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所积极促进的国瓷文化,我们组建了当代国瓷文化研究的课题组,对我国当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国瓷文化重要人物及作品,进行一次总结。
一、什么是当代国瓷艺术?
由于陶瓷与“中国”国名息息相关,所以,陶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的符号,陶瓷即被称为国瓷。陶瓷艺术,泛指陶瓷日用品、陈设品的造型及釉色、装饰等所呈现的艺术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主要是指陶器之中的艺术陶瓷,如紫砂壶,以及瓷器之中的艺术瓷,如钧瓷等。当代陶瓷艺术是传统陶瓷艺术的衍生和发展,它反映了我们当代更新的、更贴切现实生活的思想观念。通过陶瓷来塑造一种体现当代生活的视觉形象,挖掘当代人的内心世界。可以讲,是在继承传统之中的创新。
二、我国当代国瓷文化代表性人物及作品特点
为促进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陶瓷艺术,在当代获得长足发展,以无愧于祖先,无愧于当今时代,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在2003年和2010年,先后两次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评选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他们是:
(一)第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广东省:刘炳,潘柏林,霍家荣,钟汝荣,吴为明
江西省:刘平,戚培才,舒惠娟,熊汉中,陆军,陆如,汪桂英,涂金水,曾维开
福建省:李达,柯宏荣,杨剑民
山东省:尹干,杨玉芳,李梓源,张明文
河北省:陈文增,刘希舜,刘长义,刘立忠
浙江省:毛正聪,夏侯文,张绍斌
江苏省:何道洪,李昌鸿,周桂珍,鲍志强
河南省:晋佩章
上海市:李游宇
重庆市:卢尚平
(二)第二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北京市:陈烈汉、朱乐耕
上海市:罗小平
河北省:毕海波、范有祥、蒋和焕、刘冠伟、任双合、闫保山
河南省:郭爱和、晋晓瞳、孟玉松、苗长强、朱文立
湖南省: 丁华汉、黄小玲、李人中、李日铭、彭玲、孙新水、唐锡怀、汪宪平、温月斌、赖声贵、雍起林、钟放平、周益军、朱占平
安徽省:卢群山
山东省:董善习、何岩、罗晓东、吕泉、乔希儒、孙兆宝、王一君、阎先公
江苏省:曹婉芬、季益顺、李守才、毛国强、邱玉林、吴鸣、徐安碧、徐达明
浙江省:陈爱明、陈坛(石玄)根、陈凇贤、陈显林、蒋淦勤、卢伟孙、徐定昌
江西省:戴玉梅、范敏琪、蓝国华、刘升辉、聂乐春、宁钢、彭竞强、沈盛生、舒立洪、涂序生、涂翼报、徐江云、许爱民、袁世文、曾亚林、张正海、赵紫云、朱正荣
山西省:张福荣
陕西省:孙若鹏
福建省:陈桂玉、黄国荣、钱如珍、邱双炯、苏清河、苏献忠、许兴泽
广东省:蔡秋权、陈仰忠、封伟民、黄志伟、霍冠华、林道藩、林礼腾、潘汾淋、庞文忠、司徒宁、王龙才、吴维潮、吴渭阳、章燕明。
这些艺术大师的作品,均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再次创新,以反映当代的审美需求。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正门处,一对高2.76米、宽1.45米的巨型陶瓷浮雕公仔门神镶嵌在两扇门板上。一手托日、一手执鞭、骑着牛眼高鼻白虎的武将尉迟敬德,和一手托月,一手执锏,骑着飞鬃虬爪青龙的文将秦琼,高大威武、栩栩如生,几近泥土的原色却把人物刻画得异常生动、鲜活。
这是世界上第一例用陶瓷语言表现的门神,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公仔门神。这对门神是由钟汝荣、冼艳芬夫妇用了近一年时间创作完成的。他们翻遍了全国各地的门神资料,还赶到广州陈家祠和番禺沙湾祠堂临摹其门神画像。最后根据佛山木版年画和岭南门神的艺术特点创作了这对巨型门神。此前,几乎所有的门神都是用年画的形式来表现的,直接画在门上的也鲜见。但这对门神是用石湾公仔的形式来表现,有着石湾公仔浑厚苍劲、气韵传神的独特艺术风格,又有着佛山木版年画生动的造型特征和古朴的色彩效果。在人物装饰和动物创作上,使用了瓦脊技法、刻胎毛技法、山公技法(微塑)和破线喷釉技法,同时吸收了西方雕塑块面表现手法和高浮雕与低浮雕结合的方法。在釉彩方面采用部分施釉,以现代压缩喷枪代替毛笔进行喷釉,打破以笔施釉的传统工艺,使作品具有现代性和创造性。
