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刻瓷艺术网 > 陶琉雕刻
编辑

中国玻璃(琉璃)艺术大师、雕刻大师信德盛

发布时间:2016-06-11 来源:原创 作者:本网综合 编辑:高守建
摘要 信德胜初学时修内画,自己开过工厂烧制陶瓷,是一位少见的集刻、画、造型工艺于一身的艺术家。1988年,著名画家范曾参观博山,感其鼻烟壶内画作品《竹林七贤》的技艺精湛,给信德胜题名“壶中天”。

22_22_0228.jpg

信德胜,1958年生于山东淄博,中国首届玻璃(琉璃)艺术大师,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大师、首席技师。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广庆、孙即杰、陈贻谟,擅长内画、刻瓷、篆刻、国画,是博山陶琉作品拍卖单价最高纪录保持者。其微雕作品书法运笔流畅,既清新典雅又独具大家风范,在国内外堪称首创。代表作有《山水》、《螳螂捕蝉》、《蝈蝈》、《论持久战》、《大学》、《论语》、《道德经》、《金刚经》等。

信德胜初学时修内画,自己开过工厂烧制陶瓷,是一位少见的集刻、画、造型工艺于一身的艺术家。1988年,著名画家范曾参观博山,感其鼻烟壶内画作品《竹林七贤》的技艺精湛,给信德胜题名“壶中天”。2000年,他历时15个月,烧制出创纪录的直径1.6米的巨型大盘并加以刻瓷,在全国名噪一时。此后,信德胜的内画、刻瓷、釉上彩和釉下彩接连斩获多项国家级、省级艺术大奖。
  在博山的陶琉艺术家中,信德胜的勤奋是出了名的,他扎实的基本功就是这样练就的。
  信德胜出生在有“陶瓷之乡”美誉的博山区山头镇,陶艺氛围浓厚,从小他就经常溜进博山陶瓷厂,在一旁看着长辈们做陶瓷创作和加工。耳濡目染,信德胜开始对画画感起兴趣,厂里废弃的石膏模子成了他的画笔,画枪画鸟,画骑马打仗,乐在其中。
  1978年,信德胜进入博山美术琉璃厂内画组。厂里丰富的书画资料让他爱不释手,虽然回家骑自行车只需20分钟,他还是选择了住在厂里的宿舍,一周回家一次。
  每天5点半厂里下班,吃完饭,工作室的灯又亮了,信德胜开始临摹名画。从马远、夏圭、“山水四王”到苏联素描、今人国画……他给自己规定:每天画到晚上12点,每画完一幅,他拿起来冲着灯光与原画进行对比,要像复印的一样精准才罢休。这样坚持了3年,山水、花鸟、人物,都可以“信笔拈来”。直到现在,56岁的他仍然每天早晨5点30分起床,刻瓷到7点钟。
  搞起创作来,信德胜非常投入。为刻《水浒英雄谱》,烧制1.6米直径的巨盘时,一吨重的石膏、四拖拉机的杂料,光模具就花了20万,做盘的刀具得需要四个人拉着。从泥料制作、坯体成型、产品烧成到刻瓷盘画面设计、刻瓷制作、窑炉加压和工作巡查,信德胜三个月没有回过家,朋友去找他,他胡子拉碴,穿着短裤、赤着脚,蓬头垢面的工作状态成了朋友们的谈资。
  陶、琉是姐妹,加工技艺可否相通相成呢?上世纪90年代,信德胜尝试着将刻瓷、绘画技术运用至琉璃镌刻技法上,由于陶、琉质地不同,信德胜对刻刀进行改进,通过慢慢尝试终获成功。
  在烧制1.6米直径巨盘时,他冒着失败的风险,随手在盘上撒了一些琉璃原料,看一下会产生哪些意想不到的效果。结果,陶琉结合居然互相辉映,效果不错。
  2004年,他尝试做“骨瓷釉中彩大写意”,写意为手绘,小衬景用刻瓷,再结合陶瓷彩绘,效果很好。现在的釉下大写意上,他同时加上“釉中彩”,山石、人物的衣服烧出红绿相间的色斑,增添了粗朴古雅。
  2014年,信德胜有许多创新的计划。刻瓷,传统上刻面不需处理直接示人,但容易掉色,他想尝试做“釉中刻瓷”,刻后上彩,再覆玻璃釉,他觉得会更增朦胧的艺术趣味,且色泽会更鲜艳,符合现代趣味。他有一个0.5立方米的小炉子,想把自己掌握的一切技法调动起来,创造美的效果,尝试“谁也不能做的”技艺。“画了烧,烧了画,来个十次八次都行。”他说。
  创新是什么?信德胜打了个比方,创新就像老树上新发的一颗嫩芽,只有通过学习吸收营养才能根深叶茂。如果片面求异求怪,脱离了文化底蕴和审美规律,只能是哗众取宠。
  每年,信德胜都要多次去大师云集的景德镇“取经”,取其精华,长于自我。他说,学者生,似者亡,艺术家要老老实实,实实在在搞创作,学习不是照搬抄袭,而是突破他们,丰富自己。

关注中国刻瓷艺术网微信公众号
0
关键词: 雕刻 信德盛 博山 琉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刻瓷艺术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

上一篇:【专稿】工艺美术家于国华先生琉璃雕刻作品欣赏
下一篇:中国首届内画艺术大师吴建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