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张明文,男,山东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陶瓷协会刻瓷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陶瓷艺术大师。1941年生,中共党员,曾任山东省六、七、 八届人大代表,山东刻瓷创始人。他擅长书画、造型、装饰、刻瓷。他创作了大量在国际国内颇有影响的作品。其中“鲁翠瓷餐具画面”获全国陶瓷创新一等奖。微 雕“论语”、“兰花颂”获中国首届轻工博览会金奖、北京第二届国际博览会银奖。“山川牌”刻瓷作品连续三次获国家银质奖章。“石宝寨”、“畅想曲”刻瓷作 品获全国荣誉金奖、特别奖。从1981年起,张明文先后在西德科隆、美国田纳西、新加坡莱弗士城、美国芝加哥、瑞士、香港等地举办个人刻瓷展览并作现场示 范。在1988年,《山东陶瓷》发表了他的论文“刻瓷艺术与情理法趣”;1989年,中外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张明文刻瓷艺术》挂历。张明文还编写了刻 瓷教学大纲。1998年受国家轻工部委托,撰写《全国陶瓷行业刻瓷工等级标准》在宜兴通过。1992年被评为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1993年经国家批准,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工艺美术专业技术人员荣誉称号。2003年任山东省陶瓷工业协会刻瓷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陶瓷协会 刻瓷文化研究会会长。同年被评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他的《鲁青瓷刻瓷尊》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编入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学校教科书出版发 行。2006年张明文的“石头记群芳”瓶被《中国美术馆陶瓷艺术邀请展作品集》选录,其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月余。这是自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美术馆首次收 藏、展出、研究当代优秀刻瓷艺术品。
艺界奇才 盖世神工
一一记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刻瓷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明文的刻瓷艺术追求
特邀记者钱景华
在张明文家采访,抬头看见韩美林大师给张明文的题字: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看到他客厅的博物架上,摆放着几十件刻瓷作品。大 的一米左右,小的几十毫米。有鲁青瓷尊钻刻法《纪泰山铭》,有刻瓷《日月观音》,有刻瓷人物《国学者》、有微雕刻瓷《论语》,有薄胎刻瓷《再现红楼》。还 有刚刻完的青瓷鹿头尊刻瓷《敦煌归真》等等。张明文略显感慨:“是山东陶瓷艺术这片沃土,是刻瓷艺术丰富了我”。其实,是他自己执著的追求成就了自己刻瓷 艺术,发展了山东淄博的刻瓷艺术。
敏悟勤奋 “痴”心刻瓷成大器
张明文出身于淄川区磁村大范村。由于他对书画艺术情有所钟,苦苦追求,1958年调入淄博瓷厂从业陶瓷工艺,曾耳濡目染,受益于著名老艺人李左泉先生的画风影响。
刻瓷是张明文艺术道路上的转折。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走入了这个鬼斧神工的全新世界。1974年春的一天,张明文被一个《牵牛花》刻瓷小瓶所吸引,他弄来 刀、锤、瓷瓶,在自己家的桌子上垫上抹桌布,让爱人常素芳扶着,叮叮当当地凿刻起来。粗线条凿出来了,细纹用什么工具呢?他便自己用废玻璃刀、无水一二 胺、二丁脂、填充料制成钻石刀,试着进行细刻,一试收效果然不错,从此张明文刻瓷便一发而不可收。