而作品最有吸引力的就是在具有500年历史的南风古灶因柴烧而产生“窑变”,烧出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体现出一种现代的新的审美情趣观念。这对门神,无论在设计理念、材质运用、工艺手法以及艺术语言的表达上,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突破,同时开创了一种独特的新的艺术形式。
河北曲阳的陈文增,从事定窑研究30余年,使失传千年之久的历史名窑再现人间。为了这项重大民族文化瑰宝再现与振兴,他无数次栉风沐雨去古定窑遗址寻根问艺,凡是有定瓷遗物的全国各大博物馆(院)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历经千百次试制,终于形成今天艺术、仿古、日用三大系列、百余品种的定瓷生产规模。
刘长义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国画、诗、书三绝的文人山水画,从纸本向瓷本的飞跃,在陶瓷装饰从技术层面上分为釉上彩、釉下彩、釉下彩的基础上,倡导陶瓷文人彩,从而提高其文化品味,利用细白瓷光润如玉、洁白似雪的净雅气质,畅山川之灵气,叙云水之幽情,重视采用现代陶瓷颜料品类繁多的有利特点,改进中国传统山水画设色单调,多姿不能多彩的不足之处,使山水画以异彩纷呈,涵净和谐的靓丽色彩震撼当代人的心灵,达到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绘画技巧完美的统一。
何道洪是一位难得的制作技术全面的紫砂陶艺家,熟悉掌握各种砂壶制作技法,深知泥料特性及配色学问,兼具丰富的制壶实务经验与美学理论基础,其作品有着独特的个人风格。所设计的砂壶稳重大方、精工细致,器形力度、动感十足,韵味深厚。
河南晋佩章对古代钧窑有着深入的研究,不仅著书立说,还勇于躬身实践,创作出许多闻名遐迩的现代钧窑作品,他在钧瓷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中发挥了承前启后的历史性作用,被誉为“钧瓷泰斗”。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钧瓷论文20余篇,出版钧瓷专著有《中国钧瓷艺术》、《中国钧窑探源》、《中国钧窑釉彩》、《钧瓷史话》、《话说钧窑》、《钧瓷志》等。
黄小玲长期以来对釉下五彩装饰工艺技法,不仅操作娴熟,而且能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大胆突破,另立风貌。近年来,创作了大量的陶瓷艺术作品。其装饰风格清新秀丽、恬淡雅致,获得同道的好评。
彭玲作品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构图相结合的手法,创造出清雅、秀丽、隽永的艺术风格。她的陶瓷作品,出自中国工笔花鸟的笔墨,在工笔画的表现上,有自己的多种创新,她把工笔画的构图、渲染、重彩,最大限度地运用和发挥到陶瓷上。她在瓷上把花鸟画到了某种极致。
邱玉林近30年来,专研宜兴现代陶瓷,并在泥料、釉料、烧成等方面不断探索,首创了彩釉画花、彩釉喷、划、填、挑综合装饰、玉珠釉装饰等多种装饰新工艺,开创了现代彩陶扁、尖、异形造型的独特风格,为宜兴陶瓷造就了一个特色品种。
陈爱明致力于青瓷艺术的创新与推广,深入研究传统青瓷制作的各种工艺技法。作品审美上追求平和、含蓄,技法上力求精湛、完美。其青瓷“跳刀纹”装饰、“印叶纹”装饰与铜红绞泥、流绞泥技法、以及自然灰釉在青瓷中的开发和运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陈坛根在龙泉青瓷制作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传统功底,2004年在原料和釉料研究方面取得巨大突破,终于研究成功龙泉青瓷冰裂纹,使失传千年的龙泉青瓷冰裂纹制作工艺重放光彩。龙泉青瓷冰裂纹工艺技术现已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权,并荣获国家科技创新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贡献奖三等奖。作品在继承龙泉青瓷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作品《哥窑58厘米艺术挂盘》、《"天窗"小茶壶》、《美人醉》、《丰收》、《冰裂纹挂盘》等十余件在全国性陶瓷评比中荣获金、银奖。
