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刻瓷艺术网 > 艺术鉴赏
编辑

从小就说“司马光砸缸”,你知道司马光砸的是什么缸?

发布时间:2016-06-12 来源:网络 作者:绿宝石 编辑:yuxun
摘要 打小就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你有没有想过,司马光砸的是什么缸呢?

打小就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你有没有想过,司马光砸的是什么缸呢?

据《宋史·司马光传》:“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你看,司马光砸的是瓮,缸和瓮是同一种玩意儿吗?

缸和瓮这类盛器,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当时的陶器中可以发现它们的源起和雏形。1978年在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了一件彩陶缸,高约半米,造型呈口大底小的直筒形,敞口、厚圆唇,深腹、平底,底部正中有一直径约一厘米的圆孔。显然,它不能盛水或粮食,而是用来装殓尸体或骨殖的,就是通常所说的棺材。那时的丧葬习俗是用两三件陶器扣合在一起作为葬具,考古学上称为瓮棺葬,又称缸葬,但并不局限于用瓮或缸,还有如盆、罐、瓶、鼎等。它们也并非为丧葬专门烧造,而是日常用具,埋葬时在器物底部钻以小孔来通气,据说这样做可以让死人呼吸,也取灵魂由小孔升天之意。

QQ截图20160618135144.jpg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距今约6000年
高47.0cm,口径32.7cm,底径19.5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我们无法听到远古先民说的话,如何发音和表白。但通过他们留下的图像可以知道他们表达的意思。这件彩陶上绘有一幅画,左边是一支叼着鱼的白鹮,似乎是说明这件陶器可以盛水,用来放置捕获的鱼。画面右边,是一柄石斧,这是当时最常用的工具,用途广泛,除砍伐耕种外还可用作武器,甚至上升为部落首领(巫师)的权杖,被赋予权威和仪轨的神圣涵义。殊不知,这石斧,也揭示了这件彩陶的名称,斧,如其图像结合象形文字甲骨文所示。

QQ截图20160618135152.jpg

斧立于地上,表示其形,即缶,音与斧或相近或相同;斧砍在地上,引申其用途,即工。缶和工合并为一个字:缸。所以,后世把这件彩陶形状的器物,叫做缸,一般用来盛放水或食物,但不仅限于饮食,而有某种供奉或祭祀的意味。时至今日,在过春节时,很多地方的人们有把装满水缸、米缸的风俗,祈求饮食无忧、吃饱喝足。也有将“送灶”的祭品放在米缸中,寄往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水缸放置在屋外门前或庭院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灭火。古代建筑多为木结构,逢天干物燥、夜黑风大,不但容易起火,还会火势蔓延、殃及四邻,水缸兼具消防设备的功能。而今,在故宫可看到铜质或铁质的巨型水缸,平时贮满清水,古时一旦失火,即可就近取水灭火。因此,大缸又被称作“吉祥缸”、“太平缸”和“门海”,取门前之大海之意。据《大清会典》载,宫中共有大缸308口。今余231口。距今最早的大缸为明弘治年间(1488—505)铸造的铁缸,上奢下敛,两耳有铁环。铜缸则多为清代铸造,腹大口阔,两耳加兽面铜环。为防止缸中之水结冰,延误救火,在立冬到来年惊蛰,宫人都要给大缸“穿衣戴帽”、在缸下燃炭保温,以备不时之需。

QQ截图20160618135159.jpg
金海(鎏金铜缸) 铭文“大清乾隆年造” 高1.2m,直径1.66m

鎏金铜缸为紫禁城门海的最高等级,放置在太和殿、保和殿和乾清门两边,共有18口,每口可盛水约三吨。腹圆口阔,外表鎏金,富丽堂皇,而且装饰精美,两耳有兽面铜环,与门铺首相类,形象为龙子之椒图,其性通灵不寐,用以镇守门户、巡视预警。据乾隆年间《奏销档》载,每口鎏金铜缸约重1696公斤,铸造铜缸的费用约合白银五百多两,鎏金使用黄金一百两。据说庚子年八国联军犯北京,缸上黄金被联军士兵刮去,或许吧。