张明文以书法、绘画、刻瓷见长,人称三绝,许多社会名流慕名求其作品。张明文创作的精品佳作不断出现。1977年,他的作品《咏梅》等被外交部选中,一次 订货300件。1980年,他的刻瓷作品《无端夜半东风起》和《秋色》等作品在美国、德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并进行刻瓷艺术表演,传播了中 国这一传统绝技,使其饮誉海内外。美国前总统卡特和夫人观看了他的表演后,称赞他为“真正的艺术家”。1990年,他开始研究陶瓷器皿的微刻。微刻《论 语》洋洋万言,他以娴熟的技艺,成功地刻制在一套精巧的鲁青瓷五头文具上,后被香港收藏家吴明远先生慧眼明识,以高价抢购收藏。
张明文刻瓷注重神韵,讲究刀法,他将瓷质、画面和刻技有机地融为一体,或点刻,或线刻;或人物、或花鸟;或工笔、或写意,功在其内,韵在其外,令人玩味, 极感隽永。在长期的艺术创作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有时晚上正在睡觉,突然来了灵感,他便跃身而起,不论夜间几点钟,他也 要拿起笔将刻作灵感记录下来,等到天亮进行创作。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张明文先后在西德科隆、美国田纳西、新加坡莱弗士城、美国芝加哥、瑞士、香港等地举 办个人刻瓷展览并作现场示范。他创作的大量作品,在国际国内影响很大。其中刻瓷作品“鲁翠瓷餐具画面”获全国陶瓷创新一等奖。微雕刻瓷“论语”、“兰花 颂”获中国首届轻工博览会金奖、北京第二届国际博览会银奖。“山川牌”刻瓷作品连续三次获国家银质奖章。“石宝寨”、“畅想曲”刻瓷作品获全国荣誉金奖、 特别奖。
刀出神韵 传承创新辟蹊径
刻瓷源于秦汉时的剥玉,第一个在瓷面上刻制诗画的人当属清初北京宫廷艺匠华法的学生朱友麟留下的一件作品。其意取于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当时在瓷器上的刻瓷手法非常单调。
为了学习发展刻瓷艺术,1975年夏天,厂里派张明文和青工刘瑞云一起到青岛向青岛工艺美术研究所石可教授求教,历时仅有七天。1977年初,当时外交部 礼宾司翟荫塘先生在淄博瓷厂见到张明文刻制的5个毛主席诗词等画面瓷瓶深感新鲜,当场订下作为国家礼品。1978年张明文带领一男五女,成立起淄博刻瓷史 上的第一个刻瓷班组。张明文首任组长,刘瑞云、李梓源、谢建华、吕泉、王春英、马立杰为成员。刻瓷组的7个人一年就为厂里增收10万元。
刻瓷艺贵独创。张明文在刻瓷艺术这片天地里孜孜不倦,求索不止。他仔细观察研究甲骨文、古代青铜器、石刻,碑文,取其神韵,注于刀凿,创造了 “宣纸洇润” 的刻瓷创作新工艺和 一刀准的“忆刻”创作手法,使得作品画面古朴刚劲,栩栩如生,颇具金石韵味。
他除了对刻瓷技法的追求外,还注重在内容上的不断创新,他创作的作品题材多涉及到自然、生命等方面,从技法到内容上刻意追求“返朴归真”的意境,他完成的壁饰组合作品《亚当、夏娃》、《中国窑》等,用中国传统的技法表现西方文化题材,达到中西合璧、中西结合的目的。
行运刀凿 理论升华文独秀
张明文认为,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都是从息息相通的原理中不断实践而总结出来的。
在翻阅资料时,无意中发现了张明文1987年7月15日发表于淄博日报的一首刻瓷歌。
精研书画 敏悟勤奋 刀飞笔舞 潜心治印 老实临摹 创作自新 大胆落稿 刻凿细心 删繁就简
瓷画相衬 疏可行马 密不插针 横刀阔斧 笔墨淋漓 行运刀凿 “死”“花”忌禁 刻划形态 凿錾骨筋 捻转平跳
刀出神韵 宁拙勿巧 古朴圆润 切莫修锋 天然率真 小作神足 大则雄浑 情趣意境
旷心怡神 瓷国刻艺 跻身艺林
写这首《刻瓷歌》时,张明文是淄博瓷厂高级工艺美术师。当时可能还没有想到淄博刻瓷将来到底能发展成什么样子,更没想到他本人能成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成 为中国刻瓷文化研究会会长,更没有想到他刻出的作品价值连城,他的刻瓷技艺已成为中国刻瓷艺术界的佼佼者。但当时他已经想到了“瓷国刻艺”将能跻身中国艺 林。目前,张明文的刻瓷目标已梦想成真。