长期以来,兰国华深入研究景德镇优秀的传统陶瓷艺术,特别是对古彩艺术更为钟情,进行了一些技法上的大胆创新,对青花、斗彩传统艺术进行新的尝试,创造现代青花装饰画,开创了陶瓷装饰艺术新途径。
聂乐春擅长捏雕,兼长镂雕、圆雕、浮雕,他善于表现飞禽走兽、花卉草树等题材,作品运用写实手法再现大自然景物,所作以形象生动、结构准确、设色逼真、工艺巧着见诸于世。 聂乐春的禽类雕塑在行业具有相当地位,被封为“鹰王”。他还接受美国写真主义捏雕技法,广收民间捏塑技艺精华,总结出一些捏雕绝技。在装饰方面摆脱传统捏雕以涩胎 材质表现的程式,巧取色釉材质进行各种不同形象的捏雕装饰,丰富了捏雕创作语言,增强了捏雕作品的感染力。
彭竞强擅长中国画、尤其擅长现在陶瓷粉彩、青花、色釉综合装饰,对陶瓷装饰技法掌握颇深,传统功力深厚。他的作品粉彩秀丽淡雅,古彩刚修、明快、古朴,青花斗彩自然,充满生活信息,综合装饰彩充分发挥材质的优势。表现机理效果,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
沈盛生接受严格的粉彩雪景基本功训练,颇得真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他又不断探索进取,从理念、工艺、表现手法以及色彩等方面,全方位锐意创新,首创彩色粉彩雪景,填补了陶瓷美术史上的一项空白,他本人也因此获得了“二十世纪专业领域贡献大奖”的殊荣,人称“粉雪之王”。
涂序生擅长釉上陶瓷艺术装饰,攻于花鸟、山水、走兽、精于人物,将中国画笔墨意蕴舆粉彩绘画技艺融于一体,涂序生作品线条或刚或柔,方规圆矩,笔力或疾或涩,开合稳宜,工笔兼备,形神俱全。
涂翼报从事陶瓷艺术创作设计20余年,既擅釉上、也长釉下,兼工陶艺及综合装饰,特别是水仙花题材的作品,深受人们赞赏,有“水仙王子”之誉称。在陶瓷艺术实践中,形成了其创意格调高雅,构图布局大方,线条流畅遒劲,色彩明快协调,画风清新秀美,作品雅俗并赏的风格特色。
张正海秉承家和祖传绝技,擅长镂雕、捏雕,兼长圆雕,且续有发扬。作品艺术风格典雅精致,生动逼真。张正海创作的镂雕精品尤独树一帜,被陶苑誉为杰出的镂雕艺术大师。
孙若鹏在学习研究耀州窑的过程中,秉秦汉遗风、扬唐宋余韵,以厚重的黄土文化为根基,以丰富的耀瓷文化为资源,努力寻求最民族、最民俗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研习制作的耀瓷有唐代的黑釉,五代的天青釉,宋代的青釉刻花,酱釉,金元的月白釉,明清的白底黑花、茶叶末及窑变釉瓷。拉胚讲究一气呵成。刻花力求刀下线条如流水,画花笔下如行云。熟稔运用刻、印、划、雕、堆、贴、镂空等耀瓷装饰手法和烧成方法。仿古瓷全部采用原矿料和土釉,创新作品则师法耀窑传统风格又赋予时代新意。师古而不泥古,从传统入手,由创新突破,渐次形成典雅古朴,粗旷豪放,大气自然的艺术风格。 先后获国家专利十余项,先后发表《宋代耀州窑青瓷及其仿制研究的对比》,《耀州瓷仿制探索》,《宋代耀州窑青瓷辩识》等论文。
邱双炯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首创“陶瓷薄胎彩塑”新工艺,如《贵妃醉酒》、《贵妃出浴》作品等,作品独具魅力;“水溶性陶瓷彩饰颜料”应用在传统陶瓷雕塑作品上,使作品更显典雅和古朴,代表作有《十八罗汉》等,他擅长传统历史人物造型,题材广泛,主要作品有历史人物、佛、道、儒等造像。
德化传统瓷雕,由于原料配方和窑炉局限,均以中、小雕塑品为主,高度不超过1 米。1984年,许兴泽开始对大型瓷雕潜心钻研,在造型设计上,继承明代雕塑大师何朝 宗的传统技艺,并攻克了整体重心不稳、力点分布不均及底部承受抗压力不足等难题;在配方上,选择含铝量高的纯净高岭土等,研究出适合制作大型瓷雕的瓷土原料配方;在窑炉上,重新设计新的现代化专用窑炉。经过数十次反复试验,攻下了大型瓷雕的造 型、配方和烧成三大难关,成功地烧制了1.7米立龙观音。该产品荣获全国第四届工艺 美术百花奖(珍品)金杯奖。在此基础上,他再接再厉,大胆探索,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1990年成功地研制了具有自动回水和感应滴水装置的“1.92米自回水滴水观音”大型瓷雕。它是一件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的成功之作,该作品参加全国第九届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再次夺魁,荣获(珍品)金杯奖。
