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刻瓷艺术网 > 天下刻瓷
编辑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王一君: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发布时间:2016-06-06 来源: 雅藏趣 作者:张海生 编辑:yuxun
摘要 “作品贵在意境,而不是画得满档,要有留白,让人有想象的空间。”接着,老师从刻瓷技法的运用,设色的整体协调性,构图的宾主关系,作品与陶瓷器型的统一性,作品意境,题跋与落款的位置……一件刻瓷作品所涉及到的知识面,老师都会结合我的作品,一一点评:哪里处理的好,哪里刻瓷技法运用的不错,哪里不应该太过渲染,哪里需要多刻几笔。

7210003b456234a2716.jpg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王一君(左)和九个弟子中的五弟子张海生 

“有笔墨处见技法,恰当留白现真魂”,拿着自己刚刻好的一件作品,向老师讨教,只见老师在纸上写下了这么一段话:“作品贵在意境,而不是画得满档,要有留白,让人有想象的空间。”接着,老师从刻瓷技法的运用,设色的整体协调性,构图的宾主关系,作品与陶瓷器型的统一性,作品意境,题跋与落款的位置……一件刻瓷作品所涉及到的知识面,老师都会结合我的作品,一一点评:哪里处理的好,哪里刻瓷技法运用的不错,哪里不应该太过渲染,哪里需要多刻几笔。

每隔几天你就会在王一君艺术工作室里,看到这一幕:师徒两人坐在一起,对着一件作品,时儿比划一番,时儿疾笔一番。这位老师就是被誉为“国礼大师”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王一君,这位学生就是我 ,一位只有80分贝听力,仅能听到火车从身边经过的响声的听力残障人士。在旁人眼里,这是多么不协调的一个画面,作为刻瓷界的大腕,想投入老师门下的人不计其数,而老师却不因为我的听力障碍,不厌其烦仍然收我为徒,在教导我这个学生上,花费比别人多数十倍的精力。

记得早在十几年前,我刚中专毕业,因为在学校主修书法、国画、刻瓷,所以希望也能在这些方面发展。淄川陶瓷琉璃文化深厚,陶瓷琉璃大师不少,我怀着满腔热情,去拜访了多位陶瓷艺术大师,希望能跟随他们继续学习,但都因自身的听力问题,遭到了回绝。无奈之下,只得自己创业,一边创业一边继续刻瓷创作。由于没有人的指点,虽然下了不少的功夫,但并不出成绩,还走了不少弯路。后来因为书画装裱,和老师结了缘,经常拿着自己的刻瓷作品,向老师请教,老师总是不嫌麻烦,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指点我,并鼓励我多学习,多创作,重新点燃了我对刻瓷艺术的爱好。只要创作出新的作品,我的第一个想法是赶紧拿给老师看看。经过多次的接触,看到我对刻瓷的热爱,老师正式收我为他的第五个弟子。十余年的拜师路上,我终于遇到了自己的良师!

根据我的自身条件,老师提出了让我多学习文化知识,注重文化修养的要求。指出一件好作品,是作者文化修养,艺术修养,人格魅力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心里意识形态的外在表现,从一个人的作品,可以读出这个人的心胸,做人的格局,所以说,做艺术也就是做人,要有好的人品,大的格局,出来的作品才有气势,有意境,格调高。

确实,往往我的一件作品,在老师手里,添加寥寥几笔,无论是画韵还是意境马上就升华了,有时我的一些败笔之作,自认为无法再修改了,要报废了,但到老师手里,一番调理,一副死气沉沉的败笔之作,又变成了一幅生机勃勃意蕴深远的作品。故有人笑赞老师有“妙手回春”之术,专治陶瓷艺作品的“疑难杂症”,在老师随手几笔的背后,却是深厚的文化修养,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的体现。

老师在强调学识修养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时常教导我:量变导致质变,一定数量的积累,才能让事物发生质的变化,无数次的动手练习,从中吸取经验,积累到一定阶段就会上升到新的高度,发生本质性的变化。每当刻瓷感到疲惫,枯燥的时候,老师的这些话,都激励着我,让我不敢松懈。

在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下,我的刻瓷水平突飞猛进,作品多次在国家和省工艺美术展中获得金奖,同时被评为“省工艺美术行业技术能手”,并取得了助理工艺美术师的职称。感恩老师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让我在艺术道路上继续前行,感恩老师的谆谆教导,让我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宽!

关注中国刻瓷艺术网微信公众号
0
关键词: 中国陶瓷 艺术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刻瓷艺术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

上一篇:国内首创博山琉璃人亮相上海滩
下一篇:关于中国工艺美术行业荣誉称号评审有关问题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