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只是代表个人的一种符号,但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却有这样一群人,一提到他们的名字,人们想到的不仅仅是其本人,更多的是其从事的行业,甚至是整个产业。刻瓷大师李梓源、鼻烟壶内画大师张广庆、陶瓷大师王一君、园林陶瓷巨人牛继伟、鲁青瓷非遗传承人杨希文……100多个个人名成了一个个文化品牌,成了淄川特色的文化符号。
地域特色,个人品牌多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人亦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专长,就像李梓源、张广庆、陈贻谟、王一君、李秋峰等人,一开始都是默默无名的,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不断的努力,最终成为了每个领域的领军人物,成了“经典”和“代表”,并以个人名字成立了工作室或艺术中心,带动了一方产业的繁荣发展。而他们的名字也不再单单是个人符号,已演变成一种品牌,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符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广庆,成立了张广庆内画艺术研究院,培养出了大量的内画人才其作品为海内外艺术家、鉴赏家和收藏家视为珍品,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鼻烟壶专业委员会会长,全国鼻烟壶专业年会连续两年在淄川举行。据统计,目前淄川区共有省级以上艺术大师及非遗传承人100余人,涉及陶瓷、美术、根雕、石刻、绘画、收藏、书法等各个灵领域。
人成了名人,名字成了品牌,一个大师会带动一个企业、一个园区甚至一个产业:收藏钱币魏洪昌和收藏铜镜魏传来收藏了大量的古董奇宝;园林陶瓷巨人牛继伟成立了辰浩雕塑艺术公司,让巨型九龙瓶成为世界之最;李秋峰担任淄博华莱瓷业公司的艺术瓷顾问,专门负责技术指导;国内唯一的水拓画家王孝和成立山东当代工笔画院和淄博东方现代女子画院,让广大中老年妇女放下锄头拿起画笔,现已有学员300余人,其中“中国梦丽人行”当代中国女画家巡回展在威海、福建、北京等地举行,并得到了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画家张金玲的充分肯定,让淄川的工笔画大放异彩。
筑巢引凤,人才新高地
根深才会叶茂。为什么淄川的名人名师如此之多呢?这首先得益于淄川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自西汉初建县的淄川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更有蒲松龄等世界级的文学大师,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齐长城,还有包括聊斋俚曲、孟姜女哭长城等4处国家级在内的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9处,齐长城、蒲松龄故居等6个国家级在内的区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余处,上端士、梦泉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以及20多个省级传统村落,各种古墓葬、古碑刻、古建筑、古遗址等千余处。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近年来,淄川区在立足聊斋等文化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并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为艺术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专门在城区内唯一的杜坡山上规划出有关地方用来建设艺术大师馆、个人工作室,并在土地审批、租金、个人补贴等政策、经济方面给予大力倾斜,不断吸引大师入驻。先后建起了李梓源刻瓷艺术中心、张广庆内画艺术研究院、陈贻谟陶瓷艺术馆、王一君大师艺术工作室、李信勇石雕艺术中心等多个艺术馆所。
为吸引大师入驻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淄川区实行个人补贴与租赁补贴相结合的“双重待遇”:国家级大师每人每月补贴2000元,省级大师每人每月补贴1000元,以上补贴连续执行6年;对入驻的国家级、省级大师,前3年全额补贴房租,后3年补贴50%。
传承创新,盛世文化兴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文化具有时代性和连续性,为了让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许多名师都收了徒弟传授技艺,闫先公收了4个徒弟、王一君收了2个徒弟……实行一对一或者是一对几的教学方式,真正实现后继有人。而随着时代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越来越高,在机制的倒逼下,艺术大师们不断创新。
拿传统的陶瓷来说,人们的需求由陶瓷日用品变成了艺术品,于是大师研发出了“色控”系列,黄、红、绿、蓝、白、黑、枣红、奶黄等不同的颜色,美食再配上如此美的餐具,更加赏心悦目增进食欲。牛继伟克服大器难成的问题,在用6.1米高九龙瓶成功申报世界吉尼斯纪录的基础上,正在创作7.5米的巨型龙瓶;王一君正是不断突破自我、不断创新,才让他的国礼订单不断,博鳌亚洲论坛6国元首的陶瓷国礼、俄罗斯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时中方代表团向俄方赠送的国礼……而他们二位也被评为齐鲁文化之星。在名人名师的传帮带下,这份无污染、低碳环保的无烟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正是在战略发展、政策扶持、传承创新等一系列举措的带动下,淄川名人名师层出不穷,实现了从人名到品牌再到特色文化符号的三级跳。在此影响下,淄川区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今年10月份刚刚摘取“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区”桂冠。
(本文原刊于2015.11.27淄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