陈仰中先生对陶瓷艺术更是精益求精,达到陶瓷艺术的更高境界,创作研制大批陶瓷艺术新产品,先后多次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获得全国博览会金质奖。 如陈仰中独创的瓷版画新领域,对大型纹片釉版画的成功研究,是中国陶瓷艺术上的一大创举,为中国陶瓷艺术做出了特别的贡献。
林礼腾从业40余载,致力于陶瓷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在艺术追求上敢为人先,创制了直径2.15米大瓷盘的奇迹,成就了名贵艺术釉红色耀变天目釉的发展和创新。
潘汾淋擅长陶艺、书画、篆刻。陶艺作品独辟溪径,多以昆虫为主题,运用新技巧、新方法,着重对生活的提炼,为大自然千姿百态的生灵写照。他独创出昆虫陶塑十八法,并吸收大自然丰富鲜艳的色彩,研制出一系列既保留传统质感又色彩丰富的材质,融入作品之中,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他创作的昆虫有一种精神和气质的美,表现自然界中争斗、求存、友情、爱恋等情感,是心灵和自然的映照,有较强的感染力。
从上面陶瓷大师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代陶瓷艺术的创作,其创作观念与表达方式的区别,是陶瓷艺术与传统陶瓷艺术最大的差异。当代陶瓷艺术的开放性思维和综合交叉的多向思维方式,具有更强烈的个性追求,因此当代陶瓷艺术更注重当代艺术的现实表现力,是现代文化的多元性的反映。在当今社会现实生活情感,是当代陶瓷艺术的灵魂与生命。
各个国家和民族在漫长的陶瓷制作史中,逐步造就了自身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方式,也有各自不尽相同的创新思维模式和价值认同体系。中国传统已有的美学思想,对中国陶瓷艺术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史前的陶文化,其整体的艺术形象,显示的是世界的自然和轻松,是当代陶艺极力追捧的美的典范。新时期的陶瓷艺术对史前彩陶艺术的关注,重点在于寻找自然、纯朴。史前的陶器特别是彩陶艺术,更显得天真活泼、生趣盎然、稚气可掬。
专家认为,陶瓷艺术的雅文化情趣,是中国文人文化和茶文化、酒文化交织的结果。历代官窑的审美情趣从来离不开雅文化情趣,中国文人构筑的陶瓷艺术的雅,是在意趣与逸情追求中,实现的风雅和文雅。其追求闲情雅致,也能将文房器玩与养生之道相融合,并着重于性情的涵养和自娱。
研究青瓷的学者,在探索青瓷的价值时讲,源远流长的中国青瓷通过漫长的历史积淀,逐步塑造出一个属于中国民族审美气质的丰满的艺术形象。青瓷的美学思想源于中国人尚玉的风气,青瓷如玉似冰微带青色,而又具有透明度的釉色的美,符合儒家以玉比德、托物见志的审美需要与审美趣味,是最典型的代表中国古典美学审美标准的典范。青瓷艺术不仅是我国制瓷技术发展过程中不断追求创造力提升的结果,更是人们对人性中类“玉”的真、善、美品质渴望的一种物质外现。青瓷,孕育着中国瓷魂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具有自古至今持续永恒的美学意义。
意境美学对中国文学以及中国书画艺术、陶瓷艺术等都有深刻的影响。中国传统艺术讲求以形写神,其实质是强调意境。意境之美重在达意,中国传统陶瓷注重釉色的意境之美,历朝历代从来不乏这方面的技术创新。直到今天,我国的陶瓷艺术大师们仍在孜孜不倦追求这个意境。
中国陶瓷审美的准则基于中国式的哲学基础之上,主张形式和内容的统一。陶瓷艺术的视觉形象如果和人的内在精神契合,形式就具有了更完美的审美品质。一定历史时期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特点和时代审美意志,而优秀的陶瓷艺术作品能体现出时代精神以及时代审美意志,从而引领、代表着陶瓷的发展方向。纵观各个时期的陶瓷,一个时期的精神内涵总会在造型、釉色等工艺上有所表现,当代陶瓷艺术同样传承着这一艺术规律。我们从当代陶瓷艺术大师的作品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这一时代的气息。
三、当代国瓷艺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陶瓷艺术分为传统陶艺和现代陶艺。传统陶艺注重人类自身实用功能的满足,同时在实用的基础上,通过造型和装饰的结合达到完整的艺术效果,在突出釉色和质地的表现上,充分显示陶瓷材料和工艺技术形成的完美视觉效果。中国传统陶艺在观念上追求严谨整齐,刻意求工,要求达到一种人为强制加工的完善,表现着作者智慧和能力,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忽略了材料的自然属性,较少表现作者的个性气质和情感。
