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10000年前,当沂源扁扁洞的祖先用原始的火与土烧制出华夏大地上第一件粗陋笨拙的陶器雏形,淄博拉开了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历史的帷幕。
然而上万年来,受原料、气候及技术的限制,淄博陶瓷在引燃了华夏大地风靡流转异军突起的陶瓷文明之后,逐渐于一轮轮孤标傲世艳冠群芳的陶瓷奇葩中迷失了光芒,兀自徘徊在陶瓷历史的风急浪高之外。
1984年,山东硅苑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经过无数次科研攻关,一举打破石英含量高不能成瓷的权威论调,以新材质高石英瓷为原料的系列餐茶器成功进军中南海、中央军委、钓鱼台国宾馆,将中华龙的气势在各国元首以及数亿地球人面前展现得淋漓尽致。高石英瓷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三代国瓷”、“当代国瓷”,淄博陶瓷产地成为当代国窑。
历史从此改写……
“五朵金花”国窑之根
2005年9月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中国名牌产品暨中国世界名牌产品表彰大会上,山东硅苑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硅苑牌”日用陶瓷成为首批获得“中国名牌”的日用陶瓷产品,著名的“中华龙”国宴用瓷是这一名牌最有代表性的杰作。这是硅苑科技继一系列省级、国家级发明奖之后又一项独步青云的荣誉,惊叹之余,人们不禁思索,这个企业的背后,究竟是什么神奇的力量在谋篇布局,令它在市场上的每一步棋都着着得法,并因此出奇制胜?
那一天,在京接受颁奖的硅苑科技的董事长兼总经理殷书建兴奋之余,更多的是深深地思索:多年来,硅苑科技几代人打造的日用陶瓷品牌,之所以能成为首批中国日用陶瓷名牌,这是市场的认可,社会各界的支持,更是企业自主创新的结果。
“自古北方无好土,名瓷名窑出江南。”
轻松的句子,沉甸甸的心情。
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陶瓷发源地,淄博人有理由为自己陶瓷历史的长溯漫漫骄傲,也应该为漫漫陶瓷历史中的沉默寡言警醒。长达上万年的陶瓷历史,竟然没有出过一件惊艳华夏的名瓷,这对于一个有着北方瓷都之称的城市,无疑是一种难言的屈辱。
山东硅苑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便是有着50年历史的山东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人才济济加上科研专业化,让设计院在新材质研发过程中如虎添翼,最终成为勇闯淄博创新之路并最终改写淄博陶瓷历史的一笔浓墨重彩。
从70年代末,硅苑科技在日用瓷领域先后研制出五种新材质,被誉为“五朵金花”:滑石瓷、高长石瓷、高石英瓷、鲁光瓷、人工合成骨瓷。除鲁光瓷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外,其他四种瓷质均获了国家发明奖。
滑石瓷是第一个获发明奖的瓷种,也是应用最为普遍的瓷种,目前市场上大量的强化瓷都是利用了滑石瓷的技术。细究起来,高长石瓷是美国总统府用瓷,骨质瓷是英国皇家用瓷,而只有高石英瓷,是中国人自己独有的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现代日用细瓷新瓷种。
高石英瓷的主要发明人是硅苑的老领导杜祥荣(曾任淄博市委书记),他从1965年在淄博瓷厂实验室工作时,就对石英瓷开始了研究,石英含量高的陶瓷,釉面显得晶莹剔透,看上去真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感觉。但是石英含量高了,就会导致炸瓷,所以一直没有解决高石英瓷热稳定性不好的技术难关,致使这一实验结果束之高阁。国外的陶瓷专业也断言,石英含量高是不能做高级日用细瓷的。