张明文积累了多年刻瓷经验,并非常注重在理论上的总结和探讨。1988年他在《山东陶瓷》上发表了《刻瓷艺术与情理法趣 》论文,对刻瓷历史的渊源、刻瓷与书画的关系以及刀法、着色的应用等作了详尽的阐述,成为我国最早的刻瓷论文。张明文还编写了《刻瓷教学大纲》,在全国推 广刻瓷技法和工艺。受国家轻工部委托,撰写了《全国陶瓷行业刻瓷工等级标准》,1998年在宜兴通过并执行。由于张明文在刻瓷艺术领域有独到的见解,立说 传书,教育启发后人成绩显著,1993年经国家批准,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97年张明文被授予“全国优秀工艺美术专业技术人员荣誉”称 号。2003年被授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光荣称号。
陶艺之家 桃李无言成自溪
张明文是陶瓷艺术之家。夫人常素芳,早年工作在博山陶瓷厂试验室,后调入淄博瓷厂艺术瓷分厂。擅长工笔重彩。她的作品工笔《牡丹》荣获山东省陶瓷艺术创新 一等奖。张明文有两个女儿。长女张健,原在淄博瓷厂搞绘画、刻瓷艺术创作工作。多年受其父张明文言传手教,创作手法形成特色。其作品构图洒脱,用线用色讲 究明快。作品《京剧脸谱》壁挂获山东省陶瓷创新二等奖。瓷板刻瓷《怡红诗韵》获2002年首届全国刻瓷艺术大奖赛一等奖。28寸《泰山》刻瓷盘荣获山东陶 瓷大奖赛优秀奖;次女张锐,擅长彩绘、刻瓷艺术。2004年8月获山东省杰出青年陶瓷艺术家称号。在父亲指导下,她创作的作品构图新颖严谨,刀法娴熟,工 写兼有。多次在德、美、法、日、瑞士等国家展出。《无题组刻》获1990年第四届全国陶瓷艺术创作评比三等奖。宋代词人《李清照》刻瓷作品获2002年山 东陶瓷大奖赛大奖。2003年荣获淄博市优秀文学艺术奖;女婿纪宏,1985年9月就职于淄博瓷厂艺术瓷分厂从事陶瓷美术、刻瓷创作工作,助理工艺美术 师。1992年8月创作的刻瓷“晨曲”获全省陶瓷新产品创新设计评比三等奖,1993年在中国淄博国际陶瓷琉璃艺术节国际陶瓷艺术作品交流展中荣获“火 神”优秀奖,参预设计制作国内外展品及礼品和国内外专家刻像,并为国务院三峡建委设计制作礼品一千三百余件。2004年8月获山东省杰出青年陶瓷艺术家称号。
薄胎刻瓷 明神静气履薄冰
薄胎瓷,顾名思义,就是瓷壁太薄,强度低。特别用锤凿刀击,稍一不慎,瓷碎片飞。过去,没有一个人敢想在强度非常低的薄胎瓷上刻瓷。张明文将它变为现实。 将刻瓷艺术从强化瓷、厚胎瓷等强度较高的瓷器上搬到了薄胎瓷上,首创了薄胎瓷刻瓷艺术。他在一高14.5英寸、直径3.5英寸、壁厚不足1毫米的六楞薄胎 瓷瓶和一圆型薄胎瓷瓶上刻出了红楼梦12金钗。并微刻史湘云咏海棠诗一首,取名《再现红楼》。薄胎刻瓷《再现红楼》,人称“刻瓷精萃,琢玉之作”。这对薄 胎瓷刻瓷瓶在中国刻瓷艺术大奖赛上同观众见面受到了高度赞扬。
艺韵神功 40载心血启后人
张明文从1958年调入淄博瓷厂从事陶瓷工艺,后来学习刻瓷艺术,成为刻瓷艺术创作人员,到现在有如下记载: 1978年原淄博瓷厂成立刻瓷小组,张明文任首任刻瓷组长。他首创《刻瓷歌》;第一个在瓷面上创作微雕刻瓷《论语》;他首创一刀准的《忆刻》刻瓷手法、 “宣纸洇润”刻瓷艺术手法;他经公开选拔现场考核,第一个去西德进行刻瓷表演;第一个在马克思故乡刻马克思像,又被国外出版界收录、发行。他撰《刻瓷艺术 与法理情趣》论文公开发表;撰写《全国陶瓷行业刻瓷等级标准》在行业推广;他首创薄胎刻瓷;出版首套《刻瓷艺术作品》挂历;第一任淄博市刻瓷艺术家协会主 席;第一任山东陶瓷刻瓷艺术委员会主任;第一任中国陶瓷协会刻瓷文化研究会会长。
张明文并无心插柳。他非常谦虚的说:刻瓷艺术给他带来了很多荣誉,但也还是有点遗憾。干了几十年的刻瓷,创作了若干个画面、若干个作品,得了上百个奖项,但作品在封刀之前,总还是觉的立意不够,创作不佳,有些越干越不会干的感觉。
我对张明文大师观点也有同感。清代怪才画家郑板桥也曾这样想过,他的《题画竹》诗句: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说的颇似这个张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