现代陶艺的形成一开始就是一种新的姿态和新的观念区别于传统陶艺的。与传统陶艺相比,现代陶艺仍以陶瓷的介质为媒介,以手工技艺为主,摆脱了功用性的一种观赏性、情感性、观念性的艺术形式。现代陶艺更重视作者的创作个性、审美意识和思想观念,有更多的现代艺术特征和现代文化精神的内涵,创作活动更自由更大胆。它是现代艺术思潮在陶瓷领域中的反映和表现。由艺术家以陶瓷为载体进行创作,并用以表现个性和情感的具有前卫意识的陶瓷艺术。
现代陶艺是20世纪视觉革命的产物,现代陶艺除了技术和材料上继承传统外,它与实用的分离是必然的,因为它从实用中分离出来的对精神性的追求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的。世纪初德国的包豪斯所倡导的“纯粹艺术”与“实用器皿”的结合,主张工艺家、画家、建筑家应该全部转向工艺,集体进行创作,为工艺的发展带来新的原动力,米罗、马蒂斯、康定斯基、毕加索等杰出的绘画大师都曾参与过陶艺的设计和制作。毕加索自年起,在连续两年的时间里设计和创作了一大批陶艺作品,正是这些现代艺术大师的参与,为陶瓷向现代艺术形式的演进翻开了崭新的一论当代中国陶瓷艺术教育页,这些艺术大师把他们各自不同的艺术才能通过形式变换而融于陶瓷这种载体中,增添了作品的现代品格。他们全新的观念,灵动随意的手法,为现代陶艺的发展开创了新路。从此,陶艺的创作开始了新的纪元,现代陶艺的创作开始从陶艺的实用形式中分离出来。
现代陶艺之风先在欧美盛行起来,而后影响到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短短的几十年间,这种既原始又现代的艺术表现形式遍及世界各地。20世纪末,现代陶艺开始在我国大陆兴起,周国祯、陈若菊、杨永善、张守智、陈进海等是中国现代陶艺新观点的最早引入者和整理者,因此虽然他们的创作带有某种局限,但在整个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中却是功不可没的,他们是承先启后的一代。年,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成立,这标志着我国现代陶艺跨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自由原创性领域,中国现代陶艺创作从此也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1986年日本举办的美浓国际陶瓷艺术展,邀请我国陶瓷艺术家参加,当时有国家轻工部组织挑选了各产瓷区的优秀陶瓷艺术作品参展。但当作品抵达日本后,发现我们的参展作品与参展要求相差甚远。别的国家的参展作品都是表达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具有极强个性的现代陶艺作品,而中国送去的仍是传统的花瓶、樽、壶等陈设瓷或日用器皿。日本美浓国际陶瓷艺术展的评委说道:“中国作品技艺精湛,富有民族特色,但落后于时代,希望今后加强国际交流。”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现代陶瓷艺术逐渐活跃起来,一批具有深厚艺术功底和丰富社会经验的艺术家涌现出来。直到今天,仍有一大批陶瓷艺术家在从事现代陶艺的创作,并形成了一支比较专业的创作队伍。活跃在当代陶艺界的艺术家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高校师生和从高校毕业的独立艺术家组成的学院派,以及由各个产区的工艺美术大师、本土陶艺家组成的产区队伍。除了在新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外,从产区派出进行培训深造,又重新回到产区的专业人才,也对现代陶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全国各大美术学院相继开设了陶瓷系,进行了一系列的开创性教学并形成相对集中的陶艺群落,其中的一批高校教授可称得上是当代陶瓷艺术最早的实践者和推动者。他们身体力行地进行创作,并充分发挥传统优势与时代艺术语言相结合,探索陶艺的新形式,推动了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产区又可分为以手工制作为主的私人作坊和工厂的混合形式,以及为生产服务的现代化工厂。前者以景德镇、宜兴、龙泉等产区为代表,后者以潮州为例,目前是中国最大的日用瓷生产和出口基地。
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发展的标志是本土观念的形成,这个阶段几乎贯穿了整个20世纪90年代,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正在进入一个转型期。所谓转型,不仅是新老艺术家的交替,也包括艺术观念、审美价值和创作思想的转变。”