择机深究的热望一直在杜祥荣胸中涌动。1978年,杜祥荣调入淄博硅酸盐研究所(现硅苑科技)任所长,他利用硅苑的先进的科研条件,带领硅苑的张方训、吴金环等几位科研人员敢于向世界难题出击,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可以说经过近20年的努力,终于打破了高石英做细瓷的瓶颈,通过科学地控制石英粒度,合理地坯釉匹配,使高石英瓷热稳定性和机械强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大超过了传统细瓷的水平。
高石英瓷在中南海作为最高规格接待用瓷后,深受有关领导的好评,为此硅苑科技又接受了一个新任务——为中央领导制作专用餐具。设计造型在明代正德碗的基础上巧妙改进,优美的弧度,线型富于韵律感,淡雅洁静的装饰,碗足经过特殊手工抠足工艺处理,不烫手。由于当时特别为首长设计的,容量又比普通碗大一些,故命名为“国瓷一号碗”,之前的造型就被称为二号碗了。
1984年国庆节前夕,硅苑要带高石英瓷样品到北京参加国庆接待用瓷遴选。已是淄博市委副书记的杜祥荣随与硅苑的人一起,去北京中南海送高石英茶餐具样品。
中南海对淄博的瓷器早有了解,早在一年前国务院餐厅就用上了淄博生产的鲁玉瓷。看过样品后,遴选负责人连连点头,表示非常满意,并就下一步的供货品种、质量和进度作了安排。
淄博的硅苑科技从北京凯旋的消息不胫而走,第二年夏天,国内著名瓷区也由一名市委副书记带队,带上样品,径直去中南海问个究竟。并带有探询性质的口气说,自明清以来,北京御用瓷一直是我们所造,而今换上了淄博瓷器,我们想知道为什么?中南海负责这项工作的领导同志说:“你们别着急,先看看淄博的瓷器再说”。服务员拿来全套硅苑的瓷器,他们看了好久没有做声,最后说:“三年以后再来替换吧!”。至今20多年过去了,硅苑科技的高石英瓷器不但没有被换下来,而且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不但中南海使用,之后钓鱼台国宾馆、八一大楼、全国政协等重要场合都开始频频出现硅苑瓷器的身影。
1987年,在硅苑几代人的心目中是双喜临门值得终身记忆的一年。这一年,高石英瓷以无比凌厉的攻势一举荣获国家创造发明三等奖,同时夺得第15届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国际发明博览会金牌奖!初次出手,卓而不凡,这是我国日用瓷在国际上获得的第一枚创造发明金牌,并且硅苑科技派出了2名科技人员在世界最高水平的美国世界陶瓷年会上宣读了研究论文。
“中华龙”独秀群芳
了解硅苑科技发展脉络的人知道,硅苑科技生产的高石英高档日用陶瓷,1984年就进入中南海,作为国家领导人用瓷,其品质深受好评。尤其是建国50周年推出的国宴用瓷“中华龙”,成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高档陶瓷的代表。硅苑“当代国窑”的美誉不胫而走。
“中华龙”国宴用瓷是采用高石英瓷设计完成的,在“中华龙”国宴用瓷诞生之前,高石英瓷就已经名声在外。盖有“中南海”底标的高石英瓷产品是专门为中南海制作的,专供党和国家领导人使用,而“中华龙” 国宴用瓷的诞生,更是提升了高石英瓷的身价。
在此之前,国宴茶具的造型一直采用的是毛主席设计的造型。这里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小故事,据中国著名日用陶瓷艺术专家张守智介绍,1955年外交部按照周总理的批示筹建钓鱼台国宾馆,当时负责人是外交部总务司司长、钓鱼台老陶瓷家翟印堂,他领导张守智等几位教授负责搞日用陶瓷。当时中南海怀仁堂需要设计一套茶具,交给潘永炳所长负责。建国初期中南海用的盖杯造型有两种,都是南方的,一个叫中山筒,直上直下,杯身很高。另一个叫莲子杯,杯子纽是个小桃子,把手两个圈。潘所长拿出这2套盖水杯给毛泽东主席看,毛主席说,中山筒太简单,没变化。莲子杯造型很别致,但服务人员不好清洗。于是他拿起笔随手在纸上画了一个茶具的图案——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宴用瓷的造型。于是,建国三十五周年用硅苑科技的高石英瓷设计国家用瓷时就用了这个初型,硅苑科技的尹干等设计人员又在此创意基础上进行了认真的创作。直到今天,在中南海怀仁堂中央领导仍在使用。
