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刻瓷艺术网 > 天下刻瓷
编辑

宋金淄博窑绞胎瓷器

发布时间:2016-06-12 来源:大众网综合  编辑:yuxun
摘要  淄博市博山区城内大街古窑址属于淄博窑,是组成淄博窑众多古窑址中的一个。它东临峨眉山,西濒孝妇河,窑址沿河布列,长约1.5公里,宽约O.2公里。1993年由于博山区城市规划建设,施工波及到博山大街古窑址,在原窑址及附近堆积层中,发现了大量宋金时期的瓷器瓷片。

W020120227490789204048.jpg

山东淄博窑在中国古陶瓷史中占有重要位置,特别是在山东地域诸古窑中影响甚大。在北朝时期,烧制的以青釉莲花尊为代表的青瓷系列,已经确立了淄博古窑的历史地位。唐代盛烧的黑釉瓷器,造型柔美,袖质滋润莹透,色黑如漆。黑袖花口出筋碗就是唐代时期淄博窑的精品。宋金时期淄博窑烧制“雨点袖”(油滴釉)、“茶叶末釉”、黑釉白线的“线条罐”,使淄博窑瓷器烧制水平达到鼎盛时期。在这陶瓷发展的辉煌时代,淄博窑又成功地烧制了瓷器中的另一支奇葩——绞胎瓷器。

所谓绞胎,是用白褐两种色调的瓷士相间糅合在一起,然后拉坯成型。胎上即具有白褐相间的类似木纹的纹理。这种纹理变化多端,上釉焙烧即成绞胎瓷器。绞胎是唐代创烧的一种新工艺瓷器,它的出现是由于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进行广泛交流,受到西域文化玻璃器绞胎工艺的影响,或是受到当时流行的漆器工艺的影响。宋代时期,商业繁荣,陶瓷业得以迅猛发展,绞胎瓷在这一时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淄博市博山区城内大街古窑址属于淄博窑,是组成淄博窑众多古窑址中的一个。它东临峨眉山,西濒孝妇河,窑址沿河布列,长约1.5公里,宽约O.2公里。1993年由于博山区城市规划建设,施工波及到博山大街古窑址,在原窑址及附近堆积层中,发现了大量宋金时期的瓷器瓷片。在这批数量众多的瓷器瓷片中,其中一部分是造型各异、装饰精美的绞胎瓷器。早在1982年,淄博市博物馆考古工作者曾在该处挖了一条探沟,清理了两座窑炉,共出士各类陶瓷标本440件,其中一件就是很有代表性的绞胎瓷器——绞胎钵(《淄博市博山大街窑》,《文物》1987年第九期)。我们把1993年出土的绞胎瓷器与1982年正式发掘的出土器物两相对比,发现它们的造型,胎釉等工艺特征是一致的,是典型的宋金时期特点。

博山大街窑出土的这批绞胎瓷器,从造型上看,大致可以分为碗、钵和盆三种。

绞胎碗:绞胎瓷器中绞胎碗的数量是最多的。绞胎碗又可以分为三式。l式:翻沿花口绞胎碗,花口,鼓腹靠下,硬折腰,高圈足底,器物施一层透明黄袖,圈足无釉,绞胎纹饰呈规整的花朵状,美观自然,为绞胎器中之精品,器高4.2厘米,底径5厘米。2式:唇口小圈足绞胎碗,斜腹。3式:侈口高圈足绞胎碗,弧腹,足型为高圈足。外施一层黄色透明釉,圈足无釉。该器型造型优美,施釉均匀明亮,绞胎效果甚佳,是绞胎瓷器中的极品。口径12.5厘米,足径5.2厘米,高6厘米。

绞胎钵:由于受到唐代遗风的影响,即使到了宋、金时期,钵的数量仍然很多,绞胎钵的样式也相当丰富。绞胎钵可以分为二式。1式:敛口绞胎钵,器型较小,敛口,鼓腹靠上,平底。器身内外施黄透明釉,施釉均匀,明亮滋润,外底无釉。口径11厘米,底径5厘米,器高4.8厘米。2式:束径绞胎钵,直径直口,平底,口外施一圈绿釉,径部施一周规则褐色鼓钉纹,器身施黄透明釉,施釉均匀,来自色明亮外底无袖。