80年代中期,美籍陶艺家李茂宗访问大陆,在国内一些艺术院校进行了一系列的学术讲座与交流,重点推介了美国和台湾的现代陶瓷艺术作品及发展状况,在中国陶瓷艺术界产生很大影响,中国陶艺界第一次把审视的目光转向自身,动摇了固有的观念。在全国各大艺术院校,师生们以前所未有的激情进行了丰富而新奇的艺术尝试。90年代后期,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呈现迅猛之势,陶艺的交流与展览此起彼伏,现代陶艺的呼声几乎点燃了所有艺术院校青年师生的热情。中国陶艺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变化和新氛围,国际间现代陶艺的交流、合作已成稳定的态势,高校纷纷开设现代陶艺课程,培养一批批专业人才,中国许多陶艺家已拥有自己的窑炉与工作室。
目前,我国陶瓷艺术进入了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狂热与浮躁逐渐消退,一些敏锐而有责任感的陶艺家,开始对中国陶艺和陶艺家自身的关注与思考。当代陶瓷艺术的出现,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一、对泥土的重新认识,注重肌理表现的多样化。传统的陶瓷艺术以坯体的光滑平整为重要标准,而当代陶瓷艺术则认为各种开裂、划刺、残缺等肌理正体现了泥土的个性,对作品表面的肌理表现也更丰富,手段更多样。二、注重陶艺的创作过程,在过程中寻找与泥土对话、交流的各种可能性。三、用泥土表达自己的艺术理念与思想。四、讲究材质的运用,注重火的烧成效果,陶艺是火与土的艺术,火也是陶艺的重要语言之一,不同的烧成气氛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从艺术家的内心世界进行挖掘,也给予泥土独立发言的权力,相对于传统陶艺,这是一个本质的进步。同时,对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方向也进行不断反思,突出表现在:
1、如何在西方陶瓷艺术的主流形式下不迷失自己。这不仅是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的问题,同时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界的问题。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的状态仍处在一种被“俯视”或“低视”的境地,陶艺家们由此提出了一系列令人反思的现实问题:在当代陶艺创作中,究竟有多少艺术家认真对待了我们自己?在全球文化格局中,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家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把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我们应该追求并确立一种怎样的自为而自由的当代陶艺形态。”
2、如何正确认识和发展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其尴尬处境是有目共睹的,不仅很难得到学科建设上的帮助与扶持,一些大型美术展览中也很少出现。85美术思潮以来,中国纯艺术的主体是架上绘画,90年代又演变为装置、行为等观念艺术,而后“新媒体”又成为主流形式,在这些新艺术样式流行的同时,当代陶瓷艺术却始终未能如美国、欧洲那样被艺术界接受到一个恰当的位置。这种情绪导致了国内陶瓷艺术家在艺术上普遍的不自信,不自觉地深陷西方陶艺的形式模仿中不能自拔。
3、如何避免产生艺术信任的危机。国内近些年的陶瓷艺术展览与交流不可谓不多,新作品也不可谓不丰富,但各种陶瓷艺术展示却显得异常枯燥。创新缓慢、学术垄断等现象,严重阻碍了陶艺的良性发展,最终可能导致人们对中国当代陶瓷艺术产生艺术信任的危机。
4、如何加强陶瓷艺术理论的建设。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任何一个艺术门类,只有形成了一套专业性理论,才能真正说明这门艺术接近成熟。