硅苑被人称为“当代国窑”,还因为它和中南海,和钓鱼台国宾馆有着一段又一段非比寻常的佳话。
1999年国庆五十周年前夕,钓鱼台国宾馆也正值建馆四十周年,决定在养源斋重新开发宫廷宴系列国宴,接待外国来访的政要。通过竞标,具有雄厚科技创新实力和众多高级技术人员的硅苑科技一花独秀,获得了开发宫廷宴用瓷的重任。总经理殷书建亲自挂帅,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贻谟和著名陶瓷工艺专家刘凯民以及骨干科技人员组成了攻关小组,经过日夜奋战,具有宫廷气派的“中华龙”国宴用瓷的首批产品“养源盅”诞生了。
精美绝伦的“中华龙”国宴用瓷,造型古朴大方,耳把、盖顶为栩栩如生的圆雕龙;装饰工艺采用国际最先进的高温快烧釉中彩技法。彩饰以象征富贵祥和的明黄色为背景,青花色的海水、云龙和草龙花边采用手工绘制,彩色斑斓、雍容华贵,涵盖了龙的文化和陶瓷文化,彰显了古代皇家气派。
该产品进入钓鱼台国宾馆成为国宴特供瓷之后,又先后进入全国政协、中央军委、文化部、劳动社会保障部、中组部、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国家机关以及中国驻外领使馆等,部分产品曾作为国礼赠送外国政要。“中华龙”系列国宴用瓷还曾先后多次在中法、中俄等文化交流活动中亮相,也曾在香港回归十周年盛大庆典中受到世人关注。
2000年5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中南海紫光阁接见美国参议院代表团。接见后,美国参议院代表团团长向总理提出一个请求,能否把茶几上的“中华龙”盖杯送给他收藏,朱镕基微笑着欣然答应。
这位美方人士手捧“中华龙”盖杯,如获至宝,激动地连声说:“太棒了!太棒了!”
由于“中华龙”国宴用瓷深厚的文化内涵及制作水平的先进,受到了国内外收藏界的极大关注。在2002年淄博首届瓷器专场拍卖会上,“中华龙”国宴用瓷作为唯一的现代瓷器参加竞拍,5件套瓷器以13万元的价格成交,在收藏界掀起了一股现代陶瓷的收藏热潮。
宁做500年 不做500强
如今,在不少人眼里,硅苑科技似乎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企业。可能由于它的产品的高端定位,让许多立志追赶它的同行望其项背,气喘吁吁。而“当代国窑”的桂冠,让硅苑人自豪之余,更有了激情澎湃的创新动力。
“先跑一步是硅苑科技续写当代国窑新篇章的秘诀”。殷书建轻松地说。
就在这一步,硅苑科技做出了大学问。
高石英瓷的发明,不仅打破了欧美陶瓷专家提出的石英含量高不能成瓷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克服了传统精细瓷器易碎、不耐用的致命弱点。它除具有传统精细瓷器质地细腻、胎质透光度好、釉面光亮、色泽温润等特点外,其机械强度是欧洲硬质瓷的两倍以上,尤其是热稳定性优于英国皇家骨质瓷,高石英瓷加热到220℃后投入常温水中不炸瓷,而骨质瓷只能到140℃,所以高石英瓷能够经受反复的机械洗刷和高压高温消毒处理而不宜破损,这是其它日用陶瓷所无法比拟的。这就是硅苑科技的高石英瓷能够长期作为国家最高规格用瓷的主要原因,这就叫秀外而惠中。
大量技术研发力量的投入,使硅苑科技始终处于国内陶瓷领域的领跑者位置。截至目前,硅苑科技取得了近200项科研成果,其中有5项获国家发明奖,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并且每年都围绕高档日用瓷不断申请实用新型及外观设计专利。