绞胎盆及绞胎球:绞胎盆仅见两种瓷片,一是盆底残瓷片,二是花口盆腹连底残瓷片。菱形花口,斜腹,长方形圈足底。纹理自然,花口和圈足是灰白胎,施黄透明釉,施釉均匀。绞胎球,素烧无釉,圆形完整,灰白褐红两色绞胎,纹理自然流畅,直径为5.5厘米。

上述绞胎瓷器均为灰白与褐红两色胎泥糅合相间,绞胎部分全部在器物的主体部位。绞胎瓷器的口沿和圈足,无论是花口、敛口、侈口,或是高圈足、小圈足,都是单一色的灰白胎。是单独做好,然后粘接在绞胎瓷器口沿或底部的。

绞胎瓷器的纹理,自然优美,曲线柔和,千变万化,令人回味无穷。有的像禽鸟的羽毛,有的像花团锦簇,竞相盛开,有的像木头的纹理,造化自然。这些纹饰都是在工艺中自然形成,婀娜多姿,美不胜收。

绞胎瓷器一般施黄透明釉,釉面厚润,晶莹剔透。绞胎瓷器的圈足或钵底往往是露胎不施釉。个别器物施不到底,致使器物下半部分严重露胎。有的绞胎钵还在口沿处施一圈绿釉。

绞胎瓷器的烧造方法,采用匣钵仰烧。器物底部一般采用三支钉垫烧,支钉大小因器物的大小而宜。所以在绞胎器物的内心的釉面上,有明显的支钉垫烧的痕迹。

现存完整的绞胎瓷器并不多见,陕西博物馆收藏的绞胎骑马狩猎俑,人马全部是绞胎。这是目前绝无仅有的一件绞胎瓷俑。上海博物馆收藏了一件唐绞胎碗,高4.1厘米,径9.8厘米;一件唐绞胎三足洗,高3.7厘米,口径8.2厘;一件唐绞胎小罐;三件绞胎枕。其中一件绞胎枕呈长方形,同唐三彩中的小枕是同样造型,可以认定是唐代绞胎枕。另一件是圆角长方形,枕面装饰菱形绞胎图案,绞胎部分是镶嵌在白胎上的。最著名的一件绞胎枕是如意头形,枕面镶嵌绞胎的花朵,枕底刻“杜家花枕”四个字,国内还有见刻画“裴家花枕”款以及不书款的同类制品。山东省兖州市博物馆收藏一件唐代绿釉绞胎枕,枕面及四侧面由白、赭两色泥胎绞制而成,用赭色泥胎组成菱形花纹及木纹,菱形内装饰梅花纹。从刻有“杜家花枕”、“裴家花枕”的绞胎枕来分析,可以认为,这类瓷枕在唐代时被叫做“花枕”。此外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收藏一件长方形绿釉绞胎小枕,从造型上看应该是唐代早期。大连文物店收藏一件绞胎瓷枕,枕面由绞胎团花组成的。河南省博物馆收藏一件密县法海寺塔基中出土的三彩舍利匣,这件舍利匣四壁的绞胎团花就是镶嵌上去的。舍利匣上有确切纪年,刻有“咸平元年十一月三日”的题记。“咸平元年”是公元998年,即进入宋代38年。可以推测,其他镶嵌绞胎团花的瓷枕类,其年代应该是宋代早期。1996年,淄博市文物专家在日本参观博物馆展览中,发现一件绞胎瓷枕,枕面呈长方形,两头高,枕面微凹,除了枕底看不到,其他五个面全是绞胎,每个面相接的边都是单色的灰白胎,年代定为唐代。但仔细观察其形制、尺寸和制作工艺特点,发现绞胎瓷枕更具有宋金时期的特点,特别是绞胎枕面相接的单色灰白胎,和博山大街窑的工叫艺一样,袖色是黄色透明釉,与博山大街窑也极为相同。可以认定,这件收藏于日本的绞胎枕是宋金时期博山大街窑的产品。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扬州文物店、国家文物局扬州培训中心、莱州博物馆、淄博博物馆都收藏有博山大街窑的绞胎瓷器。