陶瓷艺术在当代如何转型?如何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这是今天需要探讨的问题。在中国与西方的现代陶瓷艺术对比中,西方的陶瓷艺术似乎更具有强大的思想能量;而中国陶瓷尽管改良了工艺,更新了技术,也作出了不少突破,但却没有生命的跃动。中国陶瓷艺术虽然有一些大师在进行不断地创新,但从总体上看,我国陶瓷艺术仿古者多、制造者多,而创造者少,总体来说放弃了对时代与生活的关照,沉迷于复制古典,这种现状与中国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创造大国的世界地位,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我们必须打通古今,以世界的眼光,重新审视陶瓷美学、陶瓷艺术、陶瓷教育等一系列问题,并且不断地探索陶瓷艺术发展的新方向,这是当下所有的中国陶瓷艺术家,共有的责任和担当。
我国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滞后于西方是毋庸讳言的。西方现代陶艺已经发展了半个多世纪,经过了手工运动和现代文化的碰撞,半个世纪以前进入大学教育。他们将缺陷美,纳入美学范畴,这一点与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审美,是不一样的。因此当代陶瓷艺术中的缺陷美,是很难用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审美标准来衡量的。长期以来的实践使人们掌握了陶瓷材料和烧成技术的科学规律,从而符合规律的产品技术参数视为合技术肌理,反之视为缺陷,如开裂、破损、气泡、流釉、缩釉、变形等,属于反技术肌理。利用传统陶瓷工艺中的反技术肌理进行艺术创作,虽完全不同于古典的法则,但创造出来的艺术效果却标新立异,特别是高温综合色釉装饰,其浑然天成的特质使缺陷美达到了至高的境界。
当代的艺术品其实是一种观念性和成熟思维的沉淀,就像国外的艺术家都是年长者,而中国的当代艺术领域、包括陶瓷艺术领域在内,很多学生刚刚毕业就担当起重任来,人生阅历不够和文化不够积淀,造成思想上的不成熟是必然的,所以,思想性的欠缺,让中国当代陶瓷艺术设计缺少了灵魂。正是这个原因,跨行业的合作会提速当代陶瓷艺术发展。艺术陶瓷是唯美的,也是生活的反映,只是它和传统工艺拉开了距离。当代陶瓷艺术的生命力很顽强,可惜现在的群众、社会或者当代先富起来的有钱人,对现代艺术的理解还不够,经常是圈里人闭门研讨,这不利于陶瓷艺术的发展,当代陶瓷艺术更需要跨行业的合作,甚至是创作者和欣赏者坐在一起讨论。当代陶瓷艺术发展还需要系统性的理论体系来推动,不管是美术,还是经济,任何一个行业,从单一构架推动发展都是不完整的。就陶瓷艺术而言,应该从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自身的艺术环境等多方面系统、多元地思考和推动,才能相辅相成。
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发展将走向何方?其根本出路在于树立我们自己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的根,一方面要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陶瓷艺术,同时还要探索陶瓷艺术新的发展方向,以文化的根为出发点去创新。 因此,当代陶瓷艺术是陶瓷艺术、当代社会观念和当代审美情趣相结合的综合体现,当代陶瓷艺术以其大胆的想象、巧妙的构思、奇特的造型、可塑的泥料、流动釉色以及神奇的窑变,给人们以新的感觉,呈现的是一种当今现实时代的新的陶瓷文化精神。
陶瓷艺术进入人们日常生活,甚至各种“陶吧”、“陶艺休闲屋”等,出现在商业闹市区和旅游景点,这种现象不能不让人感到欣慰,连普通的人们都在关注陶艺,都在谈论陶艺。因为陶土、水和火都是人类最亲近的朋友和生命依赖的因素,陶艺最容易接近人性,因而陶艺也是最容易普及的。玩陶的本源在于欢乐和愉悦,是释放人性的一种手段,是通过触觉、视觉直入心灵,引人向善的一种朴实的方式。而这又正是现代人在快节奏和残酷竞争的社会生活中所渴望的,正因如此,在西方还开设有玩陶医疗,帮助病人康复。这些事实现象证明了陶艺首先是一种健康的、能让普通人接受和接近的艺术形式,并从接受到熟知到表高校教师硕士论文达创新,然后其中一部分人走向陶艺家的道路。陶艺的普及和陶艺热的升温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普通民众的热爱。也只有陶艺活动的广泛普及才会带动相关产业包括陶艺市场的成熟和发展,这种良性循环对中国的现代陶艺和陶瓷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现代陶艺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同世界现代陶艺主流结合,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成绩。