瓮与缸的功能相同,但似乎缺少了神的意味,是基本的家居日常用具。瓮之字形,上公下瓦。瓦,以土烧造的器物;公,作双手提起一盛器之形状。从字形上看,瓮用来盛水或粮食的陶器,与罐和瓶相类,小口束颈鼓腹,腹部或有系,用以穿绳便于提拎和运输,腹部以下收窄,可放置在地上的坑里以保持稳定性。

QQ截图20160618135207.jpg
旋涡纹彩陶瓮 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距今约4200年
高52.2cm,口径19.6cm,底径12.5cm 甘肃省博物馆藏

瓮体型硕大圆满,纹饰壮观,被誉为“彩陶王”。其表面彩绘在黑线中套以红色,如河水漩涡一般相互连环,水涡之下为起伏的波浪。这体现了先民对水的依赖和对水神的敬畏,也似乎暗示这大瓮是用来盛水的,究其容量,当在百升以上。

看到瓮,往往想到一个典故:请君入瓮。事在则天皇后天授二年(691),有人告发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勣串通谋反,武则天命来俊臣审查。案子不好办,来俊臣先礼后兵,请周兴喝酒。席间,来俊臣请教周兴:“囚犯死不认罪,该怎么办呢?”周兴说:“这太容易了,取一大瓮,用炭火在四周烤,把囚犯放入瓮中,有什么不承认的呢?”来俊臣于是按照周兴所说照办,对周兴说:“兄台被告状检举了,请进瓮说话。”周兴惶恐,立马磕头认罪。周兴所说的法子,被炭火烤的生不如死倒在其次,关键在于,人进到瓮里,进去容易出来难,正如歇后语说的:瓮中捉鳖——手到擒来。为什么呢?因为瓮是束颈小口,把人塞进去容易,就出溜一下,但人若想钻出来,很容易就卡住了,动弹不得,除非把瓮砸了,立马解脱。这也是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瓮的原因。

随着烧造技术的进步,陶器逐渐被瓷器取代,但它们的形制自古至今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在我们的印象里,缸一般是粗瓷,坚硬且壁厚,甚至不乏有石质、铜铁铸造的大缸,因为它承担着灭火救命的功能,必须坚固耐用。但瓮则不同,它在后世甚至一直保持着陶器的本色,即便是瓷器,也较为低端粗鄙,属易碎品。有个成语叫瓮牖绳枢,就是拿破损的瓮做窗户,形容家里穷。也显见在广大市井村落,破瓮是很常见的。

回到司马光砸那玩意儿的故事。如果小儿掉到缸里,伸手把住口沿并不难,至少可以探出头,不会被淹死。而掉进瓮里,则难以出头。 如果是缸,以司马光小童之力,很难在短时间内把缸击破。如果是瓮,以石击卵,一击即碎,瓮中小儿秒秒钟可以脱身得救。所以,司马光砸的是瓮,不是缸。这体 现了一个人的机智,对事物和情形的判断力,所以他的事迹才能一鸣惊人.

QQ截图20160618135216.jpg

这图被称作《击瓮图》,很多人画过,如下图,但都画错了,把水缸砸了一个洞,小儿从洞里爬出来,想想就不可能,这不合常理啊,你爬一个我看看。

司马光砸瓮的时候,一同玩耍的小童“皆弃去”,估计都吓傻了。为什么司马光能临危不乱、措施得当呢?因为他“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读书太重要了,读书改变命运。长大后,他历仕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历来受人景仰。他还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你看不看无所谓,但至少是自宋代以来历朝各代皇帝的必修课吧。(本文转自2016.03.28中国瓷网)

关注中国刻瓷艺术网微信公众号
0
关键词: 司马光 彩陶缸 瓷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刻瓷艺术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

上一篇:再读淄砚
下一篇:赏邮票识陶瓷(一)——彩陶·新石器时代