通过考证实物资料,分析绞胎断面及绞胎的形成,从绞胎工艺来讲,笔者认为,绞胎工艺分三种类型,即通体绞胎型、主体绞胎型和局部绞胎型。

通体绞胎型。这种瓷器是通体绞胎,浑然一体,纹理多呈木纹状,线条流畅,变化多端。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唐代绞胎碗、唐代绞胎三足洗、唐代绞胎小罐、长方形绞胎小枕,波士顿美术馆收藏的唐代绿釉绞胎枕等,都是这一类型。

主体绞胎型。这种绞胎瓷器的纹理同通体绞胎瓷器一样,应用于器物的主体部分,如碗、钵、盆的大面积腹部,而口沿或圈足则是用单一色的灰白胎相接在绞胎主体上的。博山大街窑出土的所有绞胎瓷器都采用了这种镶接工艺。

局部绞胎型。这种绞胎瓷器采用的是镶嵌工艺,即把绞胎部分揉成花朵、团花、菱形等规矩图案的泥条,然后把泥条切成若干单元片,镶嵌在所烧制的瓷器表面上,形成局部绞胎图案的瓷器。这类绞胎瓷器有上海博物馆的“杜家花枕”和圆角长方形花枕、大连文物店的绞胎团花枕、宁波出土的绞胎团花青瓷枕、河南博物馆的“咸平元年”绞胎团花舍利匣等。

绞胎瓷器工艺的出现一般认为是在唐代,而绞胎工艺的消失,从现有的几个窑址出土的绞胎瓷器残片来分析,其时间应该是在元代。也就是说,绞胎瓷器的烧造大都集中唐、宋、金代时期,前后约500年。本文所说的绞胎瓷器的三种类型,基本反映了唐、宋、金三个时期的特点。

通体绞胎瓷器,无论是枕、碗、洗,从造型分析都有唐代特点,在同时代其他瓷器品种中,如唐三彩、青瓷、自瓷等都有相同的造型。

主体绞胎瓷器,从造型来看是金代时期的特点。这类器物的断代有《淄博市博山大街窑》发掘报告佐证。

局部绞胎瓷器,从造型特点看是典型的宋代的时代风格。看来这种局部绞胎图案的工艺,在宋代已经被普遍使用。

上述所列举的绞胎瓷器,从造型和纹理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宋金时期绞胎瓷器的成型有两种方法,传统的拉坯成型法和拍打镶嵌成型法。拉坯成型法适用于自然流畅的不规则的木纹、禽羽纹绞胎器,拍打镶嵌成型法适用于团花纹、席纹等几何图案的绞胎器。

另一种意见认为,绞胎器是二次烧成的,即先素烧,再施釉焙烧。1978年故宫博物院在巩县窑址采集到一件唐代绞胎瓷枕的残片,是素烧的坯。淄博磁村窑及博山大街窑出土的绞胎球,也是素烧无釉。

在研究绞胎瓷器的同时,我们对生产绞胎瓷器的窑址也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古陶瓷研究人员普遍认为,唐代绞胎瓷器的窑址是河南巩县窑。宋代绞胎瓷器的窑址,除了河南修武当阳峪窑被认可,其他窑址的问题仍然在探讨中。现在我们仔细研究了博山大街窑出土的大量绞胎瓷器后,可以认为,淄博博山大街窑是宋金时期生产绞胎瓷器的重要窑场之一。

博山大街窑出土的宋金时期的绞胎瓷器,在继承唐代绞胎瓷器工艺的基础上,融入了本地的制瓷技法,形成了博山大街窑绞胎瓷器的风格和特点,填补了我国古陶瓷史有关绞胎瓷器的空白,对进一步研究我国古陶瓷的发展,探讨淄博博山大街窑在我国古陶瓷史的地位和影响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注中国刻瓷艺术网微信公众号
0
关键词: 淄博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刻瓷艺术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

上一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一代定瓷大师陈文增逝世
下一篇:沉痛哀悼: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文增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