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能如此快地与世界陶艺主流平等地交流,除了要归功于陶艺家的努力外,也与中国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奠基密不可分。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并不缺乏优秀陶艺家,但缺少良好的陶艺教育和创作的大环境。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陶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优厚的外部环境和良好的院校陶艺教育。在美国各大院校里,都有陶艺系或开设有陶艺课程,陶艺总是被列为一个主要的专业。作为一种文化的普及,美国很多艺术中心都设置陶艺的培训项目,陶艺在美国已是公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种类中国台湾现代陶艺的发展也相当成功,这也要归功于其陶艺教育的力度,台湾近的高等院校设有陶艺课程,10%的高中、60%的初中和小学也都设有陶艺教育课。我国内地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大学,开设陶艺课的却寥寥无几,这是造成陶艺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对陶艺教育的忽略直接影响到我国陶艺在世界上的地位,国内绝大多数美术院校偏重于国、油、版、雕,陶艺课程只是一丝点缀。有的大学四年中只有少数几周的选修课,可见在陶艺人才培养方面,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即使在有限的陶艺课上也过于强调基础技法,忽略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重“器”而轻“道”,这也极大地制约了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
国外的各种基金会经常帮助艺术家办展览、出画册,以及为他们考察、交流提供资金和帮助,对陶瓷艺术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着37年历史的美国陶艺教育协会拥有多4000名会员,包括艺术家、教育家、专业人员、赞助人、学生和国家会员,它一直在为从事陶艺事业的人提供支论当代中国陶瓷艺术教育持和机会。该协会每年三月都要举行国际陶艺界规模最大的研讨会以及各种商业性和非营利性教育系列展等,还向学生提供研究奖学金,在美国雕塑和功能艺术中心及海外举办专业展览,并为协会成员提供到国外研修机会。而国内的情况却不容乐观,推动陶艺发展发展良好环境还未形成,陶艺事业发展任重道远。中国陶瓷曾经一度推动世界陶瓷发展,但今天,却是国外陶艺在带动国内陶艺,若不是有世界一流的陶艺大师,若不是有世界一流的各种类型的陶瓷交流活动,我们的陶艺可能会停滞不前。
令人欣慰的是,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现状,己引起更多有识之士的关注。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等行业组织在近年来多次举办全国陶瓷艺术展,众多新秀脱颖而出,有力地推动着全国各地陶艺发展,在传统陶瓷工艺发展基础较好的各个陶瓷产区,纷纷举办研讨会,如宜兴、佛山国际陶艺研讨会,和景德镇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等,中国陶艺教育较有特色的一些院校,近年也多次承办和举行国际性的交流活动,如清华大学国际陶艺交流展,和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教育大会等,这些都对中国陶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荷兰世界陶艺大会为迎接中国代表而全体代表起立鼓掌时,中国陶艺家感到无限荣耀,但在荣耀的背后,却担负着重任。我们相信具有探索精神的中国陶瓷艺术家们,在这个日益开放的时代,定会潜心创作,迎接国瓷文化的再度繁荣与复兴。(本文原刊于2016.02.01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