“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做中国最好的陶瓷”,硅苑人始终秉持着这一信念。几年前,公司领导就带头挥锤砸掉了7000余件次等陶瓷产品,锤子砸在瓷器上,就像砸在职工的心里,从而在员工的心里树立了视质量为生命的理念,公司为此提出了“制作零缺陷产品,满足顾客要求”的目标,硅苑科技“砸瓷”塑精品的举动也一时被广为传颂。
硅苑科技的创新精神,体现在不遗余力地做大、做好“中华龙”的陶瓷品牌。从最初的代表件养源盅、龙杯,后来又相继开发出一系列“中华龙”国宴餐具用瓷,如“龙凤呈祥”杯、二龙戏珠茶具、清泉茶具、飞龙酒具、龙系列文具等,创新内容不断丰富,产品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不断扩展。期间市委书记刘慧晏、市长周清利多次利用在北京出差开会的间隙,同硅苑科技的负责人一起走访中办、国办、八一大楼、钓鱼台国宾馆等现场考察淄博陶瓷的使用情况,征询意见,加强沟通,对硅苑国瓷的不断创新和品质提升起到了强有力的促进作用。目前,中华龙系列国宴用瓷餐具成为硅苑科技的灵魂产品,更成为我市陶瓷业的龙头产品,不仅带动了整个国内陶瓷产业的发展,还成为我市对外宣传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任何生物都有生命周期,企业也一样,我们能做的就是对自然规律有充分的应对准备,人类繁衍后代就是对生命的一种延续和更新,企业生命的延续和更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寻找更好更宽的出路。”
“如果在500年与500强之间只能选一个的话,我们宁做500年。”殷书建的话让记者的心头为之一振:“500强固然魅力无限,健康自然的企业生存状态却是我们更加追求的,只有企业健康和谐地不断创新与发展,员工才不会遭受失业甚至企业倒闭的痛苦与无奈。”
“‘弘扬中国陶瓷文化,开创现代陶瓷未来。’硅苑人的使命是把陶瓷作为一种文化而非单纯的产业,最终取胜的,不仅凭量,更重要的还是要靠质的不断创新和飞跃。”殷书建告诉记者:“陶瓷业未来应该走高新技术陶瓷的发展方向,而不仅仅停留在日用陶瓷。现在国际上高新技术陶瓷美日最强,中国还处于落后的位置,我们应该勇敢地肩负起振兴高新技术陶瓷这个历史使命,开创现代陶瓷未来。”
国窑大戏刚刚开始
“国窑”,有一个声名显赫的前身,那就是“官窑”。
何谓“官窑”?“官窑”是指唐以后各代专为朝廷烧造的瓷器,它区别于一般的民窑而称其为官窑,因制作技艺高超又有专为皇家服务的特殊地位,受到世人瞩目。
在当代人看来,“官窑”是一段早已尘封的历史。虽然它成就过绵延千年的传说,冶炼出陶瓷的万千气象,创造了世人罕见的釉彩奇迹,但“官窑”最终却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背影,在让后人对辉煌的历史生出一股敬畏之情时,也生出无限的感叹和无限的遗憾。
历代对官窑评价很高,清代陈浏在《陶雅》中赞美道:“宋官窑者绝不经见,世人罕有识之者。”南宋官窑制品造型端庄,线条挺健,釉色滋润,如玉似冰。经过近千年的战乱和变迁,宋官窑遗存世上极为稀少,弥足珍贵。
穿越上万年烟熏火燎的历史,硅苑科技在新时期创造了一个美丽的国瓷神话。“中华龙”系列国宴餐具用瓷,作为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结合的经典之作,不仅使硅苑科技的品牌形象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也使硅苑“当代国窑”的美誉更名实相符。
当官窑在历史的迷雾中逐渐淡去,当代国窑翻开了历史新篇,南北陶瓷格局的重新洗牌让无数勤劳智慧的瓷都人为之振奋雀跃,更有无数大小陶瓷企业在新一轮风口浪尖上衰落与崛起,挣扎与前行。
国窑登台,大戏刚刚开始。
(本文原刊于2013.7.26大众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