝回赠的礼品是每人一件由皇室工场制作的鼻烟壶。
到了清代嘉庆时期,中国的鼻烟壶曾作为国与国交流的最珍贵礼品又流传到海外,名闻遐迩。曾有人评论中国清代制作的鼻烟壶:“小小的鼻烟壶,集历代文化艺术精华于一炉,没有一项中国艺术工艺中能集这么多工艺变化于一身”。因此,早在19世纪末欧美艺术品收藏家,就开始注意中国鼻烟壶的集藏。东南亚地区只是在1989年后,才出现收藏鼻烟壶之热潮,至今方兴未艾,促使鼻烟壶价格迅速上涨。(本文原刊于2014.12.03梵净山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